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长寿之乡”——毕节市七星关区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481字

“贵州长寿之乡”——毕节市七星关区

2013年12月5日,贵州省老年学会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授牌仪式,授予毕节市七星关区和黔南州罗甸县为“贵州长寿之乡”称号。

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三省交汇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古朴,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45.96%,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GB/T5750—2005标准,是一片最适于人们生态疗养、避暑度假、修身养性的宝地。七星关区政府所处的“毕节城”,因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故享有“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之美誉。

七星关区是贵州省人口较多的县(市、区)之一,目前全区总人口高达152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就有16.82万,占总人口的11%;80岁以上老人有2.19万,占总人口的1.43%;100岁以上老人有64位;全区人口平均寿命为72.4岁。根据人口数据分析,七星关区人口长寿现象具有持续性。

目前,七星关区“五代同堂”的家庭数不胜数。家住毕节市人民医院的中国远征军战士何希进老人102岁了,还能看电视,能向人们讲述他光荣的抗战战斗历程。洪山街道办事处的杨云武老人102岁,每天还能在自家的菜园子里转转,能到公园里去散步;家里的人说,老人每天早上6点钟就起床,经常到茶馆里去喝杯茶、聊聊天;老人的生活也很讲究,每天早餐都要吃砂锅熬的粥。海子街镇邵关村的女老人靳行会103岁,精神矍铄,每天还能喝二两药酒,能洗衣服,能做简单的家务。

爱洒桑榆秀,情暖夕阳红。为让老年人更加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七星关区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已建立起全区的乡(镇)、村(社区)老龄工作机构;建立起了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完善了老年优待政策,建立起8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制度,65岁老人免费乘车制度;此外,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等方面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七星关区还启动了五保老人宜居工程。2009年至2012年,区委、区政府筹集大量资金,在各乡镇修建了32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敬老院,并将五保老人全部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13年以来,先后投入26万元资金,创建了5所基层星级老年协会,修建了农村幸福院37所;先后投入五十余万元资金,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集法律援助、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站。

为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七星关区不断完善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先后建立了6所老年大学(学校),现有学员3876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村(居)委会均建立了农家书屋和老年人活动室,安装了健身器材,订阅了各种报纸杂志等。

近年来,七星关区委、区政府还以老年活动中心为轴心,兴建了一批供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场所,并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气功协会、钓鱼协会、书法协会等老年活动组织。目前全区有老年活动中心5个,老年室外活动场所25个,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每天清晨,老年人们都会自发组织到人民公园等户外场所开展各种健身活动,目前常年坚持参加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四万五千余人。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市、区老龄工作委员会都要在人民广场或人民公园共同举办老年节文体演出活动,各社区老年协会的老年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度重阳佳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所有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余热生辉,共同描绘一幅人寿年丰、繁荣富足、和谐友爱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