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井文化”最丰富的城市——大方县城
“县城形椭圆,重岗复涧,雄踞半山间,外则峰峦环翼,罗成天然,惟江流稍下耳。”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大定县志》对大方县城的描述。据《大定县志》记载:“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水西土司阿乌迷等以地献,镇将方国安始城之,名曰“大方”。明季毁于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乱平,设府曰“大定”,即故址重建城垣。”“十八年,安武叛,围城;十九年正月,吴三桂残兵经过,坊厢被毁无存。二十八年改州,城仍之。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复为府城。”清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几经修缮,使古城“巍然郡治之规也”。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知事李祖章筹巨款对城墙一律增修完固,计长1173丈9尺2寸。历史上的大方县城,历经战乱,几度重建,见证了历史兴衰,而唯一不变的,是城里的九十九口水井,一直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大方人捧出清泉,并成就大方豆腐、豆豉、豆干等豆制品及其他名特小吃。大方县城历史悠久,水井众多,由水与井所演绎出来的“井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说大方县城是全省“井文化”最丰富的县城,一点也不为过。
史载,大方县城东北三里处有大山曰云龙山,“其脉自凤山蜿蜒而来,至此而巍峨崛起,磅礴雄杰。松杉流翠,林木参天”。正是云龙山及县城四周良好的生态植被,加上县城周边河流环绕,才使得这座位于半山腰上的城市常年水源充沛,成就了县城九十九口井奔涌不息的汩汩清泉,一直润泽着山城大方的黎民百姓。
《大定县志》是这样描述大方县城有名的几口井泉的:“龙井:在城内东南,水味极佳;井上嵌石,镌‘翰墨留香’四字。双水井:二井相连,一味极佳,一味稍涩。”“葡萄井:在县立第一高等女子小学校前,旧时水自井中涌出,溅珠若葡萄……”
大方县城的九十九口井各具特色,堪称井文化的博物馆。单就水质而言,依据其所含矿物质的不同,就有“大水”和“小水”之分。“大水”可用来推豆腐、烤酒、泡茶或直接饮用,“小水”就只能用来熬糖、洗菜、洗衣了。令人叫绝的是《大定县志》记载的双水井,二水共一井,仅在中间用一大石板隔开,两水近在咫尺却风格迥异,左井涩右井甜,集“大水”、“小水”于一身,两不相犯,泾渭分明。最有特色的是“一碗井”。“一碗井”顾名思义,只有一碗水而常年不枯不竭的井,应该是天底下最袖珍的井了。
“双水井”的奇异已经让人啧啧称奇,然而,大方古井的独具特色之处,最关键的却是体现在依附于井,并由井所衍生的井文化上。可以这样说:在大方县城,一口古井就是一枝文化奇葩,一口井就是镌刻在血脉中的一段历史记忆。这无数的历史片段拼接起来,我们还能依稀辨出大方昔日的辉煌与荣光,油然而生沧海桑田的慨然长叹和缅怀之情。如今,当你走进已按原样恢复重建的斗姆阁,你就会看到斗姆阁井、岩脚井、小龙水井三井竞相媲美、各领风骚的盛景,再伴以袅袅的梵音,让人产生超凡脱俗的感觉。尤其是斗姆阁内小龙水井的泉水自龙口中喷出,冲动下面的石球,发出阵阵铿锵之音,实为潭内游鱼的最佳舞曲。两边石柱上还刻有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所书“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的对联。遥想当年此井四周竹影婆娑,流水淙淙,文人雅士流连其间,吟诗赋词,弹琴作画,惺惺相惜,不忍归去。位于小北关外的关水井,因处北关,故为此名,相传为明代水西宣慰使所修,又名“官水井”。井上方“龙门”二字清晰可见,两旁对联“源静恩泽普,流清德厚长”尚能依稀辨出。出水的“龙头”大而雄,大有俯视诸井的意味,抑或井中之王的自负。最有文化底蕴的当属翰墨泉,有诗为证:“攀跻爱好景珑玲,浪柳摇风漾水萍。还往凭轩临小井,删诗把酒醉中庭。”如将此诗倒过来读,便是这样:“庭中醉酒把诗删,井小临轩凭往还。萍水漾风摇柳浪,玲珑景好爱跻攀。”此诗乃一回文诗,机巧而韵味十足,出自贵州大方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后的一石碑上,那里有一屏藏于新室的“翰墨泉集锦碑”,碑为大小不等的九块石头镶就,长方形,高三尺余,宽五尺多。碑脚下便是清澈透明的翰墨泉,泉顶便是古色墨香的集锦碑,可谓“泉上诗画锦,碑下水流清”。九块大理石上镌刻着十种诗画,集当时大方诗书画名家之杰作于碑上,故曰“集锦”。“翰墨泉集锦碑”系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大定(今大方)正本学校负责人陈锡庚先生邀约大方城诗朋画友组成耆英会,搜集诗人王宝珩、画家杜伯华、书家吴雨痕等十人的诗书画佳作,集中勒石于斯,成就诗书画雕的集大成之作。以泉为墨,围泉而构,诗书画雕皆具有鲜明的“井色”特点。如,觉非的《三叠曲》:“一泓清影透光明,影透光明凉意生。凉意生来宾共赏,来宾共赏一泓清。”逸叟题诗:“每感清泉截断流,纳污藏垢几经秋。谁将一脉分来此?续孕文光射斗牛”。翰墨泉不过一口小井,集锦碑也不过几块顽石,可书法有真、草、隶、篆,形式有诗、书、画、词,内容包罗万象,不愧为大方文化艺术的一件瑰宝。
古井是大方县的一张城市名片。从1999年起,大方县启动了古井的修缮和保护工程。在修复过程中,还融入了大方底蕴深厚的诗词、楹联、书法、篆刻等文化符号,并佐以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以及十二生肖雕刻等,力求修旧如旧,传承其深厚文化浸染的雅韵。如今,大方县城内还留存的古井皆已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大方县城市记忆深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位于城关大十字的桶桶井,修缮后成一亭子状,廊柱用楷书镌刻对联一副:“百尺伏波千户井,一汪碎月半闲亭”。寥寥数字,道出了古井的内涵。从此处往南走得几步,一座大牌坊豁然跃入眼帘,石坊上镌刻繁体字“龙王庙井”。从该井的碑铭上得知,此井数百年来从不枯竭,成为县城内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而县城内的龙水井、杨柳井等,修缮后多采用龙头吐水的造型,既保护井水不受污染,又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县城黄土坡、竹子巷的半坡间各有一口水井,称为“两眼”;在北门小十字、大十字、龙王庙有三个桶井并排,称“三大炮”,合称“两眼三炮”,乃大方县城传说中的“大方八景”之一。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数百年过去了,可大方县城的古井依然汩汩流淌,流淌成一首首岁月的长歌;口口古井依然在默默地坚守着,守望着大方古城岁月深处的缕缕悠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