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荪之乡——织金
竹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之一,因其具有优美的体姿、鲜美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被人们誉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山珍之王”等。织金竹荪即原产于黔西北山区的鬼笔科竹荪,属红托竹荪(Dictyophrarubro volvata Zang,Ji etLion),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之一。其菌蕾绽放后,迅速挺立起一根海绵状的玉柱,顶端长有斗笠状的菌盖,并垂绕着一圈婆娑的白纱裙;其优美形态在整个蕈菌界中都极为罕见。从烹饪的角度来说,织金竹荪的主食部分是海绵状的菌柄;其肉质肥厚中空,能饱吸鲜美汤汁,入沸汤即膨大如鲜品,且久煮仍不失其脆嫩。织金竹荪特有的清香气息毫无异杂气味,亦为其他品种的竹荪远不能及,加上其富含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具有防治多种疾病的功效,让织金竹荪名扬天下。2000年8月,“中国贵州首届竹荪节”在织金县举行,织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竹荪之乡”。2010年9月30日,以“织金竹荪”的名称获得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
竹荪作为菜肴,具有一种独特的无可比拟的清鲜风味。其质地脆嫩疏松,能够饱吸鲜汤汁,使味道愈见鲜美爽口。织金竹荪适宜于烧、炒、焖、扒、酿、烩、涮等多种烹饪方法,宜荤宜素,总能保持松脆鲜美特色。织金竹荪还是营养极为丰富的保健食品,其菇体中富含19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显著的滋补作用和提高人体免疫能力,防治高血压、降低胆固醇、减少腹壁脂肪贮积等功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派遣特使基辛格来中国,受到了我国政府的盛宴款待。当时即有美国记者马文·卡布尔和伯纳德·卡布尔在《基辛格》一书中写道:“当他从中东、中国等十国旅行二万五千里归来时,真好像是被周恩来用三丝鱼翅和竹荪芙蓉汤喂胖了。”其艳羡之情,溢于言表。基辛格中国之行的目的,是打开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尘封已久的外交大门,这是当时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件,织金竹荪之名因此很快传遍世界各地。随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美国总统尼克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相继访华,对国宴上的竹荪菜肴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于是,中国竹荪的名气很快不胫而走,在东南亚、日本、欧美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渐成高档消费新时尚。由于竹荪原系采集野生品入市,产量极微,以致于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时期内因货源奇缺而每千克售价高达4000港元,一度出现每千克商品竹荪与50克黄金等价的现象。
织金竹荪的优秀品质和高昂售价,推动了国内对野生竹荪进行驯化栽培的研究与生产。1983年8月,织金县科技人员选取织金城郊野生竹荪菌蕾(竹蛋)进行组织分离,从此开启了将野生竹荪驯化为人工栽培的征程。1985年试验取得成功,1991年研究成果荣获贵州省政府颁发的“贵州省星火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由于织金竹荪是竹荪家族中唯一的清香型竹荪,在海内外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从而形成了“织金竹荪”的知名品牌,有力地保障了这个特色产品的区域优势。目前织金竹荪已经达到了年产500吨、产值3.8亿元的规模,织金县也成了贵州省竹荪产量、产值第一大县。
近年来,为了抢抓机遇,织金县将发展竹荪产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采用先进技术,采取织金竹荪工厂化前期培养与农业合作社后期栽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发展织金竹荪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使昔日天子珍馐走上国内外千家万户的餐桌。目前,以“织金竹荪”为主的中国竹荪及其文化美食现象在海内外已呈广泛蔓延趋势,熠熠生辉的“中国竹荪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正散发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