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4946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

之一:七星关

长江的重要支流——乌江北源,沿着黔西北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日夜奔流,在途经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与赫章县平山乡交界处时,被易名为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七星河。七星河水流量长年富足稳定,奇特的地形地貌,演绎了沿河两岸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以及种种神奇的传说。

七星关位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的七星村,与赫章县平山乡的江南村隔河相望。七星关名称的来源说法各异,一种说法是站在杨家湾镇七星村这面,遥望坐落在赫章县境内的七座山峰状如北斗七星逶迤而来,故名七星关。另一传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南征途经这里,面对滔滔河水和险要雄关,在此设坛祭拜七星,乞求上苍保佑其早日平定南方以图统一中原、恢复汉室,七星关故此得名。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查阅众多的资料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现实中的七座山峰如栩栩如生的七条苍龙,千百年来一直巍然屹立在赫章县境内,静穆地面对着日月星辰、面对着滔滔而去的七星河,却是不假。

七星关,贵州省三大名关之一,与胜境关、娄山关齐名;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从毕节经乌撒(今威宁)至云南,必须经过七星关。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颍川侯、征南将军傅友德率30万大军平定西南,在七星关一带与元军和芒部土司大战数月。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傅友德终于夺取七星关要隘,“城乌撒,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其后在此建关,并派驻重兵把守,同年修建七星关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曾在七星关修建“应星桥”,建桥摩崖碑记至今犹存。原称“应星桥”的“七星关桥”,历经竹索渡桥—铁索渡桥—木梁桥—石梁桥等的多次变迁,如今河面上的四座新旧桥一览无余,仿佛就是一段历史的排列对比,说这个地方是贵州省的桥梁实物展览馆,一点也不为过。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萧克的率领下,在七星关与杨正荣、文正朝的国民党军队和朱益斋、刘洪祥等地方武装进行殊死战斗,击溃了敌人的多次进攻……1936年2月28日,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涉水过河,动员已改编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的席大明部随军北上抗日,因水流湍急,夏曦不幸溺水身亡。青山埋忠骨,涛声颂英雄。如今,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夏曦烈士纪念碑”,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夏曦烈士纪念碑”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萧克老将军题写。

七星关现存文物主要有古驿道、七星桥、摩崖、古碉堡、夏曦烈士纪念碑等。古时文人墨客在游览名山大川时,总会留下种种遗迹。在七星河岸边的岩石上,就留有众多的石刻,这就是著名的七星关摩崖。古驿道旁的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多方:其一为“黔服雄关”4字,横向楷书阴刻,每字0.5米见方;其二为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镌刻的“应星桥记”摩崖石刻,竖向楷书阴刻,共计633字,记七星关之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历史传说、地名起源等掌故及轶事。

如今,在七星村,仍然保存着一段长约两公里,宽1~2米的古驿道。走在沿七星河岸蜿蜒而上的古驿道上,更是让人浮想联翩。一条古驿道就是一部人背马驮的历史,曲折的驿道上深深的马蹄印映照着往昔岁月里有过的血泪辛酸;而那石阶上留下的“仙人脚印”,更是让人感到几分怪异神奇。古驿道边的“万人坟”,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苗族先民往昔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沿着古驿道一路上行,便是旧时的古城门,但古城门已在数次浩劫之中荡然无存。只能从那古城墙和民房四周随处可见的残碑断碣去猜想古镇昔日的盛况和荣光。有史料佐证的是,现在的杨家湾镇七星村,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商贸集散地。

如今,横卧在七星河上的新、老七星关桥,彻底地结束了七星河过去渡河要靠摆渡的历史。七星关桥旧桥坚实的桥礅依然存在,旧桥的桥礅与完好地矗立在河岸的护桥碉堡,依旧忠诚地守护着岁月深处里的记忆。随着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汹涌澎湃的七星河将把这片土地流淌成一片繁华的旅游热土,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

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毕节七星关摩崖”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0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同时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将原毕节市更名为七星关区,“七星关”三字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将包括17个文物景点的“‘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七星村的七星关古驿道、七星关摩崖成为其中的两个文物景点。

之二:陕西会馆

陕西会馆位于七星关城区中华南路41号,又名春秋祠、陕西庙,因做过“毕节国营第三旅社”,市民常叫“三旅社”,它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在毕节的盐帮客商筹资修建的,规模与大定瓢儿井的陕西会馆相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陕西会馆不仅是供陕西商人聚集议事的地方,还是毕节广大民众上香祈福、看戏娱乐的场所。由于建筑特点突出,毕节市(今七星关区)人民政府于1983年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将陕西会馆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陕西会馆与红色毕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20世纪30年代,中共贵州地下党的第一个党支部创始人林青、秦天真、徐健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革命组织“草原艺术研究社”,便是以陕西会馆为基地,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干部,为支援红军,动员毕节优秀儿女参加红军,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从公私合营时期开始,这个场所便由毕节县糖业烟酒公司和饮食服务公司使用,开辟为毕节县第三国营旅社,这便是“三旅社”称谓的由来。

毕节陕西会馆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一千八百七十六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七百余平方米,由临街门面、戏楼、大殿、厢房、钟鼓楼等组成,四周有高达7米的青砖空斗风火山墙环绕保护。整个建筑形式规范、造型秀雅、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原来还供奉有“忠义写春秋”的三国人物关羽雕像。陕西会馆在我省现存的古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011年9月,为更好地保存和展现毕节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毕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毕节市文物局向省文物局争取修缮经费110万元,市政府拨款170万元,启动了对陕西会馆的修缮和保护工作。这个修缮改造项目也是毕节迎接2012年全省第七届旅发大会而启动的项目之一,由毕节市文物局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由苏州思城古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在修缮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按照“修旧如旧”的总体思路,对大殿和戏楼损坏木柱进行修补和加固。戏台楼口的这组“百子图”浮雕,人物镌刻最深处有3厘米,人物造型神情兼备,惟妙惟肖,刀法精湛,体现了明清时期毕节木雕工艺的极高水平。在修缮过程中,能工巧匠们按照原样精雕细刻重现了“百子图”昔日的风采,而旧“百子图”将作为文物收存。修缮过程中,在拆除乱搭乱建的残砖破瓦时,陕西会馆又重现了几十年不见的秘密:大殿在天花顶上重现藻井,在戏台楼口上檐约八十厘米的木枋上,除去上面覆盖的石灰,露出了呈曲线型的两层木雕,这些木雕已被石灰掩盖数十年,一经拂去尖埃,其花卉图案、戏曲人物图像栩栩如生,堪称木雕经典。依原貌修缮后的陕西会馆,其戏楼和大殿似乎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热闹与喧嚣,里面的钟鼓楼居高临下,过去每到打更时刻,伴随着午夜更夫的敲打,钟声响遍毕节全城,从陕西会馆里传出来的钟声也一度成为毕节城区居民判断时间的标准。

陕西会馆的保护和修缮,为毕节市“五古”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度体现了毕节市委、市政府对毕节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一种对古代建筑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赞誉。

之三:江西会馆

旧时的会馆,是人们歇脚聚会的公共场所。历史上的江西会馆,是明、清时期江西籍在外经商的人士等捐资在异地建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的地方,多用于联络乡谊、感怀乡情、祭祀神灵、聚众演戏和救济同乡。位于如今金沙县清池镇的江西会馆,位列同期同地修建的四大会馆(其余三个会馆分别是四川会馆、湖北会馆、贵州会馆)之首,且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是当年清水塘(清池)盐茶文化遗存下来的保存最为完好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将清池江西会馆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江西会馆是当年江西籍人士捐款修建的会所,因而名之;又因江西人崇拜许仙真君(许逊),于是又将其称为“万寿宫”。江西会馆于清乾隆年间开始选址修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四月,黄号军(焦联升义军)来到清水塘,当地流氓地痞趁机作乱,江西会馆被当地豪绅和官府一把火烧光。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江西会馆重新修建完成。现在大天井左右两边山墙里面镶嵌的石碑,清楚地记载着重建的史实。2011年年底,金沙县将其列为“五古”保护重点项目,进行全面修缮。该会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8平方米,坐北朝南。这里原为宗教活动场所,信徒信仰佛教。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到十五举办“皇会”;六月六日举办“圣地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举办“观音会”(传说观世音菩萨有三个生日。分别是农历二月十九的诞辰日,这是她为人的生日,这天她成了三公主;农历六月十九的成道日,是其证得果位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九的出家日,是其出家的日子)。

江西会馆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鱼池、小桥、山门、戏楼、前殿、正殿、后殿。东西置两厢,分设僧庵、斋膳舍等。围砌约4~6米高的墙垣,为砖块构筑。内有终年积水的石井两口,有3幢阁楼。主体建筑之一“戏楼”,为九脊梁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高8.50米,四角起翘,筒瓦盖顶;角下檐板处浮雕龙兽等浅雕图案。三进殿宇均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其门窗、斜撑、柁峰板上均刻有不同的花纹图案。东西厢(僧庵、斋膳舍)也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

会馆的第一层是戏楼,戏楼四周原雕刻封神榜全套内容图案。大天井前面的戏楼下面有两眼井,左边为活水泉,水从地下渗出来;右边为滤水池,两井之间是特制的过滤层。会馆里的住持常取滤水池里的积水煮茶供佛,茶汤晶莹透亮无茶垢。天井两边为阁楼,阁楼下的厢房为斋膳舍,楼上为演戏的准备室。天井是当年盐茶交易和做会的场所,也是看戏的地方。

会馆有三个大殿。均面阔三间,两边为耳房,通面阔7米,进深1间,穿斗式悬山青瓦顶。正殿通进深8.1米,前殿通进深12米,后殿通进深13.36米。

前殿是集会和处理大事的地方,也是进行盐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交流的地方。正殿、后殿均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前殿上边的两根梁上还有修建时的文字记载。

第二个天井两边的厢房为僧庵,是做会的僧人居住的地方。中殿是首脑机关,管事在这里办公,也是商量机密大事的地方。梯坎下的屋檐下摆放两口石水缸,平时注满水,放养鱼儿,作观景用,必要时作消防用水。

后殿是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旁边是许仙真君塑像。这里常年香火不断,梵音袅袅。每年除夕,江西籍的人家都要端着“刀头”(第一刀切下的猪肉)来这里祭祀。据说过去只有得道高僧才能住在这里,外人是不能随意踏入半步的。

后殿的阁楼高五层,登上顶楼,可以观赏壮丽的清池风光。阁楼上挂有一口铜钟,架着一个大鼓,遇到街上有火灾时,钟鼓齐鸣,声音洪亮,响彻数里之遥。

江西会馆至今还留存着几块珍贵的木牌匾,一块是蒋中正题名的“礼义廉耻”,一块是当年四川会馆题刻赠送的“福荫槐堂”,一块是当年贵州会馆题刻赠送的“乡杖同荣”,其余三块是当年湖北会馆题刻赠送的“显于西土”和“许仙真君”简历。对于清池古镇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了。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