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
之一:财神庙
在织金县城,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气宇恢弘的古代建筑,它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财神庙。
财神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当地百姓捐资重建,这就是现在的财神庙。三百多年来,伴随着小城的喧嚣,它见证了织金县城的发展变迁,而在当地一代又一代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它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闻名全国的文物古迹。财神庙坐北朝南,北面是凤西书院,南面对着城中心的大街,东面是九对头小街,西北紧临北门大街。织金城在当时叫平远州城,建庙地址原名黑龙潭。传说龙潭内有黑龙,常常戏水成灾,并企图涌水淹没平远州城,百姓极为恐惧,多方求救。恰有一个云游四方的道人此时正好经过这里,百姓求他除妖,道人遂要大铁锅一口,书符念咒,将龙潭出水口封闭。从此收服黑龙,黑龙潭也就此干涸。之后,便建财神庙于黑龙潭之上,以镇妖孽。
财神庙的独特不仅在于它美丽的神话传说,更在于其精妙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财神庙为木结构建筑,共38脊、四重檐、悬山顶式,呈宝塔形状。18个翼角底下分别系着一个铜铃,微风徐来,叮当作响。财神庙共分4层,底层通面阔16.76米,进深12.15米,并排5间。偏厦阔14.46米,进深3.1米,亦为5间。其左、右、后为靠背栏走廊。庙左有偏殿一间,面阔3.5米,进深4米。庙正面为石头拱砌的山门,宽2.57米,高2.8米,置木门关启。
财神庙第二、三、四层按照比例逐渐缩小,均由脊梁正中伸出,成为宝塔形状。挡山边仍有脊檐,从侧面看去,形成三个重叠的“人”字形,每个翼下面均有各式各样的兽形木雕撑拱。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织金财神庙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省文化厅拨专款32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织金财神庙修葺一新,使这座古代建筑中的瑰宝重放异彩。2006年5月25日,包含财神庙在内的一共25个景点即织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金财神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改革开放以后,文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曾多次来织金考察,对织金财神庙给予了较高评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评价道:“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古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只有日本大阪的无寿阁与此类似。”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仙洲评价道:“织金县财神庙的屋顶变化多姿多样,是穿斗结构,用细木条盖大房子。”
如今,织金财神庙以其绚丽多姿的风采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贵州西部旅游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之二:东山寺
在织金县城东面0.5公里处,一山拔地而起,高出地面六十余米,山上林木葱茏,藤蔓荫深,这就是织金有名的东山。东山山势险峻,三面均是悬岩,只西面有一曲径可以攀登至山顶。山腰有一寺庙,取名东山寺,为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的25个景点之一。
走进东山寺,四周苍松挺拔,翠柏苍郁,仿若时光倒流。东山寺坐东南向西北,依山而建,有正殿、前殿、钟鼓楼、山门,占地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二千平方米。东山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并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伴随着岁月的烟霾,历史的风雨,东山寺的命运一直与时代的兴衰联结在一起,几经湮灭与重建,寺内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楼。
正殿又名“梵帝宫”,系5间并排悬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阔18.71米,进深7.75米,九架梁,青瓦屋面。
正殿对面是前殿,属悬山式木结构建筑,翼角翘首,阔21.52米,深8.72米,前有斜形靠背栏杆,走廊作为上山通道,如悬空楼阁。现在主要佛事活动都在此处进行。
前后殿间左厢为钟楼,构成梯级四合天井。钟楼内原悬铁铸大钟一口,日暮方击,钟声悠远可达20公里外,故名“东寺晚钟”,为织金八大景之一。楼右侧建有鼓楼一座,与钟楼统称钟鼓楼。
有史记载,旧时东山寺的钟楼、鼓楼依山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之中,夜半钟声,随风而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也正是这东寺晚钟,让东山寺这个范围不大的寺庙远近闻名,从清朝开始一直到今天,绵绵不绝,回荡依旧。
寺后左侧30米处有一洞,寺与洞之间有108级曲折石径相通,石径左沿栏杆由108节石龙构成,龙头高扬,栩栩如生,龙随石径起伏,蜿蜒而上,尾起于寺后,头达于洞旁,全长58.5米。
东山由大理石与石灰石相间构造,山上溶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慈云洞,洞内钟乳石形似观音;中层为打拳洞,洞内宽敞平坦,乃昔日僧侣习拳练武的地方;下层为穿洞,洞口西向,从东山寺左后侧入,东通后山,上入打拳洞,洞径南壁中部有窗洞开于绝壁,引光入洞便于穿行。可谓是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
闻钟声,除烦恼;赏石刻,陶性情。听过钟声,再欣赏东山寺的石刻壁题,脑海中就有了东山寺文化的深刻印记。东山寺的16处石刻壁题,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走廊,它的书法百花齐放,它的内容常常记载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其中,清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年间军门提督赵达庵驻军于此时所题的“佩剑披云”字大如斗,笔力遒劲,醒目壮观;民国时期织金县长王佐题刻“出岫云蒸”圆润浑厚,笔法欧苏。还有多处小字石刻,亦足供观瞻和研究。
东山寺自建立以来,因历代战乱,经过多次修缮。20世纪60年代,东山寺的损毁较为严重,寺内原有的大钟、鼓楼等已不复存在,正殿也是残垣断壁。为恢复历史文化遗存,织金县分别于1982年、2005年、2010年对原有的部分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并尽可能完整地保持了旧时东山寺的原貌。2011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专门从江苏南京定制的造价为22万元的大钟运抵织金县城,随后于端阳节重新悬挂于已修葺一新的钟楼之上。现在,它的面貌、身姿以及话语,又都恢复如初了,就好像原有的那口铁铸大钟,在百年之前传出去的声响,现在,回音又从遥远的地方传了回来。
树影婆娑中,东山寺身姿挺拔,依旧焕发着青春。它历经历史的风雨,一次次被严重损毁,又一次次浴火重生,今天依然安稳沉静,好像不曾经历苦难。
也许,这就是面对生活最好的姿态。
之三:织金古桥
织金古城周围青山叠翠,孤峰棋布,织金河与贯城河穿城而过。河水与古城错落有致的建筑有一种天然的血脉关系,潺潺的流水声,给这个城市的日日夜夜带来了几分充满灵性的韵致,于是,这城市便多了另一道曼妙的景观——古桥。在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的25个景点中,织金古桥就占了7个。
“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荡长河中”。在织金现存的古桥中,仅明清时期有史书记载的桥梁就有三十六座之多,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7座,分别是月华桥、日升桥、回龙桥、太平桥、童生桥、兴隆桥和仲机桥。它们诗意地横卧于水上,为织金这座流溢着书卷气的古城平添了几许风雅。
在织金古桥中,以石拱桥数量为最多,而且使用的石材基本上都是织金当地的青磨石。精湛的建筑工艺,特别表现在桥基和桥拱上。它们如长虹卧波,横跨在贯城河上。水下的桥基大都采用条石码砌,桥拱的结构除了需要精确的计算,还采用了藤汁、糯米粉、鸡蛋清和石灰搅拌的特殊材料密缝,从而使这些古桥,虽经几百年的洪水冲击和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巍然挺立。
对于织金古桥而言,它的护栏完全有别于江南古桥:这是因为地处乌蒙大山的织金,行走负重主要形式是双肩背篓,而江南的行走负重,都是单肩挑担。所以织金大部分古桥都会营造两侧坚实墩厚的护栏,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结构、纹饰花板,但那宽宽厚厚去角的栏板既方便于坐着,又能将背篓平放于上。让桥既可引渡行人,又可为行人驻足歇脚,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设计,在古老的织金,在数百年前的古桥建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织金的河流是一条条美丽的项链,那么,座座古桥就是被串起的颗颗珍珠。要说织金的桥,就先得提及那条一水贯穿南北、润泽织金古城的贯城河,它蜿蜒南来,在曲岸秀岩间徐徐北去,将县城划为东西两半,而又以“贯城五桥——日升桥、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童生桥”把东西两城连为一城。
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7座古桥中,“贯城五桥”均列其中,它们多为单孔或二孔石拱桥,桥身敦厚,起拱高,少装饰,犹如干净质朴的小家碧玉。也有三孔的拱桥,如保存最好的三孔石拱桥——月华桥,素雅大气,极像一位大家闺秀。这7座桥不仅造型别致,仪态万方,也是各具特色。它们框架对称、和谐,线条均衡、流畅,远远望去,似日月连珠,如蛟龙掠水,像玉带伏波。其中:月华桥无疑是年代最早的一座,现在桥上依旧人来人往。月华桥位于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据史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奢香巡视水西比喇,驻于河东,当时尚未建桥,来往不便。因为奢香之故,临时搭一便桥以过,名为碎石桥。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兴建,桥成,月华普照,便取名月华桥。桥为圆弧形结构三孔石拱桥,全系块石安砌,桥面为阶梯式。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十米。解放后,鉴于桥栏损毁,重新进行修葺,桥礅用水泥勾缝。
日升桥,位于织金县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因与下游月华桥共取“日月升华”之义,故名“日升桥”。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成,连接东西桥头,为贯城河上5座桥梁之首,人称“上水关”。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二十米许,宽五米许,净跨十四米许,矢高五米许。
回龙桥,位于城关镇清泉路东段。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旧称通济桥,为武举田生金之父田民仁集资所建,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全长20米,跨径12米,高6米,桥面宽4.5米。引桥为石梯。1974年维修,改条石护栏为栏杆。
太平桥,位于织金县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年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二十八米许,宽十三米许,西侧主孔净跨二十三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八米许。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童生桥,位于织金县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因位于城关镇北永安门东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桥”。相传所拨建桥银两不够支出,全平远州童生捐资助建,故名“童生桥”,俗称“下水关”。始建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次年告竣。1962年扩建后更名“重兴桥”。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二十五米许,宽七米许,净跨十九米许,矢高十二米许。
兴隆桥,位于县城以东,地处小东门,又称“半边桥”。建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东北西南向,跨凉江河。二孔石拱桥,连接河堤,长七米余,宽2.5米,净跨2米。桥西北侧饰石龙栏杆,头向东北,高一米许。桥西北河床石岩上立四棱碑,南北两面均楷书阴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每字0.12米见方。碑东面刻建桥记。该桥现已改为混凝土结构。
仲机桥,位于三甲民族乡三甲村东,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桥为南北向,跨纳弓河。系单孔石拱桥,长4米余,宽2.5米,净跨4米许,矢高2.5米。
悠悠古桥,承载了织金土地上的漫漫时光,也见证了织金先人的勤劳与智慧。织金的古桥,就是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历尽艰辛中修建而成。从它的勘地选址、取材建造到维护修缮,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与大山洪流斗智斗勇的无畏精神。
织金的古桥连接着古城的风景,坚固的石板垒起的石拱桥,与穿梭其下的流水一起编织着织金人的浪漫生活。那些印满苔痕的石板,一头流淌在现代的水域,一头昭示着逝去的春秋。它们始终默记着当初的诺言,固执着最初的姿势,守望数百年。
之四:斗姥阁
织金古城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历史并不算长,但中原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凝结成为众多的古建筑群,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类型齐全。从清初到清末不过近三百年的历史,织金古城就留存有古建筑二百八十多处,仅织金城内就有七十多处,著名的有“四庵、四阁、四寺、四祠、八大庙”。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名列其中,斗姥阁便是“织金古建筑群”的25个景点之一。
织金古建筑“四阁”中的斗姥阁,又称斗姆阁。斗姆娘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诞生北斗七星的一位女神。在道教的传说中,她是玉皇大帝的母亲,自然有着至尊的地位。斗姥阁便是为了供奉她而建。斗姥阁坐东向西,面临贯城河,坐落于城中河东侧的石山上;前面是月华桥,北侧是潺潺流淌的凉江河。斗姥阁始建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它自下而上,原由阁、亭、正殿、武侯祠、偏殿倚山势组成阶梯布局的建筑群。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建筑多已损坏或原貌不存。今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斗姥阁建在4米高的石基之上,阁为木穿斗结构,三重檐,六角攒尖顶。一层为长方形,檐上四脊,盖小青瓦,四翼角翘首为鳌吻;二层八脊,盖小青瓦,四翼角翘首为鳌吻,角下有木雕撑拱,四周装雕花窗棂,工艺典雅;三层从二层中央起六角形,六翼角为鳌头翘首,附檐欲飞。角下以木雕圆瓜形瓜柱支撑,屋面盖青色筒瓦,葫芦形宝顶,殷红剔透。阁前有一座四角攒尖顶凉亭,置扶坐栏杆。昔日步入凉亭,扶栏而坐,可闻丹桂飘香,沁人心脾;俯视贯城河岸,但见清流急湍,巧妇搓衣切切,少年戏水犹欢。
斗姥阁四周隐于古槐疏林之中,其间怪石嶙峋,岩石上有名人石刻,岩石下有洞穿南北,登临游览令人神爽,引人遐思。
之五:鱼山黑神庙
在织金县城东北大约零点五公里的田野中,平地上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三面绝壁,仅东南面有石径可通山顶。孤峰小巧玲珑,古树成荫,山体西南面白色绝壁下有一洞南北贯穿,远观酷似僧人所敲的木鱼,鱼山因之而得名。山上建有黑神庙、对厅(又名碧琉璃精舍)、济赈亭、藏书楼、且住亭等,还有大小摩崖石刻6处。其中,黑神庙及对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山清丽婉约,娉婷袅娜,温婉适意,在我们的镜头中宛如一幅绝美的中国画。鱼山不高,一百多级石阶呈“之”字形缠绕在山崖上。山腰处,修建了供游人小憩的翘角小亭,取名“且住亭”。亭为穿斗式六角攒尖顶,两根立柱上书有对联一副:“步步登高于斯且住;扶摇直上别有可观。”小憩后,继续沿石阶攀援而上,抬头只见一道挂满苔藓的院墙,把墙内的景色锁住,有古树碧瓦逸出墙头。这时,院墙木门上方的“忠烈宫”三字已然映入眼帘,木门两边写有“忠心昭日月,烈气壮山河”对联一副。推开朱漆木门,院中景色赫然入目。这是一个小巧别致的院落,可谓玲珑清秀,两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分列两旁,这便是黑神庙的正殿与对厅。
黑神庙正殿坐落于山顶中央的平坦开阔地上,始建于清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建,坐东北向西南,为一幢并排5间的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面阔16.11米,进深7.8米。前有廊无栏,檐柱基础为高29厘米的八方形石礅。明间大门上方悬挂着清代贵州大书法家严寅亮所书“惠此南国”的横匾。北京“颐和园”匾额就是严寅亮所书。那时,严公书法朝野闻名,深受慈禧太后青睐,号称一字斗金,鱼山有这4个字,应该是弥足珍贵了。檐柱上悬挂着木板阴刻对联一副,上联是:“有唐大将军,烈烈轰轰,德与山河并寿”;下联是:“全黔真福主,铮铮皎皎,业同日月齐辉”。黑神庙正殿对面是对厅,又称“碧琉璃精舍”,紧临山顶绝壁边缘而立,建于民国6年(公元1917年),面阔10.94米,进深5米,回廊深1.3米,四周置扶坐栏杆,其雕花门窗工艺十分精美,门窗上的龙凤牡丹等图案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对厅正门前面的两根立柱上撰有对联一副:“人上亭楼,四面灵山入眼底;客来池畔,一般俗虑去心头。”黑神庙正殿与对厅之间为石板铺就的院坝。
穿过黑神庙的正殿来到后院,又一番景致呈现在游人面前。让人诧异的是“藏书楼”,其建筑风格包罗万象,既有西方教堂的设计细节,又融入佛道文化色彩。“藏书楼”由原鱼山住持庹几禅募建于1922年,为砖木结构建筑,面阔4.18米,进深3.84米;坐北朝南,形似教堂。楼前有喻友山书写的对联:“且把鱼山添二酉;好同蟾窟映三潭”和“日照锦城头;月映藏书楼”。由此可以看出庹住持的眼界和学识;同时,鱼山开放包容的人文气息也更加浓厚。
“济赈亭”建在鱼山之巅,系民国初年为纪念济赈织金大饥荒之事而建。据说民国初年,织金遭遇特大灾害,上报至省,等到省里救济款拨下来时,老百姓已经渡过难关,于是就用救济款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济赈亭”。亭为正方形两重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边长8.3米,四周是扶坐栏杆,廊深1.2米;斗拱飞檐,四角撑拱的木透雕,有驴子鸟兽等形状,门和窗都是卷拱状。亭前,有黄德昭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为“此间便是蓬莱,有名禅论道,好鸟兴歌,陶情美景,怡之悟之,使我超然物外”;下联为:“你看亭称济赈,想沧浪妙词,醉翁佳句,修禊良辰,悠也久也,令人乐在其中”。对联中悠然自得、闲适达观的意境,是鱼山最好的写照。
鱼山虽小,但山上建筑布局紧凑精致,明快简练,兼收并蓄,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浑然天成;更兼古树丛林掩映,文人墨客题词众多,虽小却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鱼山正是如此。
之六:文昌阁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建有文昌阁。被认为掌管考运的文昌帝君,自科举时代,就被读书人奉祀为主神,因为相传文昌帝君能庇佑考生,于科举时文采昌茂,大魁天下,所以有些地方民间对文昌帝君的奉祀,远较孔子为盛。织金文昌阁又名梓潼阁,在县城内东郊,坐南向北,面水临潭。文昌阁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的25个景点之一。
织金文昌阁曾几度移址重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原址在城东关外,后被毁。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知州周景益移建于现址;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举人谢忠良劝捐重修。
织金文昌阁为三重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文昌阁的建制,为三层三檐楼阁,下为长方形,上为八角形,中为六角形,四边起檐,左右起脊成人形,顶端为葫芦形。
织金文昌阁造型奇特:一层为长方形,通面阔13.45米,深8.81米,面积118.91平方米;前排四柱,柱基为面圆、中八棱、底四方形的石礅;四周回廊置木扶坐栏杆;四角为木雕斜撑翘首,屋面盖小青瓦;明间装雕花六合门,次间稍间装半壁花窗。二层为六角形,正面四合花窗,其余五面为圆形“寿”字花窗;六角飞檐翘首,屋面盖小青瓦。三层为八角形,八方皆为方形花窗,正面花窗上方挂“文昌阁”横匾;八翼角下垂吊木雕瓜柱;屋面为八角攒尖顶,盖青色筒瓦。宝顶为葫芦形,翼角为鳌头吻兽。各层翼角下均吊铜铃,风吹摆动,叮当有声。
织金文昌阁环境优美,与文昌宫构成布局美观的建筑群。它面对织金八景之一的“双潭对镜”,站立阁前,可见岸柳扶疏、碧水如镜的景色。如今,这里也是一处游览的场所。在新修的小广场上,你可见到空地上有晨练的舞队、回廊里有下棋的老人、凉亭下有嬉戏的孩子,还会听到从文昌宫传出来的文琴戏唱段……织金的文昌阁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经历了时代变迁,见证了织金百年的兴衰。
之七:保安寺
织金古城是贵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的得名,大多得益于它的古建筑,得益于古建筑与县城附近奇山异水之间的和谐之美;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安寺,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保安寺位于织金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三甲坝子。保安寺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这一古建筑群由保安寺、观音阁和地母庙构成。建筑群所在的两座山峰相互依靠,高十余丈,形成天然拱洞——“慈云洞”。保安寺古建筑群的妙,妙在古建筑与山与洞构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两座飞来的孤峰,相互合抱,中空成一高一低的两个洞,西洞阔,南洞窄。重檐悬山顶式木结构的保安寺建于西洞口,坐东向西,入洞右转上方出南洞。二重檐六角攒尖顶的观音阁建于南洞口坐北朝南。近山顶处,峰回路转,平台上建有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的地母庙,坐东北向西南,与寺阁相互映衬。
南洞口从山顶竖立至山脚如一刀劈开,上半部南北对穿,远望如两山相合,顶部相连为天然石拱穿洞,仰望如一洞穿天,顶露圆光,构成织金八景之一——“云洞天开”。建筑群利用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的两个洞口,巧妙地布局三幢三层古建筑,既有环峰依洞而建的立体感,又有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以洞连接古建筑,以古建筑的实和明与洞的虚和暗相对比,以暗托明、以虚衬实的手法,可谓妙趣横生,高度体现了古建筑与山水的和谐之美。遇到雾天,有云雾吐纳于洞口,缭绕于翼角,便兼有了以动显静的艺术效果。古人以“云洞天开”点题,算是出神入化了。
“古洞云深留佛住,山门月满听僧敲”。“云洞天开”历来是文人墨客、名流仕宦游览的胜地。《平远州志》《大定府志》就有相关记载。遥想当年,皓月当空,清光遍地,竹影婆娑,古人登楼危坐,把酒临风,低吟浅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嘉庆时平远州官易凤庭赏游保安寺后作诗道:
饱学之士谌金寿游览保安寺后,题诗与易凤庭唱和:
“云洞天开”仿佛成了他们梦寐中的“世外桃源”。其实,他们所谓的“看破红尘”、“弃官参禅”未必是真,而这里的古洞流云、绮丽景色令其止步忘归,却是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