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四鳃鱼的最大产地——毕节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702字

贵州四鳃鱼的最大产地——毕节

四鳃鱼又名沔鱼、贡鱼。相传明朝末年,由于沔鱼肉鲜肥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皇帝知道后要求地方官员上贡。于是,当地的官吏乡绅便收罗家乡特产四鳃鱼进贡朝廷。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工具简陋(最快的是马),加上四鳃鱼离开水很快就会死去,因此,送到宫廷的都是臭鱼。皇帝一怒之下处死了承办此事的官员和民伕。后来新帝继位,哀怜民生,颁旨免去了进贡四鳃鱼,四鳃鱼因此得名“免鱼”,河也更名为“免鱼河”。后来有湖北沔阳张姓人家迁居“免鱼河”畔,为纪念老家就将“免”改写为“沔”,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沔鱼河”之名。

经过研究和考证,四鳃鱼是裂腹鱼中的一种,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主要分布在赤水河、乌江上游的部分支流中,属于亚冷水性鱼类,生活在山区溪流、暗河、河沟等水体中,水质清新无污染,摄食天然饵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四鳃鱼是毕节市的地方特有鱼类,也是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之一。四鳃鱼在自然界中生长缓慢、成熟期长(4~5龄)、排卵量少、生活环境特殊(仅在山区溪流、暗河、河沟中生存,一旦水体情况发生改变,很快就消失),在江河中竞争能力较弱。近十余年来,由于水库工程建设、江河污染、滥捞滥捕、法律监管不力、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该鱼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狭窄、资源急剧锐减,且渔获物个体趋于低质化、低龄化、小型化,特别是性成熟个体更难找到,接近灭绝。所以对其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

自2002年以来,毕节市水产站(原毕节地区水产站)对裂腹鱼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人工驯化养殖、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病防治以及集约化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在2008年实现了人工繁殖,现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目前保存有四鳃鱼亲本六百余对(组),年生产鱼苗50万尾以上。近年来,已在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和贵阳市、安顺市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地进行推广养殖,养殖面积一万余平方米。毕节市水产站还提供十余万尾鱼种在七星关区大河口、清水铺,大方县六圭河,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等地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近几年来,毕节市水产站共承担和参与四鳃鱼相关的科研项目9项,获奖成果2项,其中由原毕节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主持的“昆明裂腹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项目,于2010年6月21日在贵阳通过以中科院院士、鱼类学专家曹文宣教授为组长的省内外专家组的验收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上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在裂腹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于2010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毕节市水产站主持的“昆明裂腹鱼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项目,于2013年3月7日通过毕节市科技局组织的省内有关专家的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全面并超额完成了合同各类经济指标,在国内裂腹鱼集约化养殖技术中已达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对长江上游这一特有鱼类的研究空白。”项目获2013年毕节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几年来,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立项制定地方标准2个。研发裂腹鱼的情况于2012年7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科技苑》栏目中播出。

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办计[2013]68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毕节市国家级昆明裂腹鱼原种场建设,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养殖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冷水鱼养殖基地、大鲵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推动毕节试验区冷水鱼养殖产业健康快速繁殖。”目前,毕节试验区水产科技人员正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山区渔业的优势,在做大做强四鳃鱼这一地方名优鱼类产业的同时,加快对鲈鲤、云南光唇鱼等地方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技术集成与品牌创建,实现地方鱼类的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开创毕节试验区独特的特色水产产业;同时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增加这些鱼类自然资源的储存量,达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目的,这对保护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包括鱼类生存的水域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