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国旅游特色村——金沙县板桥村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539字

中国旅游特色村——金沙县板桥村

“摘下一颗甘甜,品尝一帘美景;画上一湾清泉,绘成满山画卷;摘下朵朵白云,掷呀掷在山间;满眼无边的金黄,一直种到天边……”这首《板桥人家》的歌曲,歌唱的正是金沙县岩孔街道板桥村的乡村美景和板桥人的幸福生活!2009年10月,经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亚太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联合评选,板桥村与华西村、南山村等中国著名村一道被命名为“中国旅游特色村”。

板桥村位于金沙县岩孔街道东南2公里处,距金沙县城10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695户、2732人。耕地总面积1889亩,其中稻田1268亩,旱地621亩,主产水稻、玉米和油菜。林地4600亩,森林覆盖率达58.4%。多年来,该村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理念,实施“生态板桥、绿色板桥、和谐板桥”战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立体生态农业、庭院循环经济、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家家户户走上了致富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以村名命名的“板桥水晶葡萄”更是驰名省内外。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把板桥村喻为“金沙葡萄沟”,并欣然题词:“喜看枝头水晶成串,悠然漫香十里长廊。”

1998年,岩孔镇结合实际,把板桥村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果园经济的试点,组织发动群众栽葡萄、种果树。板桥葡萄由于产量高、质量好、口感醇而深受市场欢迎,激发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葡萄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已种植葡萄一千余亩,其中专业标准化葡萄基地50亩,年产量四百余万斤,产值八百余万元。2005年,结合“四在农家”和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板桥村实施了十里葡萄长廊工程。长廊起于岩孔集镇大桥,止于光明村后坝组,全长5.5公里,钢架支撑,空间覆盖总面积2.75万平方米,长廊下铺筑柏油路。该长廊把以板桥为中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众多景点连成一串,成为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在发展葡萄的同时,作为省级生态农业、生态能源示范村的板桥村,2000年在全县率先修建沼气池。目前共建沼气池600余口,600多户配套实施改厕、改灶、改厨。沼气工程促进了全村生态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既产生了经济效益,保护了森林资源,又美化了环境卫生,达到了“生态一经济一环境”的良性循环效应。2007年,作为地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板桥村又对农户房屋、庭院和乡村环境进行了治理改造。现在的板桥,通村柏油公路、通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90%以上的农户房屋为砖混结构外装饰楼房,95%以上的农户修建了沼气池并改造了圈舍、厨房、炉灶,家家通自来水和水泥便道,户户有水泥院坝、小花园、小鱼池,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家用电器、摩托车、汽车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200元以上。村后山上林木茂郁,生态良好;村内环境优美,整洁卫生,成为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随着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板桥村的乡村旅游随之风生水起,形成了以四季果园、农家乐为中心,十里葡萄长廊为主线,连接大水惠馨果业、光明千亩桃园、岩孔万亩水稻和油菜坝区、矿泉水游乐场、白云山风光等周边景点,集吃、住、游、玩、品、购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园区,养生康体游、休闲避暑游、生态农家游等旅游产品深受游客的欢迎。作为省级乡村旅游定点村,板桥村现有省、市挂牌的“农家乐”餐馆12家,市、县级旅游经营户(乡村旅舍)14家,床位一百多张,年接待游客三万多人次。

2008年至2012年,金沙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在板桥村举办了5届“中国贵州金沙板桥葡萄文化节”,进一步提高了板桥村乃至金沙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贵州金沙板桥葡萄文化节在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获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