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数最多的彝文碑刻——《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
就目前发现来看,《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是中国字数最多的彝文碑刻。这一碑记为彝汉文双碑并立,汉文碑记是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撰写,约六百字;彝文碑记为著名布摩阿哲斋墨撰写,1972字,在彝文碑刻中是字数最多的。
安国亨(?——1596),生年不详。他承袭贵州宣慰使的时间应该是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卒年为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万历武功录·安国亨传》:“至壬戌,铨始老于卧这也,而以政属亨。”壬戌年即嘉靖四十一年,《明实录》从这一年开始有安国亨事迹。《明史·土司传》:“万历二十六年,国亨子疆臣袭职。”但是《明实录·万历实录》却载万历二十四年安疆臣已经理事:“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壬寅,贵州宣慰使安疆臣奏:副使宣慰宋承恩以考校生儒,为该学教谕熊梦祥率诸生殴辱,并求更定祖制。下所司。”
《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彝文碑名直译为《黄岩啸雾罩河建桥碑》,又名《大渡河桥碑》、《糯努溢抖匹》,刻立于明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在贵州省大方县鸡场乡大兴村和黔西县锦星乡红旗村交界处的大渡河桥北,彝文、汉文碑记各一通,型制相同,高178cm,宽73cm。现在,汉、彝两通石碑均收藏陈列于奢香博物馆之中。
现将载于《增订〈爨文丛刻〉》中《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汉文碑的碑文全文抄录如下:
安邦是安国亨的同祖族裔,是水西地区的一个土目。这篇文章是为安邦母子捐资修建水西大渡河桥而写的汉文碑文,文中记叙了安邦的谱系根脉和历史功绩,重点写安邦幼年失怙,在母亲禄氏的教育下成长,又在禄氏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水深波险的必由之路大渡河上,尽一个地方统治者的重要职任,修建了水西大渡河石桥的功德。从文中有“予嘉其能行古道而福苍”等语中,可看出安国亨曾经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对韩愈等人的文章较为熟悉,因此在行文时较少华丽的辞藻,模仿了唐朝古文的笔法,包括古文中较为生涩的句式。
阿哲斋墨(1569——?),生于明隆庆三年,卒年不详,阿哲家族后裔,是水西安氏的一个重要作家。目前尚不能确切考证他的身世,但是作为阿哲氏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熟悉彝族历史文化,能够用彝文熟练地写作诗文。他对彝族文学史的重大贡献,主要是他二十七岁之时,写作了彝文《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彝文碑文。这篇碑文是目前能够发现的金石彝文文献中字数最多的一篇,一共有1972个彝文。鉴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现将载于《增订〈爨文丛刻〉》中的汉译内容照录于下:
这篇碑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其一,整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叙述修建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的经历,而是从简要地叙述水西阿哲家族显赫的历史开始,点出了许多在开拓和建设水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如慕齐齐为祖之后的默德施、勿阿纳、妥阿哲、洛纳阿阔等等,对这些人物在不同时代的重大贡献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其二,文章旁征博引地引用了支嘎阿鲁的《俄莫》典章和《猎熊篇》等文献,为阿哲氏进占扯扯等肥美的地盘找依据。同时,开亲联姻,也要在益保师人的言论(相当于《华阳国志》中所说的“夷经”)中去寻找根据,这是为安邦母亲作为阿哲家族的姻亲一方来到阿哲家能够成就一番大事,追寻历史依据。这些引经据典的叙述和议论,具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
其三,文章对发达的水西家情况进行的铺排而又简明的叙述,阿哲氏的十二宗亲,四十八目,“洛波有九峰,慕作有七寨子,于底有五大坝,斗堵有七旷野。阿哲七文士,后世有五个帅主,嫡系后裔有六个穆濯。总姆十一姓,南居四鲁歹,还有突穆和斗娄。”“布默十一官,有济济众民,纷纷纳租赋。”这些描写气势非凡,畅快淋漓,让人陡生敬佩之感,激发读者阅读快感。
其四,文章主线一以贯之,以阿哲家族的发展为主要抒写脉络,最后突出安邦母子的巨大功绩,展现了阿哲氏为主、为臣皆能为一方作出贡献的主题。中间穿插各种人物、事件、典故与景象的描写,行文曲折有致。
其五,文章中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比拟,如“经过占卜,看到气运正旺,如俄奎之群鱼振翅,遍游于罢第赫吐。格辟舒乃向尼伍热显进攻,如群鱼纷纷,振翅游移,进窥尼伍法戈,经过古敖补,到洛波色蚩,各地的人都纷纷归附。”“慕俄格的地盘巩固了,又如鹿行博外,直抵洛波摆热。所到之处,乌云四散。向塔陀岭上的鹿子,来往自如,舍佐辟土地,舍夷来治理。”“慕块卧乍山,其下有宽广的庭院,木刻竹简,多如柴堆,载纳家的租赋,记租赋的来路。”等等,使其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主题具体可感,形象如在目前。这类生动的笔法,在整篇文章中比比皆是。
其六,这篇文章的原文是彝文,作者行文时,主要采用了传统彝族文学、史学的主要句式即五言一句的句式,间或穿插一些其他散文句式,气韵通畅,而又铿锵有力,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阅读起来回环曲折,韵味叠加,十分畅快。即使翻译成为汉语,其中的韵味不减。
总之,彝文《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记》的碑文,无论在文学价值上还是历史价值上,都远胜于汉文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记》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