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茶树之乡——七星关区
2016年8月28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毕节授予七星关区“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七星关区古茶树成为中国的“国宝”。
七星关区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据《华阳国志》、《茶经》等有关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的平夷县(今七星关区一带)就种植、制作、饮用茶叶,清代还出产了著名的“太极贡茶”,茶叶独具特色,品质极佳。
古平夷县位于今贵州省西北境,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治所设在今七星关区。平夷县是南中地区历史上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汉代以后即成为南方重要的产茶区。据西汉杨雄在《方言》中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设。”晋傅撰《七海》记载:“南中茶子。”蜀汉时,南中平夷为总摄南中四郡的庲降都督府驻地,是南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南中既产茶子,也必产茶,平夷一带概莫能外。《华阳国志》载:“平夷县郡治。有跷津、安乐水。山出茶、蜜。”今七星关区即汉代平夷县治所和晋代平夷郡郡治。安乐水即今赤水河。《毕节县志·食货志》载:“梅、兰、桂、菊、桃、茶、李……”把茶列为“花之属”,有“茶味如花香”之意。据《华阳国志·巴志》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又云:“园有芳篛,香茗。”晋代郭璞注《尔雅》:“蜀人名之苦茶”,这里的蜀应包括南中地区。秦汉时,因南中是茶树起源地,所产之茶品质最佳,史书颇多记载。
“香茗”乃茶之别称。饮茶,必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宣帝神爵三年),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的记载。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彭山应是当时的一个茶叶市场。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夜郎,发现夜郎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市场也较繁荣,商人除了贩卖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买卖茶叶,这比王褒《僮约》中记载的还早了76年。
平夷一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空气湿润,而且是彝、苗等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地区之一,其悠久的茶业工艺体现着丰厚的民族地域色彩。先民们不仅种茶,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制茶、饮茶方式,茶文化很浓厚。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述南中地域:“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巂唐侯王国十数。”《华阳国志.巴志》又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七海》记载南中产茶子之事,说明当时南中有了茶的栽培,反映了人工栽培茶树的存在。日本专家松下智曾指出:首先利用生活中蒸煮技术对茶叶加工的是中国苗族。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生产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促使苗族在制茶工艺上有很大发展,苗族是贵州名茶创制的先躯。当时,平夷地区也为苗、彝集中居住地区之一,境内苗、彝已能创制茶艺。
唐代,因平夷处于南中交通枢纽线上,茶马古道已经形成,平夷茶不断输往外地,茶叶市场活跃。明代,南中地区茶叶已经普遍种植。《明史·食货志四》记载:“洪武末,置成都、重庆、保宁、播州茶仓四所,令商人纳米中茶。”并在乌撒(今威宁)增设茶马市场。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明朝廷规定,每年从乌撒市马6500匹,每匹给三尺布、一斤茶,或一斤盐,茶马古道较为繁忙。清代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平夷茶产业有所停滞。由此可知,古平夷一带乃茶之原产地之一。其种茶、制茶、销茶、食茶的历史已相当悠久,茶文化极其深厚。
茶微苦、甘,性凉。能清头目,醒精神,解烦渴,利小便,消食积,解毒物。茶中富含钾、钙、镁、锰等多种保健矿物质,且茶汤中阳离子多而阴离子少,为碱性食品,可帮助体液维持碱性。因此,茶是备受人民喜欢的保健食品。
茶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产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补充,既是茶业产品,又是旅游产品。茶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在七星关区阿市民族乡中寨村上寨组后山上发现一棵苦丁茶古树已屹立千年,古茶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延续以及朝代的更替,古茶树已成为村民心中的“神树”,保佑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龟裂的树皮上布满了青苔,粗壮的树干高约三十米,最粗处需五人牵手方可围住。轻风拂过,散发的淡淡茶香沁人心脾。
在七星关区太极村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清代,太极村有一姓张名陆的进士在京为官,一天他听说皇帝腹泻,御医开了很多方子都没治好,张陆就把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茶献给皇帝。皇帝喝了太极茶以后三天便痊愈了,从此皇帝将太极茶封为“贡茶”。
据统计,在太极村及附近的村落里,目前已探知保留的古茶树有近七万株,其中基径(树根的直径)20公分至30公分的共767株,30公分至36公分的17株,而基径(树根的直径)最大的达36公分,株高最高的达5米。
近年来,七星关区高度重视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门成立了古茶树保护机构。在亮岩镇、阿市民族乡、撒拉溪镇等乡镇已对古茶树进行挂牌管理、育苗、加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七星关区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人们通过不断试种和改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茶叶种植与栽种技艺。目前,七星关区已建成茶叶种植基地12个,种植规模已突破1万亩,其中2500亩已投产,年产茶叶达到2.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