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国八大名梨之一——威宁大黄梨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7-09-01 文章字数:1505字

中国八大名梨之一——威宁大黄梨

在威宁自治县县城的西南方,有一个名叫哈喇河的乡镇,它是跻身“中国八大名梨”之一的“威宁大黄梨”的主产地之一。每当春风送爽、梨花飘香的季节,哈喇河乡山梁上与河谷地带的梨花竞相绽放,银装素裹,仿佛夜里刚下过一场瑞雪,风景煞是迷人。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威宁大黄梨”的卓越品质,成就了“威宁大黄梨”被列入农业部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的美事。2017年5月16日,威宁黄梨被农业部有关专家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梨为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梨树种类很多,中国作为经济栽培的有秋子梨、白梨、沙梨和洋梨。黄梨属沙梨系统,原产黔西北高原,尤以主产区威宁栽培历史最为悠久,俗称“威宁大黄梨”,为当地古老的优良品种。“威宁大黄梨”每年9月中、下旬成熟,果皮棕黄色,单果重量在三百克左右,含可溶性固形物15.5%,果实近圆形,核小肉厚,果肉石细胞少,果汁丰富,香味浓,肉质酥脆,酸甜可口,较耐贮运,20世纪70年代曾被评为全国八大名梨之一。在威宁当地,“威宁大黄梨”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沙梨系统中鲜食与加工兼用的著名品种。

“威宁大黄梨”生长习性和结果习性良好,树冠高大开张,抗逆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壮苗定植后四五年即可进入初果期,七八年进入盛果期,20年生树一般单株年产量可达500公斤,个别丰产的百年大树单株年产量高达两千公斤以上,二百多年仍然丰产稳产的老树屡见不鲜。“威宁大黄梨”果树的主要优点是植株生长健壮,寿命长,管理简单,产量高,品质优,果实耐存放,便于运输等。

“威宁大黄梨”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上。由于果品耐贮藏,在果实集中上市,造成新品在市场上积压时,可以通过贮藏保鲜库对其进行贮藏保鲜;当市场上产品稀少时再出库上市,经济价值将会实现成倍增长。由于果品耐贮运,可以对接省内外较大市场,扩大产品销售半径。该产品还可以加工成梨膏、梨罐头、果脯、果酱、果汁等多种延伸产品,转变果品销售途径,既可有效地延长果品的货架期,也容易实现产品的就地增值。“威宁大黄梨”不仅是鲜食佳果,而且具有止咳、润肺、化痰的药用功能,是制造中成药不可多得的辅材,在中国南方和西部各省(区)都有很好的销售市场。

“威宁大黄梨”在栽培中的优势区域特别明显,适应范围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威宁自治县与云南接壤的部分区域,即牛栏江沿岸,其中主产区在威宁境内。按水平分布而论,以威宁的金斗、麻乍、黑石、哲觉、岔河、哈喇河、秀水、海拉、斗古、迤那、牛棚、中水、玉龙等乡镇较为集中;从垂直分布看,在海拔1900~2100米范围内的高山河谷表现较好。海拔过高或过低,产量与品质都呈下降趋势。只要花期不受晚霜危害,一般均能丰产。

“七五”攻关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威宁大黄梨的低产树进行改造利用是一件“吹糠见米”之事,与新建梨园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优点,一般情况下改造当年就可获得理想的产量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威宁有关单位和部门已加强对全县梨产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推广低产梨园改造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既有效地保护了原有老树,也推动了新建梨园建设工作,使全县大黄梨面积呈逐年扩大之势,奠定了全县产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也为威宁梨产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目前,威宁自治县全县栽培有“威宁大黄梨”5万亩左右,属于优质区而尚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大约在三十万亩以上,适宜区二十万亩左右。换句话说,威宁全县适宜“威宁大黄梨”栽培发展的空间为50万亩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威宁大黄梨”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毕节之最(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