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万古流
雨季,是响水滩瀑布最壮观的日子,铺天盖地的洪水从峭壁上奔腾而下,水帘蔽空,响声如雷。七星关城区的这道天然大瀑布,就是名闻遐尔的毕节“老八景’之一的“响水轰雷”。对于这道大瀑布,上了点年纪的老毕节人没有不知道的。它是毕节人永远的骄傲,永恒的情怀。而“响水轰雷”之下,就是贯城而过万古流淌的倒天河了。
在我的印象中,被称做“倒天河”的这一段河流,就是从瀑布之下开始的。就是因为这道瀑布,这条滋养着毕节人民的河流才被称做“倒天河”。
“倒天河”——毕节人民的母亲河,她承载了多少厚重的历史,流逝过多少乡愁!在儿时的记忆中,穿城而过的倒天河水大多时候都是平缓而温婉的,水声轻柔又绵长,像城市的摇篮曲。即使是雨季,水量猛涨了几倍,带了些浪涛的声响,也有些恣肆汪洋,但至多是把水漫进了低处的菜地,极少泛滥成灾。
那时节,新街太平桥、箱子街背后一带,直到现今的六洞桥,全是田坝。坝子中间就是倒天河的河堤,土筑的,宽约三四米,两岸垂柳成行,河中清水微涟。河滩上,有几口用石板砌出的“冒沙井”,水极清冽,常有穿红着绿的村姑在井边洗衣择菜。湾滩处,水不及腰,是孩童们戏水的妙处。河堤两边是绿油油的菜地,淡黄的菜花摇动着身姿招蜂引蝶。爬上倒伏在河面上的老柳树,把两只光脚丫放在水中拍打,惬意非常。看鱼翔浅底,燕子斜飞。直到落日黄昏,炊烟从城里的房顶上袅袅升起,家里的酸菜金豆汤在城里的某个地方散发出召唤,于是才恋恋不舍地进城、回家……
记忆中的倒天河,清晰而又朦朦。当少年时赤裸着身子在水里和她相亲的时候,她是那样的宽容和慈祥,微笑着看我们淘气撒野。我们折下老柳树的枝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遮阳;用竹筛子在浅滩上围堵小鱼。不管我们怎么闹腾,她都没有一丝脾气。但那时候,我从没有想过,就是这条温婉、文静,给了我们无限欢乐的母亲河,为什么会有“倒天河”这样一个强悍霸气的名字。
许多年后才知道,这是因上游的“响水轰雷”而得名的。但“倒天河”之名始于何时,何人所名,何时成为定名,却无明确的定论。我查过一些资料,大都语焉不详。新《毕节县志》载:“城(指古城)西1.5公里处的倒天河瀑布。今名响水滩,古名响水河。”既然古名“响水河”,那“倒天河”三字从何生出?何况,“滩”与“河”并不能等同。从前贤诗文中看,关于“响水轰雷”的字眼颇多,却无“倒天河”一词。唯一提到“倒天河”的是一篇官网的文章:
出于对这一方山水的喜爱,十年前我从城中的松山路搬到了响水滩边居住了几个月。我曾在《流水的声音》一文中,表达过对“响水轰雷”的直观感受:
虽然文中用到了“天河倒悬”这个比喻,但当时未曾想过这与“倒天河”的得名有什么关联。今年“端午水”猛涨的时候,我再一次目睹了“响水轰雷”的雄姿。当洪水遮天蔽日、凌空而下时,那磅礴的气势就像是天河倒悬,洪水尽倾。我心中陡然一亮:“倒天河”这个名字应该就是这样得来的:
天河倒悬,这是何等的气势哟!这其间洋溢着多少嘉许和自豪!毕节人把对响水滩瀑布的这个形象的比喻,用作了这条河流的名字。“倒天河”就这样在民间逐渐流传,按“约定俗成”的规律,最终成为这条河流的“定名”。
她上接响水滩,下止流沧桥,据我估算,倒天河总长也就三公里左右。但这毫不影响她的伟大。因为有了她,才有了毕节这座城市。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会有人群集居,才会有村落、集镇和城市。如同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样,倒天河,就是毕节人民的“母亲河”。
倒天河穿城而过,是条“贯城河”。有河流贯穿的城市,城市的布局,最初都是沿着河流两岸自然形成的,这种形态,体现了人类对水的需求。河流是金线,建筑是串珠。贯城之河,就是串联城市的金线。一水中流,将城市分为两岸,联接两岸的,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桥了。
有河必有桥。倒天河的桥梁变迁史,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作是毕节这座老城的发展史。
以我这个年纪的记忆,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倒天河上应该有五座石拱桥:六洞桥、东关桥、太平桥、南关桥、五龙桥。除了六洞桥这个“新生代”外,都是阅尽沧桑的老桥。六洞桥是公路桥,是在1938年修筑川滇公路时修建的。因桥下有六个半圆形的桥孔,老毕节人也就把它叫做“六洞桥”了。六洞桥桥面很窄,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造,桥面宽了一倍多,但“六洞”依然。改造之前,桥以下是一个很大的湾滩,名曰“黑滩”,水质清冽,是老毕节人游泳的胜地。倒天河改造后,桥下游泳就成了历史。
现在还能看到“石拱”这种形态的老桥,只有位于城中心的南关桥一座了。南关桥可算是倒天河上现存的、年纪最大的老桥,明代就已有了,当时是叫“通津桥”,连接的是明古城的通津门。通津门又叫“水东门”,这个名称20世纪一直在用。至于这座通往“水东门”的桥何年何月因何原因变成了“南关桥”的,无从查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原来的“通津桥”是过不了汽车的,但我对南关桥有清晰的记忆时,桥面已经能过汽车了,这意味着,这座桥之前肯定有过改造或者是重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倒天河综合治理”工程中,我就亲眼目睹了南关桥的加宽改造。桥礅依然用“石拱”方式与老桥并列。上游筑了一道翻水坝,桥身安装了亮丽灯带,在夜间制造出一片陆离的光影。
与南关桥紧邻的太平桥(旧桥),也是座资深老桥。不少资料上都说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但从清朝初年修纂的《毕节县志》上影印下来的“古城图”上看,倒天河在老城区的河段只有三座桥,依次是“济川桥”(今东关桥)、“通津桥”、“五龙桥”,并没有“太平桥”。如此图无误,那太平桥的修建时间只能是在清代了。但即便是修建于清初,也是岁月“高古”了。关于太平桥,百度上的词条是这样的:
这个词条也沿用了太平桥建于“明洪武年间”之说。不免有以讹传讹之嫌。因此词条对于太平桥的描绘,也只能是姑妄听之。吾生也晚,亲识太平桥时只有桥礅和桥面了,别的都是传说。在倒天河综合治理的一期工程中,这两座老桥都被拆除了,原址上建起了钢筋混凝土彩虹桥。用现在的眼光看,桥是非常的一般。但在当时,却是一件让毕节人兴奋的大好事。桥修好了,两岸修了宽敞的步道,拆除的铁匠街建成了广场,毕节人在倒天河边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从南关桥沿河而下,就是五龙桥了。对这座老桥,毕节人是再熟悉不过了。术士化龙飞升不成,县官修筑五龙桥以镇压的故事,在民间以各种大同小异的版本广为流传,成为五龙桥得名的缘由。术士欲化龙飞升的故事虽然无从稽考,但天旱时到五龙桥下祈雨的仪式,现今的老年人有不少都参与或是目睹过。
求雨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人们举着竹篾扎成的“杨四菩萨”像,成群结队地来到五龙桥下一处湾滩(杨四塘),用各种工具.把水往外舀出去。孩子们一边用水浇在“杨四菩萨”身上,一边齐声念诵:
“老天老天,娃娃可怜;赶快下雨,拯救秧田。”
在孩子们不无悲情的念诵中,大人们加快了舀水的节奏,水渐渐浅了,现出一块人形巨石,这就是“杨四菩萨”显身了。人们团团跪下,祈祷。没多久,天上乌云密布,接着是雷鸣电闪,大雨如期而来。
说也奇怪,只要舀水见着了“杨四菩萨”,或多或少,总会下一点雨。回忆当年,一些老年人都这样说。于是我想:龙从云,雨水是龙管着的。五龙桥的得名,不是因为术士想要化龙升天,而是出于人们对风调雨顺的企盼。
五龙桥的典故虽然诱人,但这一带却是出奇的破旧和脏乱。这种状况,在五龙桥重建后逐步改变。如今的五龙桥,周边高楼林立,两度翻修过的“爱民广场”是城区的一大亮点。广场是市民们健身娱乐的佳处,周边是七星关最繁华的商圈。在五龙桥头放目,只见长堤蜿蜒,碧水轻歌,两岸青翠,鸥鹭低徊。郭家湾高架桥气势如虹,用巨大的桥身,把东、西两城区联结为一体。高架桥与桥下的公路桥双桥重迭,桥边耸立着飞檐画栋的同心阁,河面是联袂而起的步行桥。在摄影师的镜头中,五龙桥之下的河段,是城区最美的一道景观。
如今,倒天河上新建的桥梁已将近三十座,但论其宏伟、论其惊艳当属“碧阳大桥”。它是毕节城区的第一座“斜拉桥”,桥身长251米,宽33.5米,是倒天河众桥之冠。
碧阳大桥之下是碧阳湖大坝,“天河东来至此廻,水碧万倾天镜开”。倒天河终结于此,倒天河上的桥也终结于此。因河成城,因河而桥,这就是倒天河成就的毕节。这条哺育了世世代代毕节人的母亲河,将与天地永存,万古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