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亮节、典范长存的潘一志
在水族人民乃至黔南社会各界人士中,潘一志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不仅因为潘一志是一位著名水族学者,对水族社会历史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更因为他那特立独行的传奇人生和高风亮节。
潘一志原名益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诞生于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梅山寨(原属荔波县)一个水族知识分子家庭中。其祖父潘文秀和父亲潘树勋甚为高兴,反复推敲,再三斟酌,为其取名“益智”——期望他秉承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良好家风,将来成为一位“仁义礼智信”兼备的谦谦君子,以报效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及冠之年,其父潘树勋又为其取字为“若愚”——这既是取“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之意,亦使其名“益智”之内涵更为丰富深邃,名与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潘一志的祖父潘文秀是一位从水寨出外求学而考上荔波县学的生员,即人们所称的秀才。清末社会动荡,潘文秀遂摒弃功名之念,返乡兴办“梅山学馆”,教育乡里子弟。潘文秀去世后,潘树勋子承父业,继续执教。
潘一志先生编纂的《荔波县志稿》
潘一志1943~1944年编纂的县志手抄本
其家学深厚,故而潘一志从小便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于1918年考入都匀十县合立四年制中学。1922年潘一志毕业之后曾被聘为荔波县立两级小学教员和朝阳小学校长、榕江县城区小学校长和县教育科科长,后又任荔波县民政科科长、荔波县城区小学校长、荔波中学教导主任等职。
1943年,潘一志出任荔波县志整理委员会副主任,主纂《荔波县志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主纂的《荔波县志稿》中,坚持摒除旧志中诬蔑清末水族农民起义领袖潘新简的陈腐旧说,删除了污蔑义军为“反贼”、“逆寇”、“大逆不道”等字眼,恢复了水族农民起义反清抗暴的历史真实面目。
1944年底,日军入侵贵州并攻入荔波,县长陈企崇仓皇逃离,潘一志先生却临危不乱,组织转运物资、疏散民众,最后方才撤离县城。目睹日寇暴行,潘一志心中有如翻江倒海,掀起万丈波澜,挥笔写下了《荔波浩劫纪实并序》的长诗及《日寇窜扰黔南五县创巨痛》(七律二首),七律之一写道:
其二写道:
1946年,潘一志受命任独山专署第一科科长。当年榕江遭受特大水灾,专员周希濂竟然与其弟相互勾结私吞赈灾的粮食。
潘一志察觉了此事的一些蛛丝马迹。此时周希濂正要调任毕节专署专员,便要潘一志亦随其到毕节去担任一科科长兼代理秘书。哪知刚到毕节不久,周希濂便以潘一志押运粮食有功的名义,派人送给他80块大洋,这可是十分诱人的一大笔钱啊!然而周希濂的这一做法更使潘益智证实了原先的猜测,他感到莫大的耻辱和极端的愤怒,毅然决然地丢下那80块大洋离职返乡。他于除夕这天方才回到家中,却已是身无分文了,其纪实诗《除夕日由毕节抵家有感而作》便是此时此景的真实写照:
古有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去的美谈,而潘一志的这一行动,亦正体现出他疾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贵品格。
潘一志手迹
多年的官场生涯,使潘一志看清了国民政府的腐败黑暗,他便决心躬耕陇亩,隐居田园。他用其妻朱鹤省吃俭用省下的6块大洋买下了一处名叫“擦耳岩”的荒坡,创办林场,并写下了《归农杂感》(七绝五首),以表明心志。其一写道:
其五写道:
另有若干副“躬耕隐居联”:
归隐山林的5年之中,潘一志每天都和农工们一样,起早贪黑地上山下田,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仅山上新栽的经济林木便有油桐树2000余株、茶油树1000余株、乌桕树1000余株以及不少的橙树、橘树,使这一处原本荒僻的山野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林场。
潘一志书写的对联
其间,民国政府的官员曾多次劝诱逼迫潘一志出山从政,均被他一一拒绝。如其1948年写下的《邑令周绍伊强以县府秘书职务,走避山林》一诗中写道:
然而,当县中学缺乏教员时,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上几十里山路,进城去为学生们上课。他写于这一时期的数十首诗章,后辑为《归农集》,充分体现出一位清高正直的水族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高风亮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荔波县县长杜介厘和政委张策了解到擦耳岩竟然有这样一位杰出的人士,曾两次写信请他出山,潘一志均因林场事务繁忙未能进城。其后杜县长和张政委又亲自上山与潘一志恳谈,潘一志深受感动,遂一改初衷,决心出山,并写下了《出山行》(七绝二首):
1951年2月27日至3月1日,荔波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隆重召开,潘一志当选为常务委员会驻会副主席,当时他很是吃惊。会议结束的当晚,地委副书记金风与他促膝长谈。金书记十分风趣地说:“你既然一心一意与我们共事,同共产党就算志同道合了。那么,益智先生可就成了‘一志’同志啰!”潘一志听了十分高兴,从此便将自己原来的名字益智改为“一志”,以表明自己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去的心志,并将耗费几年心血建造的林场全部交给了国家。
潘一志在担任荔波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的同时,又兼任县教育科科长、民政科科长等职。他经常上山下乡、走村进寨,动员组织民众搞好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以及农业合作化工作,并挤出时间修订《荔波县志稿》,同时又整理历年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开始撰写《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
1957年之后,潘一志先后担任三都水族自治县副县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并于1957年作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中,潘一志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常常兴奋得夜不能寐,写下了不少热情洋溢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瑰丽诗篇。如1957年3月12日写下的《长春市·调寄浪淘沙》:
又如亦写于1957年的七绝《夜过长沙》:
政协机关的工作千头万绪,作为驻会副主席的潘一志又常常事必躬亲,故而忙得个团团转,然而他却乐此不疲,甘之若饴,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正如他写于1961年的《暮春剑河晚眺》一诗所言:
还应特别强调的是,在紧张繁忙的政协工作中,潘一志竟然不顾年高体衰、疾病缠身,常常熬更守夜地撰写和修改《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全书基本定稿之后,他又自费购买钢板、蜡纸和油印机,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写,一张纸一张纸地油印,终于使这一部洋洋洒洒30余万字的著作得以问世。潘一志是最先全面系统地对水族社会历史进行深入考察、具体论述的水族学者,首开水家学研究的先河,其研究是筚路蓝缕,具有开创之功。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此书可谓材料丰富翔实,剖析慧眼独具,令人感佩不已。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的积劳成疾,兼之年高体衰,潘一志在1977年夏天突发脑血栓瘫痪失语而卧床不起,虽多方医治亦回天无术,于12月4日与世长辞,享年78岁。
潘一志先生之墓
长长的接灵队伍接潘一志骨灰回梅山
潘一志骨灰回家乡
潘一志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或可告慰先生在天之灵的是,他最为重要的颇有学术价值的遗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以及他的《新旧自我人生观诗稿》(内收1929~1946年的《浪游集》,1947~1949年的《归农集》,1951~1965年的《新生集》,以及《集外拾遗》,共计400余首诗、词、联),已由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编为《水族学者潘一志文集》,于2009年12月公开出版。更应该说到的是,潘一志的高风亮节,充分展现出他那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可谓水家风骨,典范长存。
《水族学者潘一志文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