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读不尽的都江古镇
所属图书:《水韵天书:水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读不尽的都江古镇

在历史长河中,都江曾是黔桂边境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历史的见证,都江镇为我们留下了历尽沧桑的古城垣。走进都江古镇,就像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数不尽的历史遗迹。

都江古城垣

古城垣坐落在都江镇的上江村,位于都柳江与排常河环绕的山坳里。清雍正十年(1732年),贵州布政使常方伯亲临都江,视察这“扼都柳江航道之咽喉”,看到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便以“苗初归附,土城易圮,难资震慑”为由,向朝廷呈准修建石城。时任都江通判的邓澜花了两年的时间,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将此城建成。

都江古城垣呈椭圆形,周长1915米,墙身高7米,厚2.5米,设立东南西北四门城楼,建有8座炮台,是清初“改土归流”时期贵州设置的“新疆六厅”城建之一。据说当年城内建有通判署、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万寿宫、炎帝宫、孔子庙、湖南会馆、江西会馆、驿馆等。都江厅副将的职衔为从二品,守备兵额达2200名,可见清廷对都江十分重视。

都江古城的历史

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主政后,在这都柳江河畔的兵家要道设立应州府及都尚县,都江古镇即为应州府及都尚县治所所在地。应州府刺史(正五品)领管五县,即都尚(都江)、婆览(烂土)、应江(榕江)、罗恭(雷山)、施隆(台江)五县。

时至今日,这一座城池是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等六厅中唯一尚存的古城遗址,城垣上的累累“伤痕”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农民起义、黔南事变的飞机空袭……或战或乱,如今只剩下这默然无言的断壁残垣……

都江古城垣西城门遗址

都江通判署

走进都江镇上江小学校内,居高之处有一栋全木结构抬梁歇山顶的青瓦木房,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镇守,面对青山绿水,居高临下,仍不失当年的雄壮与威武。它是贵州省仅存的唯一一处古通判署建筑,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都江通判署

都江通判署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原有头门、仪门、对厅、两厢、正堂、二堂等,建筑面积156.8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阔1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2米。在屋子里抬头仰望,大梁上书写有一行文字:“简放提督军门署上江协镇都督府黎平营参府辖荔波营兼辖都江各土司纳恩登额巴图鲁张樑重修,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阳月上浣谷旦建造”,其中朱笔点斗的“张樑”、“大清”等字突出而醒目,题款末尾处的太极图,两条阴阳鱼好像在不停地游动。

都江通判署大梁上的文字

都江古道

古城内遗存着一段百余米的古道,是当年顺着较陡的地势修建而成的阶梯式古道。拾级而上,古道掩映于两棵高30多米、枝繁叶茂的榕树下。始建于清代的石板古道,路宽3.3米。如今,我们只能从皎洁的月光里回想当年古道两旁湖南会馆、江西会馆、驿馆的影子;从蟋蟀有节奏的鸣叫声中,想象昔日街道上形形色色的路人,或前呼后拥的官员,或招摇过市的优伶,或挑担吆喝的商贩;从都柳江哗哗的流水声中,感受到古城白天的喧闹和夜间的寂静……

万人坟

在都江古城南门外60米处的古道边上,柏树森森,青松苍翠。俗称“万人坟”的城乡义冢就坐落在这里。万人坟是圆形土包墓,前面立望山单面碑一块,这座占地面积13平方米的坟墓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是都江古城在战争中结下的永远脱不下的伤痂。

城乡义冢之坟墓碑

墓前的石碑高1.95米,宽1.04米,厚0.12米。眉横题“万古流芳”;正中竖题“城乡义冢之坟墓”七个大字;右边刻都江通判文芳藩与上江协副将张樑撰文,计182字;左边刻上江街绅士李莲、刘廷选等撰记,共186字,均楷书阴刻。碑文记述了清咸丰五年(1855年)都江苗族、水族起义反清遭到残酷镇压的史实。很难想象坟墓里掩埋着数十担的枯骨,其中有来自他乡的清军官兵,有当地水族、苗族等民族同胞的义军官兵,当然也少不了无辜的平民百姓。当年他们各为其主,流血献身;死后竟然全都躺在这里,不分敌我、不问族别、不计尊卑、不论阶级地合为一冢,奇乎?怪乎?是耶?非耶?不能不令人感叹欷歔!

上下两井

王立云在《都江纪要》一文中,对古城的饮水如是说道:“城中跬步皆山,艰于水,城南里许,有龙泉一。源虽不丰,却四季不竭。”古城虽然在都柳江边,却身在半坡之上,为解决日用饮水比较困难的问题,遂在城中挖掘出这两口水井。而今古城里的两口古井就像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这两口古井按其位置分为下井、上井。下井的历史较上井早。上井位于上江村旧都江厅城内,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用条石砌筑,井口长3.2米,宽2米,深2米,内设七级阶梯,便于水位较低的时候取水。井边立有“功垂不朽”石碑一通,碑文记载建井年代及捐款人情况等。下井位于上江村旧都江厅西城门南侧约100米处。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用条石砌筑,井口长3.25米,宽2.48米,深3.3米,内设六级阶梯,出水口为内壁东北之垂直岩层,井旁也同样立有一通石碑。

炎热的夏天井水冰凉可口。现在从井口晶莹光滑的石头倒映在井中的影子里,我们似乎仍能看到昔日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的挑水人前前后后地在这里闪过;似乎仍能听到一天到晚桶儿叮叮当当地响。

历史的烽烟似乎已经淡去,而都江古镇却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水韵天书: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