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学田
水书是水族人的文化瑰宝,水书多是家庭内部传承,父而子,子而孙,一代一代地传承;也有物色品行好、悟性高的年轻人为弟子进行传承。为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水族地区还通过设立“学山学田”的方式来激励大家学习、传承水书。
高级水书师韦光荣先生
水书交流,群英荟萃
学习水书
在贵州省独山县本寨水族乡天星村有一位著名的水书先生,他叫韦光荣,已经82岁高龄,是当地韦氏家族第十三代水书传人,被贵州省人事厅评为首批高级水书师。韦光荣回忆说,400多年前,是一位叫“公多”的老祖公创立“学山学田”,村子里拿出50亩茂密的山林和2亩肥沃的稻田,让族中学习水书最出色的人耕种,获得族中长辈的一致同意。获得“学山学田”奖励的人到一定的年纪后,有义务把水书传授给族中后辈。课业传授完毕,传人都能熟练掌握运用水书后,评选出最优秀者,将“学山学田”的管理使用权交给他。“学山学田”不能作为遗产分配,是专用于鼓励学习水书的人才,如若违反,族人有强制收回的权力,收回后再奖励给遵守规定的水书继承人。之后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深入,“学田”也分出一部分用于鼓励族中优秀的汉文化学习者。“学田”租给田地少的族人耕种,收入归家族集体共有。若族中有子弟参加科考,便将“学田”数年来收入的粮食变卖,所得银钱用于资助参加科考者的路费和生活费用。
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水书《寅丑》页面
荔波水书木刻屏风
韦光荣先生还说,“学山学田”激励机制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很长一段时期,“学山学田”一直是他家管理使用,才使得当地水书世代相传,到他这一辈人已经是第十三代。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泐金纪日卷》页面
水书《金用卷》页面
“学山学田”在水族地区形成一种普遍的激励机制,除了保障水书先生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安心传授水书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是“学山”生长的竹子,可用来造纸,通过自己造纸来满足水书传承的用纸需要;其二是利用“学山”上的松脂制成墨锭来满足水书传承的用墨所需。可见,“学山学田”在水书传承上意义深远。难怪,当我们到韦先生家了解水书时,他老人家不是拿来而是提来几袋的水书,将两张晒谷子的大竹席铺得满满的。我们知道,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水书历经种种劫难。21世纪初,在党和政府抢救保护水书政策的感化下,韦先生也曾多次向政府捐赠水书,没想到现在他还保存有如此多的精品水书,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当亲手摩挲着一卷卷泛黄的水书时,仿佛在历史时空的隧道里与充满智慧的水族先人进行对话。韦老先生深情地说:“当摊开水书阅读的时候,先人耳提面命的身影仿佛在灯光里不停地晃动……”
为水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的当数梅山学馆,梅山学馆也是在家族集体土地上建立的。梅山学馆创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地点在当时荔波县三洞乡的梅山村,后划归三都县。结束于1927年,办学时间达61年之久。创建人是潘文秀,为县学生员,之后由其子潘树勋续办,1927年随着潘树勋病故,学馆关闭。梅山学馆原为家庭私塾,只教授本寨本族的弟子,之后才招收本寨本族外的弟子入学。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多,学馆搬迁到寨子南门外的一座小山丘上,校舍规模扩大,由原来的家族私塾扩展成完全的留宿学馆,实行全日制教学,招收的学生也扩展到邻县。教授的课程除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还有作文、珠算、账簿、货殖、中医及农用技术。除此外,先生还将本地历史、风物、传说等编成教材,教学生了解民情,了解书本之外的社会知识。后考虑到水族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伦理道德都离不开水书,梅山学馆便兼顾水族的“水书文化”教学,讲授水族的水书。梅山学馆在水族地区播下了汉文化的火种,梅山学馆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成为当地的私塾老师。梅山学馆在61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大批的水族学子,在水族教育史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潘一志、潘辅之、韦庭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水书先生在讲解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