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结社祈雨敬霞节
所属图书:《水韵天书:水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结社祈雨敬霞节

敬霞节的组织方式

敬霞节有着特定的组织方式,即以聚居于一地的亲族为单位共同举行,每个霞组织由若干个(一般为12个)不同支系的亲族或村寨组成,每一支系或村寨为一股,不论人口多少,均以股为单位平均承担敬霞活动所需物资,严禁私自多出供祭品的行为,并组织族人参加敬霞活动。

“霞”,水语译音,即水神之意。敬霞又叫拜霞。祭水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我国不少民族中均有此种习俗。水族地区,千百年来早已形成全民参与敬霞神的民俗活动,而且十分隆重。

寨老“请出”霞石到霞坡

霞坡祭祀

传说,远古时,水族的一位老人在河中打鱼捞虾,捞了半天也没有一点收获。老人对天祈祷:“水神啊,保佑保佑我吧!”老人再次撒下网去,提起网时沉甸甸的,最后一看却是一块状似人形的石头。老人非常生气,将石头扔入河中。再一次撒网,捞起来的还是这块状似人形的石头。老人心想:“今天是怎么回事?莫非这是块有灵性的神石吗?”果然,石头开口说话了,让老人带领子孙沿河而上,开辟新家园。老人按照石头的指示,真的找到了土肥水美的地方——这就是如今的樟江上游两岸。从此以后,老人的子孙后代便在这里开荒垦田,修房造屋,一代代延续至今。而那块被水族人一代代保存下来的灵石,也一直护佑着水族地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所以水族人民一直将这块灵石尊奉为霞神,按时供飨,永远感谢霞神的恩泽。水族历史悠久的敬霞节便一直延续至今。

敬霞节主要流行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镇及其毗邻地区,并非每年都过,而是根据水书进行测算,每隔6年或12年过一次,或子年或午年,在水历十月(农历六月)选择属水、木、土的日子过敬霞节。

敬霞节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用竹篾和彩纸编成两条彩龙,给霞神缝制衣服等,其中以训练公鸡最为重要也最难办。过节前几个月就得要选购大红公鸡,每天将公鸡的脚拴在竹上,再慢慢地用一根竹竿将其升高,使之逐渐习惯,并训练公鸡按照指令啼叫三声。倘若训练得不好,公鸡不能在敬霞活动中按时啼叫就意味着敬霞活动的失败。

霞坡祭品

敲铜鼓祭霞

霞坡盛况

敬霞节的仪式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敬真霞,二是敬假霞。

敬真霞的仪式极其神秘。真霞是一块状似人形的石头,一经认定为“霞石”(即水神),便世代供奉。平时将霞石秘密埋藏在一户老实本分的人家的屋基内,到了敬霞节这一天的寅时,水书先生组织各村寨老,悄悄来到埋霞石的人家,将霞石挖出来(只需挖出头部或大部即可),然后以酒肉祭霞,并以几斤米酒淋洒霞头,最后又重新将霞石埋藏起来,以免被外人盗走而造成不良后果。

敬假霞的活动公开而隆重。每股霞组织抬着凑钱购买的猪肉(一般为120斤)、米酒(一般为60斤)及鱼、肉、豆腐、糯米饭等供品,在水书先生的带领下来到霞井集中。一路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同时两个人穿白衣扮成乞丐,抬着一只五六十斤的黑母猪,一边走一边用树枝戳母猪,令其尖叫不已。抬猪人一路走一路高喊:“今天敬霞神,明年得丰收!”这时,霞井早已布置成了祭霞堂,霞井前放置着霞石——这是假霞(以此作为真霞的替身,真霞石早已妥善藏好),井前竖着一根高高的竹竿,那只训练好的大公鸡就站在竹竿顶端。祭坛正中是主祭席,两旁用松枝编成12个席位,摆放各股送交的祭品。

吉时一到,祭典开始。水书先生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祈祷,祈求霞神赐福祛灾,风调雨顺,庄稼茂盛。边念边从霞井中取水在供品四周淋浇一圈,并用竹枝沾水四处淋洒,以示呼风唤雨,甘霖普降。此时,水书先生指令公鸡啼叫三声,并将母猪杀死,任猪血在井边流淌,高声喊道:“下雨了!下雨了!”人们全都收伞,齐声欢呼,渴求雨水的沐浴。以上井水淋洒、口念祭词等,均有其神秘的内涵,但是归结起来,便是祈求霞神的保佑、赐福。据说,敬霞神十分灵验,通常在此番仪式之后,哪怕原先是晴空万里,此刻也会下起雨来。

拜霞的路上

在一阵阵的欢呼声中,前来祭霞的各股民众轮流用米酒浇灌霞神,并不停地高喊:“霞神醉酒了!霞神打滚了!”一直灌到霞石倾倒在地上为止。

拜霞

此后,男女青年你唱我和地开始对歌。其内容甚为丰富,如讲述敬霞节的来历,歌唱霞神的恩泽,共祈风调雨顺,预祝五谷丰登等。最后则是青年男女对唱情歌,将敬霞活动推到新的高潮。

汉族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流传下来一首歌谣《伊耆氏腊辞》:

这是在腊祭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水族的敬霞节,其活动仪式及其内涵与之相比较,何其相似!

水族的敬霞节,不仅折射出水族悠久漫长的农耕历史文化,表现出水族先民希望认识自然、掌控自然的朴素愿望,亦可从中窥见水族神秘古老的原始宗教遗风。

水韵天书: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