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拿来作刺绣
水族民间相传,很古的时候,太阳又毒又辣,把放在田边的一个水族孩子晒昏过去,这时飞来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张开翅膀把阳光挡住,孩子在蝴蝶的保护下得救了。从此,水族妇女都要把蝴蝶绣在背扇上,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绣上“寿”字,是祈望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绣上龙凤,是希望孩子将来成龙成凤,有出息;绣上鲤鱼、牡丹,是希望孩子吉祥如意,富贵腾达;绣上蜜蜂、石榴,是希望多子多福、勤劳发家。所有水族妇女绣制马尾绣背扇几乎都要在上面绣上龙、凤、鱼、蝴蝶和麒麟等能给人带来好运的吉祥图案,用这些吉祥的图案来寄托水族家庭对子女的期望。
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为自己的祖先能创造出这种独特的刺绣艺术感到自豪。勤劳聪慧的水族妇女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她们心灵手巧,将现实生活中的美加以抽象概括、夸张变化,借助马尾绣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马尾绣在美化水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水族妇女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尾绣的工艺程序
马尾是制作马尾绣的重要材料,首先要取3~5根马尾,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裹马尾,得到琴弦状的白色预制绣花线;其次是用预制好的绣花线在绘好图案的底布上盘绣图形线条;接下来是填绣,也就是选取各种彩色丝线对镶制好的图案按照通常的螺形绣、结绣、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技法进行填绣。通过这种独特的工艺手法精心制作出来的马尾绣立体感极强,酷似精美的彩色浮雕。
马尾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尾绣船鞋
爱美的水族妇女用马尾绣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她们用马尾绣装点水族女性和小孩的服饰,装点水族男子的刀鞘护套和荷包等。大多数水族妇女都会制作马尾绣,有女儿的母亲会利用闲暇尽心尽力地培训女儿的刺绣技艺。水族女孩一般6~7岁就开始向长辈学习马尾绣技艺,到了10多岁时,刺绣技艺已相当娴熟。部分刺绣高手还会制作一些实用的马尾绣手工艺品,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此增加家庭收入。一张做工精细的马尾绣背扇,在20世纪80年代可以卖到400多元钱。一般来说,水族家庭中女主人的马尾绣技艺精湛就表明她很贤惠。随着水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较富裕的家庭的女儿出嫁时,除了新娘要穿马尾绣盛装外,还要准备一些马尾绣饰品作为陪嫁的嫁妆。水族在庆祝本民族传统节日时,水族女子都要穿着平时精心准备的马尾绣盛装,这时的她们成为节庆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谁穿戴的马尾绣最漂亮、最有特色,那么她的刺绣技艺就最为精湛,大家就会羡慕和敬佩她。此时也是水族妇女们学习交流刺绣经验,探讨刺绣技艺的绝好机会,纯朴的马尾绣高手一般都会毫无保留地向求教的人传授技艺。
传统的马尾绣工艺仅留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等地的水族村寨,靠水族妇女的世代相传得以传承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兴起,制作马尾绣成为水族地区经济收入的一项来源,出现了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形式。马尾绣从单一用于美化妇女服饰和装饰一些小物件,发展为美化家居的工艺品,贵州省大大小小的旅游商品店里都有马尾绣工艺品出售。很多外国人对马尾绣极感兴趣,马尾绣艺人欧玉仙的马尾绣工艺品在俄罗斯展出期间销售的价格很高,是国内价格的10倍。
童铃帽绣片
马尾绣背扇
马尾绣衣服
马尾绣背扇
马尾绣绣片
马尾绣绣片
2008年,奥运会在祖国首都北京开幕的第二天,凭借精湛的马尾绣技艺获得贵州省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贵州名匠”特等奖的三都马尾绣艺人韦桃花,应邀参加奥组委和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故事”大型文化展演活动,进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的贵州祥云小屋,现场表演马尾绣技艺。韦桃花的马尾绣手工艺品得到了外国游客的青睐,来到祥云小屋观看韦桃花演示马尾绣绝活的外国人夸她的马尾绣精美,不管是5000元一件的马尾绣背扇,还是7000元钱一件的马尾绣女式上衣都没有人讨价还价,看中后马上掏钱买走,韦桃花带去北京参加展演的马尾绣手工艺品在展演现场就全部卖完。她以2008年中国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为创作素材的马尾绣装饰品,是以马尾绣的形式把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欢快的小福娃在红色缎面上展现出来,再用精致的艺术镜框来装帧,表达了水族人民对我国成功举办奥运的祝福,创作出了集时代气息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的工艺珍品,这款马尾绣工艺品受到中外朋友的热捧。她经营的“桃花马尾绣”成了当地响当当的旅游产品品牌。
少女们在学习制作马尾绣
马尾绣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