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
金石向有“补史之缺、正史之谬”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水族的有关文献史料极度匮乏,正是一些水文字石碑的出现,为我们研究水族历史提供了佐证。
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拉下村水文字墓碑拓片
自20世纪80年代来,先后在水族地区发现了6处水文字墓碑,分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拉下村、周覃镇的查村、坝街乡羊瓮村、都江镇怎雷村水文字石碑,榕江县计划乡上拉力寨水文字墓碑和荔波县玉屏镇水甫村水甫石板墓碑文。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拉下村水文字墓碑。
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拉下村水文字墓碑原貌
拉下村东侧一片叫“墓果”的古老墓地,由于过去树林掩映、荆棘丛生,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墓地周边的树林被砍伐,才使这一座极具史料价值的水文字墓碑为世人所发现。墓碑是门楼式,整体呈“凸”字形,墓主的生、卒、葬的年月均为水文字,凡5行共34字。此外还雕刻有一幅构思精巧的极为生动形象的水族丧葬习俗图:水文字的左边为一位男子,左手撑着一把打开的伞,右手拿着一根绳索,像是在前方引路;水文字的右边也是一个男子,他右手执一把驱邪的羽扇,左手拿一杆镇妖的铜制烟斗。更妙的是碑面下部的图案,右边是骑马的图,骑手右手握马缰,左手拍打马背;左边则是一头向前迈步的水牛,水牛和骑马者的中间平放一面铜鼓,鼓面朝上,鼓面上长着三朵鲜花。这奇特的构思,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据水书研究专家王品魁先生20世纪末的鉴定释读,该墓碑立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距今500多年。
荔波县水甫以图案为主的墓碑拓片
水文字碑
榕江县计划乡上拉力寨水文字墓碑,碑文全是水文字,共17个,没有其他图案。20世纪70年代末石尚昭、吴支贤、姚福祥对此碑文进行过考证和翻译。
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的查村水文字碑文,系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二月十五日立,墓碑两侧有石柱,碑顶有屋檐形碑帽,碑的上部刻有一个太极图,碑身中部方框内竖排阴刻3排水文字,共23个。
此外,三都水族自治县坝街乡羊瓮村水文字墓碑,共有水文字4个。
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水文字碑文,有水文字9个。
荔波县玉屏镇水甫村水甫石板墓碑文,有水文字6个。
以上水文字墓碑的发现为水书的研究提供了金石史料。
200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都江镇发现了大坝水书摩崖。该摩崖距都江古镇约5公里,摩崖离地约7米,在约3平方米的崖面上镌刻有3行共29个水文字,摩崖镌刻的具体年代难以考证,但是从风化剥蚀的字迹看,摩崖已有数百年。
水文字碑
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大坝水书摩崖
据当地老人说,摩崖所在的山坡叫银子坡。老人们口耳相传,银子坡上原有七八百栋房子,是一个很大的寨子。现在那些屋基早已经开垦成田地,只有上摆劳寨20多户人家还居住于此。寨内原有两根石柱,其中一根早年被人敲断,还在的一根石柱比人还高。老人说,小时候看见两根石柱的其中一面刻有东西。银子坡北面有崖壁,崖壁上过去有一个山洞,洞口原有石块砌成的墙,石墙留有一门,门前有几步石阶梯。洞口高1米多、宽2米多,洞内宽敞的地方宽有5~6米,高有3~4米。山洞进深数丈,洞内有几块供人坐的石凳,有几处似灶膛。据传,以前老辈人就在这山洞里传授水书。
都江是一个古镇,唐朝的时候就在这里设置县治,叫都尚县,后置都江厅、都江县。1941年都江县与三合县合并,县名各取一字称三都县。都江水书摩崖的发现见证了都江古镇的历史变迁,更为可贵的是为水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