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大王哈喂 [1]
这是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青年时代写下的一首诗。此诗高度赞颂了水族农民起义领袖潘新简率众起义反抗清朝残暴统治的革命精神,代表了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对这位永远彪炳史册的农民起义领袖的无比崇敬之情。
潘新简(1819~1869),小名阿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出生于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梅采村(原属荔波县)一个水族贫苦家庭。其父潘觉,忠厚勤劳,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但其家只有祖辈留下的30挑田(约5亩),收获的粮食除了交纳官府的各种苛捐杂税之外便所剩无几,还得给财主家打工才能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因此阿简才十来岁便去给地主家放牛,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地主家的欺压。一气之下,阿简便跑回家中,说什么也不愿再去为地主家当牛作马。社会的黑暗,贫富的不均,在阿简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常常仰首问天:“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世道啊?”从此阿简在家中帮忙干些农活,还时常到山上打猎弥补家用。久而久之,他不仅练就了熟练的枪法、箭法,也养成了坚忍顽强的可贵性格。
潘新简铜像
为了打造农具和狩猎武器,青年时期的阿简还学会了打铁。有一天他在铁匠棚中打铁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令他愤愤不平的事情:其伯父潘英和梅采寨的另一户贫苦人家,因贫病交加早已卖掉了仅有的几块田土,而官府却依然逼迫他们缴纳赋税。说巧亦巧,这时恰逢官府的兵丁又来逼交赋税,见这两户人家一贫如洗无钱纳税便动手抓人。阿简怒从心中起,火自胸中生,拎着铁锤冲将出来,对着凶神恶煞一般的兵丁吼道:“今天我倒要看看,是你们的脑壳硬,还是我的铁锤硬!”说时迟,那时快,阿简挥舞铁锤冲上前去,一锤击中一个兵丁的胸部,只见那兵丁口喷鲜血,顿时丧命。其余的兵丁被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
官府哪里会放过胆敢造反的百姓?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潘新简只好离家出逃,有时藏匿在亲朋好友家中,风声紧时则只好在深山密林中避难。在几年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耳闻目睹了清王朝荼毒百姓的种种罪恶和贫苦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更增添了他对清王朝的仇恨。其间他还结识了不少意欲反清的英雄豪杰,如吴邦吉、覃朝刚等人。大家时时相聚,发泄对清王朝的满腔怒气,进而感到光是发火出不了气,便密谋反清举义,拯救苍生。
九阡水族起义遗址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时太平天国起义已于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爆发,其成员张钊在黔桂边区起事,义军已逼近荔波。咸丰四年(1854年),独山杨元保亦领导布依族农民起义反清。潘新简等人见起义时机已经成熟,便邀约都江厅的罗光明、徐多福前来策划起义大事,商定起义的时间、地点、步骤及相互策应等事宜。
多年的磨炼使潘新简深深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为了使起义伊始便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他们走乡串寨,进行宣传,打消大家的顾虑,得到了广泛拥护。为了壮大起义的声威,潘新简又想出了一条“丢钱试民心”的妙计,并吩咐众人按计实行。
咸丰五年(1855年)元月,潘新简组织大批成员来到九阡的“其辰”(水语,即龙场)场坝上,搭好台子向前来赶场的各族群众宣传起义。潘新简登上高台,一一控诉清王朝的种种罪恶,眼见台下群情激奋,潘新简高声呼喊道:“鸟代碍王,共碾其怒啊!”(水语,意为,起来造反才能活命,呆坐就是等死,大家愿意怎么办啊?)成千上万的群众随即同声高呼:“要造反!要造反!”义军成员便接连放了三响大铁炮,手持火药枪的伙伴则一齐朝天鸣枪,呼喊声、枪炮声震动大地。潘新简随即说道:“乡亲们!我们已经在出入场坝的四条路口摆放了四只谷桶,支持造反的人,每人往里面丢一文铜钱以表示决心。”刹那间,满场坝的人便向各条路口蜂拥而去,纷纷掏出铜钱丢进谷桶。傍晚时分,四只谷桶里的铜钱竟然有一万多枚。潘新简不禁大喜,便催促伙伴们加快赶造刀枪剑戟,加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潘新简纪念碑
荔波知县蒋嘉谷闻知此讯,惊恐不已,急派一队团练到九阡抓捕潘新简、吴邦吉、覃朝刚等,妄图扑灭即将燃烧起来的起义大火。不想潘新简早已探知消息,待官府兵丁夜晚走到梅采寨潘新简家附近时,排山倒海般的呐喊声四处响起。火把照亮之处,潘新简手持锋利的大砍刀冲将过来,潜伏在寨内寨外的数千民众一起高声呐喊着冲向清军,眨眼间这一队团练,全部成了义军的刀下之鬼。轰轰烈烈的水族农民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由于起义之前早已做了大量的舆论宣传,荔波境内,如羊安、水婆、三洞、莪蒲、周覃、方村等地的水族人民和布依族人民,亦纷纷揭竿而起,积极加入潘新简起义军。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义军迅速达到万余人,声势浩大,荔波县城几乎沦为一座孤城。是年七月,荔波知县蒋嘉谷眼见大事不妙,急募广西南丹的刘山率其团练前来合力攻剿义军。潘新简心生一计,令覃朝刚诈降清军,混入荔波县城,自己则率部配合罗天明、潘阿六等部义军,里应外合,围攻荔波,虽未攻下县城,却重创清军。
十月,潘新简又于水错河边妙施埋伏,重创清军,荔波知县蒋嘉谷命丧黄泉,其手下干将刘山逃入城中死守,亦被义军炮火击毙。眼见荔波县城即将被义军攻破,不料水族败类蒙庆湘率部突袭,义军被迫撤回九阡。
其后,潘新简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咸丰九年(1859年),义军拥立潘新简为“辅德王”,安排调整了义军的组织机构,并张榜行文。义军还特意给各族民众发放了“简王牌”。原来,清官府勒令各族民众每家每年须缴纳三两银子的赋税。义军贴出榜文,告知各族民众,如果向义军交三钱银子领取上面烙有“简大王治”印记的木牌,则会得到义军的保护而无须向官府纳银。四乡八寨的百姓纷纷涌来领取“简王牌”。一天,前来逼税的“卡债”(水语,指前来追债抓人的兵丁)一见大怒,扯下不少人家门上的“简王牌”摔烂在地。老百姓便吹响牛角向义军报信求助。果然,义军很快便赶将过来,痛打了这些“卡债”后才将其放回。自此之后,兵丁一听说要被官府派去催交赋税,全部磕头求饶说:“打死我吧,打死我也不敢去催债了!”于是乎,荔波、三都不少地方的各族民众,就靠着这“简王牌”,免除了清王朝苛捐杂税的盘剥。
自咸丰七年至同治六年(1856~1867年)的十余年间,潘新简农民起义军曾数次攻打荔波县城,并曾五次攻占县城,消灭清军数千人之众,击毙守备曾玉麟、千总王化龙、知县彭培垣、游击范定邦等;同时还曾配合太平军攻占独山县城,全歼守城清兵,独山知府侯云沂亦被击毙。这十余年间,是潘新简义军诞生—发展—壮大—全盛的时期。
潘新简义军声势如此浩大,自然成了清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方能安心。特别是在同治七年、八年(1868~1869年)两年间,潘新简义军又多次大败清军,甚至击溃了黔桂两省清军的围剿,更使清廷惶恐不安。于是清廷下令广西巡抚苏凤文派副将潘其泰、总兵孔宪隆率七营清军,会合原驻荔波的三营清军,合力围剿潘新简义军的九阡根据地。
面对数倍于己的清军,义军岿然不动,毫无退缩之意。自同治八年四月十八日起,九阡保卫战拉开序幕,义军与清军激战数十日,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既无援兵,又无退路,义军只能是一座营寨一座营寨地死守硬拼,直至五月中旬梅采寨失守,潘新简身边只有数十名伤残部下,仍毫无畏惧地突出重围,意欲重新联络各地义军再图大业。然而就在六月三日,因内奸出卖,潘新简、吴邦吉等人不幸落入清军手中。
清军把总孔宪隆大喜过望,并一再威逼利诱潘新简降清,保其有高官厚禄。潘新简大义凛然地答道:“头可断,血可流,我简大王誓不降清!”气急败坏的孔宪隆无计可施,便将潘新简与其妻儿,以及吴邦吉等27名义军将士关入囚笼游街示众,之后又押往广西桂林。同治八年八月十五日,潘新简被清廷以车裂的酷刑杀害。
潘新简英勇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如同青山永在,他的不朽英名如同江河长流,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潘新简农民起义遗址梅采寨早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水族地区,时至今日依然流传着许多关于潘新简举义反清的故事和歌谣,其中一首叙事歌《简大王之歌》长达300多行,一一叙述了潘新简的英雄业绩,结尾处唱道:
九阡水族起义遗址
[1] 简大王,即潘新简,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深受群众拥戴,水族人民尊称他为“简大王”。哈喂,水语译音,赞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