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遗址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居住在月亮山麓的水族同胞也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这一段历史与一个叫石板寨的村庄紧紧地联系着。
1985年,石板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石板寨的老人们清楚地记得,1944年11月,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沿着铁路进犯独山;一路则进犯黔桂交界的黎明关,经佳荣进入水族地区,过十里长坡,逼近80多户人家的水族村庄——石板寨。
石板寨山门
石板寨位于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南部的九阡镇,距县城约69公里。山寨背靠大山,历史上为了保护山寨,在寨老的指挥下,全寨人群策群力,修筑起高2米、厚1米多的围墙。聪明的寨老指挥后生修筑围墙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周围几十株高大挺拔的松树、柏树连接起来。不仅如此,还在墙边栽上茂密的竹林,让外人难探寨中的虚实。围墙上旺盛的刺蓬,不但根须起到坚固墙体的作用,而且锋利的荆棘犹如利刃一样。围墙中开有前、后、左、右四个寨门,一旦有事,便有人把守,外人难以进寨。因为已经有了这样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堡垒,更加坚定了石板寨人抵御外敌的信心和决心。
当日军逼近寨子时,村民潘秀辉、潘神、潘老发、潘晓等50余人自发组织起来,一边组织老弱孺幼从后门上山进洞躲避,一边凭借寨墙作屏障抗击日寇。1944年11月28日下午,日寇来到石板寨边,见寨子护卫森严,夜幕快降临,不敢贸然进寨。日军便退到寨外100多米的田坝上生火宿营,这给村民们创造了“我们在暗处,敌人在明处”的有利条件。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不畏强暴的村民们入夜后不断地偷袭日寇,当晚就打死了8个小鬼子,缴获防毒面具、钢盔及一些弹药等物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第二天拂晓,日寇探明这只是一个山寨的时候,使用火炮攻击,村民终因寡不敌众,退到后山,石板寨被攻陷。日寇进村后,烧毁房屋60栋、粮仓80余个。石板寨战斗中,4名水族同胞为国捐躯。至今寨墙的弹痕仍在向人们控诉着日军当年的残暴罪行。
李华著《石门寨的枪声》
张宗铭等著《水族人的抗战》
20纪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主任李华先生应邀到水族地区过端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石板寨的前辈讲述当年英勇抗日的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观看了弹痕累累的寨墙,还有为国捐躯的4个英雄那荒草萋萋的坟茔,这位汉族作家深深地被水族人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即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石门寨的枪声》,小说中的主人公水辉、水法就是以潘秀辉、潘老发为创作原型的。
与石板寨结缘的还有一位作家,他就是张宗铭先生。作为在月亮山麓长大的水族人、贵州省委委员、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姚远先生是这样描述的,1980年冬的一天,张先生到水族地区采风,恰好是九阡赶场的日子,他目睹了在初冬的暮色中,上千赶集的男女老少静静地伫立在场坝上,聆听歌手在广播中唱水歌而无人肯离去。他虽然听不懂水歌的内容,却为千人伫立静听的场面所感动。第二天清晨,他循着石板寨的踩碓声走进一户农家的碓房,看见了一个美得超凡脱俗的水族姑娘正在踩碓,于是水族地区风光美、歌美、人美的画面便深深地嵌入张先生的脑海中,时常令他魂牵梦萦,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入水族人民的生活,花费数年时间搜集资料,辛勤写作,于201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水族人的抗战》。
翻开历史,世代居住在黔桂边境的水族儿女,宋代有蒙承贵、清朝有潘清简揭竿而起,20世纪更出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的革命英烈邓恩铭,水族人光荣的历史和民族反暴精神一脉相承。石板寨抗战遗址是水族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见证,也是水族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也不畏惧战争的民族精神之见证。
石板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