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响,脚板痒
水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中最具特色、最能震撼人们心灵的要数铜鼓舞。铜鼓和水书、马尾绣、端节是水族的“四宝”。水族视铜鼓为神器,神圣不可侵犯。在水族人眼里,铜鼓是财富、地位的象征,人们以拥有铜鼓为尊。在水族地区,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铜鼓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如《铜鼓的由来》、《斗犀》、《端节降龙》、《虎鼓伏虎》、《铜鼓情》、《木鼓的传说》等。在这些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中,大多认为铜鼓和人一样有生命和灵魂,将铜鼓人格化、生命化、神圣化,足见水族人民对铜鼓的崇拜。
1999年发行的“水族”邮票
铜鼓石刻
精致的铜鼓架
在水族的一首古老歌谣《铜鼓歌》中,对铜鼓的由来、铸造过程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水族人民在使用铜鼓之前,尤其是在重大场合使用之前,都要举行“请鼓”仪式。取出铜鼓之后杀鸡而祭,要将鸡血滴于鼓面,平日“请鼓”也要喷酒于鼓,并由长者象征性地敲击几下,并吟诵一些吉利的祈祷之语,而后才可启用。活动结束,收藏铜鼓的时候,同样要用酒肉敬祭再密藏。水族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在堂屋的上方,均要专设一根用于悬挂铜鼓的横梁。由此可见铜鼓已经成为水族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铜鼓声声庆丰收
在水族社会的祭祀活动中,铜鼓是祭祀的神器;而在岁时节庆中,铜鼓成了伴歌伴舞的乐器。在水族地区流行着这么一句话:“铜鼓响,脚板痒。”意思是说听到铜鼓声,人们便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外,还有“敲鼓过端好赛马,敲鼓过端好唱歌”之说。每当听到雄浑的铜鼓声时,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铜鼓舞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在水族歌舞中,以鼓伴舞,以鼓伴歌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利用鼓点伴奏舞蹈更容易表达出人们的情感,或舒缓雍容,或雄浑激越,或哀怨忧伤,或奔放热烈。
铜鼓舞
铜鼓舞源于古老的巫师舞,是水族先民古代祭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祀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从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日渐成为水族人民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舞蹈动作古朴、雄健、粗犷,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水族铜鼓舞有男子铜鼓舞和女子铜鼓舞之分,表演时由三人来敲击铜鼓和木鼓等作伴奏,一人敲铜鼓,左手用竹鞭敲击鼓腰,右手持鼓槌敲击鼓面;一人用木桶按鼓点节奏敲击;一人打击木鼓。舞蹈者则随着鼓点节奏,围着铜鼓起舞。舞蹈内容十分丰富,有执戈而舞,表达征战御敌保卫家园的战阵舞,有安慰、超度亡灵与娱神的祭奠舞,有喜庆丰收的端节舞,有迎送亲友的礼俗舞……
随铜鼓声翩翩起舞
[1] 勉,水语译音,即铜鼓。
[2] 蒲以及下文中的耶、宋、于、申等是水族神话传说中几个大王的名字。樟、耳、姜、高、里、坳、野、西、梅弄、里袄、洞里等都是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