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石板墓
所属图书:《水韵天书:水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石板墓

水族注重厚葬,一方面表现在隆重的葬仪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坟墓的形式上。水族石板墓形制在其他民族的墓葬中未曾发现。石板墓,有的又叫石棺墓。这种墓在水族地区较为常见,比较典型的有三都水族自治县水龙乡引朗石板墓、九阡镇石板墓、都江镇甲找石板墓,荔波县水甫石板墓。据考证,石板墓以清代的居多,也有明代的墓室。

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水懂村大寨石板墓

石板墓上的舞蹈图案

石板墓上的故事图案

石板墓呈长方形,一般有三层:下层安放棺材,中、上层存放陪葬的衣物、首饰和其他物品等。石板墓形状因建造时间、地域、墓主身份等不同而略有差异。如位于三都县城南约23公里的引朗石板墓群,共9座,均用8~12厘米厚的整块石板砌成长方形的石匣。墓室分上、中、下三层,整座墓高约2.2米,墓顶覆盖瓦形石块,有水族“干栏”建筑的风格。墓群中7座墓的中层石壁外面雕刻着各式图案,图形有狮子、麒麟、大象、牛羊、凤凰、仙鹤、八哥、树木、花草、葫芦等,还有骑马作战图、人物出行图、放牧图、八仙图。这些图案中,有人物活动的均刻在上层墓室两边,下层为动物图。仙鹤与凤凰图在墓的后面,上为仙鹤,下为凤凰。有2座墓的上层正面为葫芦图案。所有图案均为浅浮雕,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荔波县玉屏镇水甫村板本寨石板墓群的造型与引朗石板墓的差异较大,其基本结构为土外上层和中层,土内底层三部分。每层都用石板围砌成长方体,土外上、中层全空。土外上层长2.1米,宽1米,高0.9米;土外中层长2.3米,宽1.2米,高0.93米;土内层长2.05米,宽0.9米,高0.8米,尸体置于土内层棺内。整座坟墓高出地面1.83米。土外上、中层四周石板雕刻有各种飞禽走兽、龙凤花纹、仕女图案,有的中层两头刻有铜鼓图案。这一组石板墓的前面及左右都配置有石供台、石人、石兽、石桌、石凳、石亭等石刻。特别是墓顶石刻更为精美,有的雕刻成麒麟猛兽,有的雕刻成凤凰鸳鸯,有的雕刻成双龙戏珠。

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甲找石板墓,其年代要早于以上两地的石板墓,因而雕刻艺术相对比较古朴。甲找石板墓也是用石板镶砌成长方形的石匣墓室,石板间有槽相接,墓室三层相叠,死者安放于地下一层,地面上所见为两层,每层以大石板隔开,其上再用大石板覆盖。每层墓壁两边,立有3根厚约10厘米、宽12厘米的石柱,以支撑上一层的石板,石柱上饰以几何图案,墓两端的石板每层各向内缩进20厘米左右。石板墓突出的地方在于上层墓室四面皆为同一形式的、类似木结构建筑剖切面图。重檐、屋顶呈平顶状,檐角均翘起,下层柱子不伸出楼面,楼上的中柱与下层中柱在一条直线上,檐柱向内缩进。整座墓碑没有任何文字,约为明末年间的墓葬。这些水族石板墓群目前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荔波县玉屏镇水甫石板墓

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姑鲁吴母平氏墓

独山县本寨水族乡天星寨韦占科墓碑

水族的“仿‘干栏式’石板墓”反映了水族的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水族人相信祖先神灵就在自己周围,并随时保佑着子孙后代。因此,子孙要为死者作好生活的安排。于是,在墓室的地面上,仿照死者生前居住的房屋,修建一个墓室,这就是仿“干栏式”的地面墓室。

水族仿“干栏式”住房修建的地面墓室,是约定俗成,其形制由师父口传手教,因而墓葬之间存在着差异。清初“开辟苗疆”后,汉文化的传入,对水族墓葬有很大的影响。汉式房屋的形制多种多样,水族工匠对汉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他们在修建水族墓葬时,对汉式房屋因素的取舍,也不尽相同,所以,水族各地区墓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水韵天书: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