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对面山上的怎雷寨
所属图书:《水韵天书:水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对面山上的怎雷寨

怎雷寨概况

怎雷寨距三都县城41公里,与都江古城隔河相望,分为上、中、下三个自然寨,水族聚居上寨,苗族聚居中寨和下寨。全村现共有203户,1024人,水族人口占61%,苗族人口占39%。2010年12月,怎雷寨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贵州首批17个获此命名的村寨之一。

“怎雷”是水语音译,意为“高山下的寨子”。

从山顶上鸟瞰怎雷寨,宛如一个朴实无华而又非常靓丽的水族姑娘,熟睡在静谧的青山绿水中。绿野为床,薄雾为纱,她睡得那样安详,那样恬静,让远观的人都为她而感到惬意!掩映在青山耸翠里的怎雷寨,悬崖峭壁为屏,峡谷深涧为带,峰峦簇拥,森林呵护,可谓是:松涛溪韵真佳乐,鸟鸣虫唱是清音。

怎雷上寨的水族同胞这样代代相传着他们迁徙到这里的历史:300年前,水族同胞来到这里时,苗族同胞早已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近千年,有十数个大大小小的寨子,上千户人家,四五千人。其中,以排场寨为最大,李姓占绝大部分,常姓和姚姓仅占少数。他们一方面与恶劣的大自然斗争,开垦田土,种棉种粮,以保证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组织起来,抗击不断前来掳掠的强盗和官兵。因此长时间形成来者不善的排外心理,通常情况下,除非是来寨中做佣人,否则绝不允许陌生人进寨,还专门设岗把守。

怎雷鸟瞰图

300年前的一天,一个衣衫褴褛、叫花子模样的年轻人只身来到排场苗寨,对站岗的苗兵说,他已经好几天没吃没喝,饥渴难耐,前来讨口水喝,讨碗饭吃。苗兵看他那又饥又渴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就放他进寨。他进寨后,找到一户较穷的人家,说是可以帮忙干活,不要工钱,只要能吃饱就行了。这户人家看他高大、老实,就把他留下了。

这个年轻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叫花子,而是个多才多艺、勤劳肯干、待人礼貌、乐于助人的水族后生,名字叫韦怪。他深谙水书,能用水书中的知识帮人们选择婚丧嫁娶的吉日良辰或驱邪避鬼;还懂得不少医药知识,会用各种草药为人们疗伤、治病等,深受寨中老少的称赞。有一次,韦怪在水井边捡到一套项圈、项链、手镯等苗家姑娘的银饰,就用扁担挂着满寨子询问,看是谁家丢的。走遍了大半个寨子,还没有人认领。当他来到寨主家门前询问时,寨主的独生女儿正在为自己遗失的银饰而伤心,听到声音,出来一看,正是自己的心爱之物,就破涕为笑,忙请韦怪进屋。于是寨主对这个异乡青年很是信任,就把他留在自己家当帮工。又有一次,寨中失火,火势很猛,水源又远,仅凭人力,根本无法扑灭,全寨老少哭声震天。韦怪用水书里的知识组织大家扑火,逐渐控制住火势,最终扑灭了大火,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苗族同胞对韦怪更是敬重有加了。就在灭火后的庆功大会上,寨主宣布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从此,韦怪就正式成了寨主家的一员,成了苗寨中的一员。

天有不测风云。寨主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斗牛活动中,不幸死于暴怒的公牛蹄下。寨主悲痛万分,无心管理村寨,寨子分裂,很多人搬了出去。后来寨中发生瘟疫,又死了很多人,又有一部分人搬出去了。韦怪也领着妻儿搬出排场寨,与寨中剩余的苗族住户一起来到五里外的辣椒地搭棚暂住。这片辣椒地就是现在的怎雷村所在地,韦怪就是现在怎雷上寨韦姓水族村民共同的祖先,从他们搬到这里至今已有15代,约300年的历史。怎雷寨逐渐形成现在水苗同胞肝胆相照、和睦相处的和谐格局。

怎雷寨是典型的依山而建的山寨,建筑为干栏式木房。现在还保留有十余栋上百年的老房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韦锦前的住宅。据主人家说,这栋房子是清代的水族传统建筑,在这里面居住过的至少有六代人。房子坐东朝西,全木结构,青瓦为顶,一楼一底。楼上为人居住之所,楼下为石碓、杂物间及牲畜圈房。平面布局为“三间两厦”,面阔13.84米,进深6.62米,底层高2.09米,二层高5.08米。其建造特点是先建底层作为平台,再于其上建二层楼房,上下层立柱互不连通,周围不设走廊、阳台。怎雷寨的这些古建筑,可以说其样式、结构等是我国南方古越人“干栏”建筑的遗存。现在新式木屋的柱子不分上下两截,而是一柱到顶,减少了多立一次的麻烦;房子的上层正面还增设了走廊和栏杆,既便于通行,又增加了美感。

非常具有特色的是怎雷寨水族过端节的习俗与其他水族地区并不相同。据传当年韦怪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有了丰收后,他就决定杀猪宰羊来庆祝水族端节。他以十二地支的戌日为三十晚,按水族习俗当晚要忌猪油猪肉,只吃鱼。寨里的苗族觉得很有意义,也杀猪宰羊过端节庆丰收。他们开始也忌油,可想到只是那晚不能吃油,不如提前到酉日来过就不用忌油了。所以苗族后来就改在酉日过端节,而韦怪仍然坚持在戌日过。前一天苗族过端节,家家户户都来请韦怪一家同吃。第二天韦怪家过端节,又请全寨苗族同吃。再后来,苗族同胞看到韦怪这样招待下去,经济上、精力上都受不了,就对他说:“你跟我们同时过算了,没有必要在第二天单独过,也不要忌油了。”韦怪想想也有道理,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就这样,怎雷水族就改在酉日与苗族一起过端节,也不忌油。这个风俗一直传承到现在。这是怎雷端节与其他地方端节的不同之处,其他地方的端节都在亥日、午日、未日过,当晚都要忌油。

怎雷寨

更使人感到亲切的是,怎雷的水族也过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吃新节,这也是其他地方水族所没有的习俗。苗族也过端节,水族也过吃新节,这是水族和苗族人民和谐共处的有力例证。还有在语言上,上寨的水族同胞也会讲苗话,中寨和下寨的苗族也会讲水话,日常生活中他们亲如手足,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据说分田到户不久,下寨有个困难户,男人不幸去世,家里只有中年妇女拉扯着两三个年幼的子女。有一天她家的耕牛走丢了,她和孩子们无望地号啕大哭。悲痛的哭声传到上寨,水族青年自发组织起来,随后中寨和下寨的人也集中起来,大家分头出去为她家寻找耕牛,幽谷里,森林中,水沟边,深洞旁,大家到处找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找到了丢失的耕牛。这家母子想杀家里的架子猪给大家吃,以表示感谢,上寨的水族小伙说:“你们家本来就困难,要是再杀你们的猪来吃,不就等于花费掉耕牛一半的钱,这忙我们还不如不帮呢!”就这样大家虽然辛苦却没有半句怨言,各自回家吃饭。水族和苗族同胞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无偿地互助来巩固和加深他们之间的情感,谱写一曲曲“远亲不如近邻”的和谐乐章。

怎雷田园风光

随芦笙起舞

怎雷寨建有“水族生态博物馆”,动态陈列展示当地水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还设有专门的水族歌舞和民俗表演场,优美的芦笙舞、热烈的斗牛舞、古朴的铜鼓舞让人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水韵天书: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