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从张秀眉名字看苗族姓氏的奥秘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从张秀眉名字看苗族姓氏的奥秘

台江张秀眉塑像

张秀眉是著名的苗族起义英雄,贵州省台江县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苗族大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杰出领袖。由于他巧妙利用苗族传统文化中的议榔仪式举行起义,成了在清代贵州各民族反清大起义的数十支武装中,坚持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对统治阶级打击最重的起义军。

千万别认为张秀眉姓张,其实张秀眉姓李,真正的姓名叫李秀波。秀波(Xongt Bod)是他的苗族名字,秀眉(Xongt Mil)是他的苗族诨名。不论是张秀眉或是李秀眉,这都是典型的贵州苗族姓名,即“汉姓+苗名”构成的姓名方式。为什么本叫李秀眉,后来却成了张秀眉?传说他去投奔刘白号的汉族起义,登记姓名时,正值发衣服,他见服装很漂亮,连连说:“Sangb!Sangb!Sangb!”(“很漂亮!很漂亮!很漂亮!”)于是误将他登记为姓张了。也有说他参加张开格的苗族议榔起义,张开格问他姓什么,他说“你姓什么,我就姓什么”,因而姓张。

苗族原本不使用汉姓,从明清贵州地方文献记录的苗族人名看,有名无姓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张秀眉的部将杨大六、李洪基等,这些名字全是他们的苗族诨名,他们名字中的“杨”、“李”,现在很多读者都误认为是汉姓,其实均非姓氏。杨大六是苗语yangf das liod的译音,意思是“凶死牛”,即凶恶之极。李洪基是苗语ninx ghongl gib的译音,意思是“弯角水牯牛”,喻其善战。由此可见,这些名声显赫、见之史书的苗族人物原来很多人是没有汉姓的。

那么,苗族是如何开始使用汉姓的呢?这里有几份关于雷山县苗族汉姓的口碑资料:

雷山县排里村的余姓苗族,原本住在三都县。其先祖嗜好捕鱼,常逆都柳江而上。有一次到丹寨县排调河段,正好遇到官府查登户籍,于是便以“鱼”的同音字“余”为汉姓。

清代雷山县掌批苗寨的白廷栋在丹江厅城当土司“通事”(苗语译员)。白廷栋,苗名叫“绍白”,按苗族子父连名习俗,“绍”是他自己的名,“白”是他父亲的名。官府进村查登户籍,由于语言不通,登记官员只听清了一个“白”,于是其家族便以“白”为姓。白家后来发了财,田地跨雷山、丹寨、三都,成了雷公山地区有名的苗族大姓。

张秀眉故乡台江板凳寨(养岗寨)

张秀眉故居(左上第一栋)

苗族是如何获得汉姓的,操湘西方言的苗族传说更加古老。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以吴、龙、麻、石、田为五大姓。这些姓氏怎样来的呢?据湘西方言苗族古歌《傩公傩母》传述,“洪水漫天”后,姐弟二人成婚繁衍人类。结果姐弟二人生下一个大肉团,弟弟就将肉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甩向四面八方。共甩出148块,变成了148个姓的人。古歌说:“甩在岩石上的肉块啊,后来变成了人,取汉字姓为石;甩在稻田里的,变成了人,取汉字姓为田;甩在水里的,变成了人,取汉字姓为吴(苗语“水”);甩在李树杨树上的,变成人后,就取汉姓叫李、杨……”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使用汉姓,可能比黔东南苗族和贵州其他地区的苗族都要早一些,大约在唐末宋初就较普遍了。黔东南和黔西北两大方言区苗族的汉姓,可能起源于明朝而盛行于清代,其输入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清代“改土归流”,鄂尔泰总督云贵,镇压广顺一带苗族,事后陈报经理苗疆十一事,认为“苗人多同名”,宜“各照祖先造册”,“不知本姓者,官为立姓”。如黔东南设置“新疆六厅”,户口造册时,以头人或户主的苗名谐音汉姓,或任由个人选用汉姓。

“官为立姓”的结果,导致苗族使用汉姓出现错乱不堪的现象。苗族有自己的苗姓,后来常有一个苗姓分为几个汉姓的,也有几个苗姓共用一个汉姓的。雷山县教厂苗寨全寨本为同一宗族,却有三个姓氏,即范姓、滕姓和李姓。原来寨中三个村民,到当时的厅城中去做小生意,其中一个是卖饭的,一个是卖草藤的,而另一个则是卖李子的。厅城里的人都呼他们为“老饭”、“老藤”、“老李”,官府在编造户籍时,分别记为“范”、“滕”、“李”。一宗三姓,同出一祖,所以寨内彼此虽为异性,却是绝对不能通婚。

有些“官为立姓”就更为离谱了。张秀眉起义失败后,驻扎在凯里凯棠养尚山的清军首领王某命各苗寨前去登记,并将前去登记的苗族改姓王,说同姓同门,以后就是一家人,不要再造反了。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凯里市挂丁的养蒿寨,原汉姓为潘。张秀眉起义时,该村有个义军头领英勇善战,清军千方百计追查和捉拿他。有一次偶然相遇,清军问他名字,他将汉姓隐去,而报其苗名说“我叫阿喜”,从而躲过了清军的搜捕。后来,他认为“喜”这个苗名吉利,能消灾免祸,就依谐音改姓许。其实养蒿寨与其山后的三棵树寨潘姓是同宗族,从此分为许、潘两个汉姓。

个体的文化密码

姓名不仅是民族个体的标志符号,更是人们相互联系、彼此认同的文化基因与生物密码,涉及民族融合、家族血统、宗教信仰、理想观念等方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贵州各地苗族都曾经普遍使用苗族自己的姓氏。例如,松桃苗族有五大姓氏:告削、告芈、告灌、告卡、告徕。松桃苗族姓氏在使用时,往往是名置于前姓置于后。根据古歌记载,告削在迁徙时总是打先锋,同时他又是部族宗教的主要创导者,于是东部苗族通常把告削一姓列为苗姓之首。在习俗差异方面,告削不吃放在簸箕中的米粑,不吃乌鸦,屋内火塘所设立的位置与其他姓氏有异。

张秀眉墓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苗族都并行使用苗姓苗名和汉姓汉名两种身份符号。在苗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前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例如,梁聚五是现代著名的苗族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但是当时的族人大都只知道他苗名叫“九勾你”,他父亲叫“勾你往”,他爷爷叫“你往量”。其家族后来编撰的族谱中,也只书写“九勾你”。不了解贵州苗族的苗汉姓氏混用状况,如果你只知道一个苗族的汉名,你即使到他居住的村寨去,找到他往往要费一番工夫,因为村寨里人人都知道他的苗名,知道他汉名的很少。

苗族自己的传统姓名及其汉姓很有各自的文化特征。有则笑话说,三个互不相识的龙姓苗族在一起相聚,互通姓名后称兄道弟,一番交谈才知道并非宗亲。第一位龙先生自我介绍:“我姓龙,来自松桃苗族自治县,我家祖先苗姓‘代芈’。东部苗族五大姓——吴龙石麻田,我们位列第二,实际人口第一。我们家姓的第一特征:不吃喜鹊。”第二位龙先生说:“我也姓龙。我这个龙姓,是我们家支所属部族的名称——Liux(‘柳’)来的。我们黔东南苗族有Liux(‘柳’)、Fangb(‘方’)、Dlib(‘西’)、Gux(‘固’)、Nes(‘闹’)等古老部族。我们‘柳家’后来不少姓刘,龙姓的少一些。刘和龙都是‘柳’近音用字而已。我们‘柳’部族的‘柳’是‘燕子’的意思,你们不吃喜鹊,我们则不吃燕子。”第三位龙先生说:“我也姓龙,来自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据老辈说我们原本也是有苗姓的,后来一个胞族随了回族汉姓马,三个胞族分别随了彝族的苏、龙、禄三姓。我这个龙姓是彝族姓,我的祖上据传是彝族土目的苗族管事,才有了这个彝族姓氏。我家信基督,我的教名也就是我的大名——龙雅各。”听完自我介绍后,三人都笑了:“不论真龙与假龙,天下苗人是一家!”这个笑话既说明苗族姓氏的多源性和多样性,又表明梳理苗族的姓氏源流是极其困难的,由此更加证明苗族姓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