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岭梯田,农耕文明的靓丽风景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苗岭梯田,农耕文明的靓丽风景

换婚与梯田建造

苗族梯田文化历史悠久,是农耕文明的精华。按照苗族《换婚歌》的描述,古老的时候,是男人出嫁,女人当家。在男嫁女婚时代,苗族就开始了梯田的建造。由于女人不能逢山开路、跨壑架枧来灌溉梯田,才换为女嫁男婚——也就是女人出嫁,男人当家。

贵州苗族地区的梯田,是一道道魅力无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合为一体的风景线。在苗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苗寨梯田随处可见,在众多的梯田中以雷公山和月亮山地区的梯田较为有名。雷公山地区较大的梯田有雷山县的开屯梯田、桃良梯田、陶尧梯田、掌排梯田。特别是开屯梯田,从坡顶到坡脚,梯田如带,炉榕公路从山腰至山脚蜿蜒穿过。稻谷成熟时节,当你乘车路过,放眼望去,层层梯田,一片金黄,迎着秋风摆动,景致非常壮观。月亮山地区的加榜梯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风光摄影爱好者向往的梦乡。加榜梯田位于从江县加榜乡境内,地处月亮山腹地。从党扭村至加榜乡所在地连绵25公里山路,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很多线条优美的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形状各有千秋。沿途有党扭、加页、加车、从开、平引等10多个村寨,其中景色最美的当属党扭梯田、加页梯田、加车梯田。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线条,还是整体形态来看,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华,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观,极具魅力。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环境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苗族山区的梯田是怎么来的呢?还有这么一则美丽的传说:

雷山开屯梯田

苗族居住苗岭山区以来,就根据地形地势和水源条件,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依靠简陋的生产工具,经祖祖辈辈一锄一锄的艰辛开垦、苦心经营,从山脚到山顶,开垦出层层梯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农耕文化。很多史学专家都认为,苗族是贵州梯田文化的主要缔造者。这种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文献记载,梯田文化是苗族在迁徙历史过程中,从北方带到贵州的主要农耕文明之一。按照著名农史学家梁家勉的考证,文献最先记录梯田的,要算《诗经》“正月”一诗,诗中所称的“阪田”,就是原始型的梯田。这一诗作的时期和地点,当在西周的镐京即今陕西境内。此后数百年间,梯田分布见于文献记录的还有今河南、山东以及湖北地区。从地望上讲,这些地区都是西周前后“三苗”和“苗蛮”集团活动的地方。唐宋时期,苗瑶集团盛行烧畬耕作制度,畬田亦即梯田。苗族迁徙到云贵山区后,更是把梯田文化发展到极致。苗族迁徙到哪里,就把梯田文化带到哪里。苗族从擅长于比较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载誉青史的火耕水薅,再发展到蜚声中外的筑坡灌田,苗族先民创造的梯田文化谱写了东方农耕文明灿烂的篇章。唐《蛮书》盛赞:“蛮治山田,殊为精好。”山田就是今日的梯田。可见梯田文化是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古代“蛮族”在中国农田史上的一大贡献。毫无疑问,苗族是中国梯田文化的最早发明者和首创者之一,就梯田的发展演变和现存并仍然在发展中的梯田文化而言,苗族也是这一古老农耕方式的最持久的发扬者和最完整的保持者之一。

雷山陶尧梯田

其次,苗族口传典籍也说明苗族修造梯田的历史十分悠久。苗族古歌说,梯田修造的始祖是央王爷。

苗岭梯田

苗族粮仓

这是《苗族史诗·打杀蜈蚣》中关于苗族祖先修造梯田的一段描述。按照传说,古代苗族的梯田都是用安装在头上的牛角开凿出来的。那时还没有田土,没有庄稼,先民只得饮沙食铁。这与《述异记》关于蚩尤“铜头铁额,食铁石……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记载相似。按照古歌的记载,苗族造田先看水源及流向,在水源下方开田,以便随时取水灌田,因而发明了梯田。梯田间以水沟为脉,既可灌田也利排水,达到水耨和养鱼的目的。《苗族史诗·打杀蜈蚣》还叙述了梯田的营造方法:

另外关键一点,在贵州而言苗族是迁徙来的民族,平地和水边早被原本的世居民族所占有。即使是苗族自己所开辟的疆土,由于战争和封建统治阶层的排挤,苗族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加上人口逐渐增多,苗族只得居住到高山峻岭地区。开凿梯田,拓展生存空间,这是一个农耕民族被迫迁徙后唯一的文化选择。只有扩大土地面积,才能增加粮食产量,人们只得劈山为土,向山要地,向山要粮,一种独特的耕地体系——大规模的梯田、梯土就是这样在古代贵州逐渐出现的。山地农业亦随之而逐渐形成,并日益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经济门类。云贵高原广大山区大多有苗族村落,尤其高山之上,分布更多的是苗寨。黔东南民间有句俗语:“苗家居山头,侗家靠水头,客家(汉族)住街头。”这就是苗族现实的写照。民族分布的立体结构,客观赋予了居住在高山之上的苗族开发梯田的历史使命。梯田文化,实质上也是苗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一种外在显现。

苗族粮仓

榕江空申苗族妇女在收割稻谷

苗岭梯田具有丰富的民俗学价值。黔东南地区建造梯田有许多讲究:一是造田时主要山脉不能挖断。山峰是龙脉的大动脉,建造梯田只能绕梁填弯顺山势走;二是梯田如果一直修造到山顶,则最高处的那块田,不能全部把山包挖平。苗语古话说:“改朝换代不杀王,山顶造田留山包。”苗族认为,山峰不论大小与高低,都是山神的头,所以最高处田的山包必须保留。三是苗岭梯田在水源分配、农耕历法、农耕祭祀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议榔机制,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例如在用水分配上,一般采用“田水时刻”轮班制。夏季遇到干旱,水渠受益户自发地组织轮灌,大多以一定的田亩数为一个用水班次,苗族称为“田水时刻”(有的叫水班),一般以12个时辰为一班,削一小木片或竹片为“田水牌”,“田水牌”传到谁家,谁家就下一轮用水。当班用水者须于自己用水结束前将“田水牌”传到下家,以免耽误下轮用水时刻。

榕江空申苗族在收割稻谷

榕江空申苗族在收割稻谷

苗岭梯田是苗族和谐生态价值观的体现。苗岭梯田生态呈现以下特点:每一个苗寨上方,必然矗立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利、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护寨神树和护寨神林为表征;苗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梯田,那里提供着苗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如果没有森林的保护,就没有丰富的水源灌溉梯田,也就失去了苗族梯田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森林—溪流—村寨—梯田与人高度和谐,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很值得现代人研究和传承。

苗寨风光

苗寨风光

苗岭梯田作为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典范,是美的化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梯田美景,四季如画。每年的四五月是梯田注水的季节,注水后的梯田会闪现出银白色的光芒,更凸显出梯田的婀娜曲折的轮廓。夏天的梯田,到处是一片青葱稻浪,犹如一条条绿色彩带迎风飘扬。金秋十月的梯田,由于海拔高低不同,同处于一座山坡的梯田,黄色由浅变深,形态各异,共同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冬季,注水的梯田中夹杂着一些收割禾穗后的金色稻草和一些绿色的绿肥草,连同散落于田间宁静的苗家吊脚楼,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