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剪纸是从刺绣派生的吗
最早的苗族剪纸是祭仪剪纸。正如杜甫诗曰:“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剪纸源于民间宗教文化,与人们关于灵魂生死的观念息息相关。苗族传统祭祀典仪一般都使用剪纸作为祭器和祭物,越是重大的祭仪使用的剪纸越多。苗族因信奉众多天神地祇,所以宗教性的祭祀活动也相当多。有固定在一定时期内举行的常祭,也有临时性的某种特殊情况下举行的特祭;有单项的祭祀,也有综合性的祭祀。按主祭者和祭祀的规模,大体可分为区域性的大祭(一般在苗族议榔时举行)、村寨或宗族的祭祀和一家一户的户祭三类;若按祭祀的场合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郊野祭祀、村寨祭祀和门户祭祀三种。举行仪式前,一般都是主祭者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牺牲和祭品,祭祀长老则在一旁用剪刀剪切祭仪中使用的各种剪纸。苗族祭祀典仪用的剪纸,具有或兼具事神、礼神、娱神、媚神、通神的功能,已经成为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祭仪剪纸与古老宗教共生,古老宗教又给予原始的剪纸艺术以丰厚的馈赠。
苗族剪纸能手姜文英
关于苗族剪纸的起源,一直到目前为止,很多人仍然认为源于刺绣。《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就这样说:“苗族民间剪纸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由刺绣艺术派生出来的……剪纸派生于刺绣,又服务于刺绣,服饰—刺绣—剪纸形成互相制约的链条。”这个判断肯定是错误的。事实上,苗族民间宗教文化,是苗族民俗活动的核心,也是苗族剪纸生发的渊源。
祭仪剪纸主要有哪些类别,对所祈求的神祇有多少,所剪的剪纸数目亦应当有多少呢?中部方言苗族在举行khod langf(“考榔”)神判性祭仪中,所祀神灵为7位,需要的剪纸就有蜈蚣剪纸7个、日纹剪纸7个、燕子剪纸7个、dliangb dab(“良达”)剪纸7个、寨门形剪纸7个、古兵器bangx dangx(“板倒”)剪纸7个,另加纸串两套。所有这些,纸色都是红白相间。
待祭祀长老的剪纸与主祭者准备的祭品等一切准备停当,祭仪才正式开始。祭祀完毕,这些剪纸与其他祭物有的置于郊野村头古树上,有的一直张贴于家中的墙壁,有的一直悬挂于门楣或中柱或屋梁上。祭仪剪纸主要有hfud xit(“俯西”)、zaid xit(“宅西”)、dliangb dab(“良达”)、liongx jongb(“拢迥”)以及日纹、燕纹、箭纹、蜈蚣纹、桃花纹和一种叫bangx dangx(“板倒”)的古兵器等各种式样剪纸。
苗族剪纸
“俯西”(hfud xit)——为“顶纸”或“顶花”之意,其形态类似清明节用的纸幡,但没有哀悼之意,功用范围甚广,几乎较大规模的各类祈禳祭仪都用。按祭祀长老的解释,“俯西”是神祇威仪之象征。雷山县陶尧寨的唐炳武说,“俯西”剪法类似汉族纸幡之技法,但根据不同祭仪,又有直剪、折剪和曲剪三种不同剪法。招龙、栽花树、挂青等祭祀活动都用“俯西”作祭物。苗族古经说:“人们敬你俯杜,人们献你俯西,敬与你添威仪,献给你添威望。你回赠衣着予人,旧装未破又馈新。”这里的“俯杜”是“俯西”的同义语,都是纸花或纸串的意思,“你”指祈禳的对象——神。从古经的内容判断,人们用“俯西”献神,目的是希望获得对等的馈赠,“俯西”是神的衣装之象征。“俯西”可由多节纸串构成,在给成人祈禳求福时,每10岁以一节纸串表示,60岁纸串就为六节。
虫与花的纸艺
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中部方言苗族称为“西给港”、“西给榜”,意为“动物剪纸”、“花卉剪纸”。苗族没有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剪窗花的习惯,除了在传统信仰活动中的剪纸外,苗族剪纸主要是用于刺绣底样,是苗族姑娘刺绣的范本。
“宅西”(zaid xit)——“纸屋”之意,是苗族祭仪剪纸较为复杂的形式,也是苗族祭仪剪纸的精华。一般用相当一张桌面的整张白纸,剪成各种各样的祭物形象。“宅西”主要张贴在祭祀长老家中,象征依附于祭祀长老的一种名叫daib hmenb(“丹门”)的神灵的居所。据说祭祀长老都拥有一大批依附于他的daib hmenb(“神灵”)。举行“过阴”仪式时,巫师把这些神灵都请来,让他们去侦探和辨别是何种鬼怪作祟。由于当地汉语把“丹门”叫做“阴宰”(多误写为“阴崽”),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对该概念误解甚多。准确地说,“丹门”是祭祀长老所居区域的先世英灵,他们依附于某个祭祀长老后形成一个神灵集团,行动听从于该祭祀长老的协调,并具备一定的驱恶扬善能力。这个神灵集团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该祭祀长老先辈中有德有才者、当地过去为官一方敢于为民请命者、过去揭竿起义的地方英雄、当地过去著名的祭祀长老以及各种名声显赫的自然领袖。“丹门”具有驱恶扬善、扶难救弱的功用,因而如果某个家族的先贤被某祭祀长老声称已经转化依附其身为“丹门”,他们并不为此感到耻辱或恼怒。苗族相信一命多灵,他们认为先贤英灵第一灵魂永远归属本家族,因此多灵论在他们心中并不有任何矛盾和困扰。祭祀长老的“宅西”,就是剪给这些“丹门”神灵休憩的纸屋。祭祀长老时常给“宅西”进香酹酒,对这些“丹门”敬重万分,不敢有丝毫怠慢。
“良达”(dliangb dab)——一种地祇。这是苗族祭仪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剪纸。苗族古经说,创世之神Bad Ghet Wongl(巴高翁)死后,其身躯化为各种神:“脊背变山梁,脊背变山脉……血液变良达,血团变都兑。”
良达、都兑指同一神祇,是苗族护寨保家大神Ghab Hvib(“嘎熙”)等大神祇的陪护小神灵,它们无处不在,给大神祇们迎来送往。该小神灵如果被忽略了,也会对人小小地捣蛋一下,所以给“嘎熙”等大神祇什么祭品,也要给他们同样的一份。
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
在祭仪剪纸中“良达”的形象类似人,可直接贴在墙板上,其余祭仪场合多用水竹划破一头夹于其上。“良达”剪纸分一般“良达”和缺脚“良达”两种,祈禳类祭祀用前者,神判类祭祀用后者。雷山县陶尧寨的唐炳武剪的“良达”分为一般“良达”和长袍“良达”两种。高寿的苗族老人一般穿丝缎长袍,对高寿老人祈福或给仙逝的高寿老人祭祀则使用长袍“良达”以示敬重。
拢迥(liongx jongb),其义不甚明,剪法也较简单。把长纸条的一边用剪刀细细剪为须状,再卷到一棵长竹签上即可,一般在祭祀桥凳神、栽花树以及神判性祭仪中使用。一些祭师认为“拢迥”是生命之桥的象征。苗族古经说:“用‘拢迥’去刺,拿竹叉去撑。去刺他人口,去撑他人嘴。他无话可说,他无言以对。”从苗族古经经文推断,“拢迥”似乎是一种古代木制兵器。经文中的竹叉,乃是用竹竿略破一头,再用一根短棒支撑所破的两丫竹片而成。经文中与其对偶的“拢迥”,亦当是类似的东西。祭仪中,竹叉为实物祭器,而“拢迥”为象征性剪纸祭物。
我们可以看到,从祭仪剪纸发展到刺绣剪纸,是剪纸艺术的一个审美变迁过程。如蜈蚣纹剪纸,在苗族祭仪剪纸中是神圣、恐怖、威武的标志。祭仪中的蜈蚣纹剪纸,身体饱满,从头至尾长满须鳍,犹如蜈蚣的足一般,但是没有刺绣剪纸变化为蜿蜒曲线状的细长身躯,图案极其古朴。蜈蚣纹剪纸主要用于审判性祭仪特别是驱“口舌煞”祭仪,是一种威武的象征。
Mais Bangx Mais Lief(“曼榜曼留”)生12个蛋,请来Jib Weix(“吉宇鸟”)孵了3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蜈蚣、雷、虎、龙、蛇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由此可见蜈蚣在苗族文化中的审美形象之地位价值和历史悠远。为了争王当大,雷公放水淹天地,姜央放火烧山坡,龙王逃到深水潭,雷公飞上天,老虎逃进茅草坡,长蛇逃到田坎,蜈蚣逃到岩脚。从此,蜈蚣和姜央以及雷公、龙王天各一方,各育各子孙,各治各领地。《打杀蜈蚣》这样叙述:人类始祖姜央勤苦开田,不料撞到蜈蚣的家,并挖开了蜈蚣的祖坟。蜈蚣请来创世诸神做理老裁决,终无结果,互相决斗亦雌雄难分。一天,河里涨水,蜈蚣趴在木柴上顺水漂来,姜央因到河边拾柴,被蜈蚣咬伤致死。蜈蚣咬死姜央,引起公愤,人们将蜈蚣捉住,烧死赔命,并将姜央埋在月亮上,表示崇敬和供后人瞻仰。所以后来部分苗族有这样的禁忌:不拾顺河漂来的木材做柴火。
神圣、恐怖、威武,能够驱逐恶煞而具备保护力量,就是蜈蚣纹剪纸的全部文化意涵。种种例证说明,随着苗族社会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原始的祭仪艺术在继续缓步前行的同时,又在服饰的刺绣制作中找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艺术之路。但是宗教礼仪与剪纸艺术的发展始终息息相关,以至于苗族剪纸艺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基本上就是传统宗教艺术史,直到现在苗族仍有在年节剪神灵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剪纸习俗。即使苗族剪纸在刺绣艺术中获得了特殊的发展生境,但其艺术构筑的主要元素仍然能从祭仪剪纸中找到它们早期的影子。例如,台江县施洞地区苗族的各种“百足虫”形态的剪纸,往往头上长着一对雄伟的触角和一双睁得圆圆的大眼睛,身体呈曲形,中间有一道道扇形鳞甲,从头至尾规则排列。这就是苗族祭仪中蜈蚣剪纸的艺术造型升华,也正是《苗族古歌》中蜈蚣的真正形象:
苗族祭祀剪纸
由于祭仪剪纸的局限,蜈蚣剪纸形象拘谨而单调。但是在刺绣剪纸中,蜈蚣纹剪纸则获得了天宽地阔的无限发展空间,各种各样的蜈蚣纹,身躯修长丰满,从头至脚都长满须足,或似龙,或像鱼,种种样态不一而足。从祭仪剪纸到刺绣剪纸的审美变迁,充分反映了苗族对剪纸艺术想象的伟大天赋和艺术创造的无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