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藏节的典仪
苗族过鼓藏节到底起于何时?苗族口传经典认为,鼓藏节是由苗族祖先Ghet Vangb(央公)祭祀人类圣祖母Mais Bangx Mais Lief(“曼榜曼留”即蝴蝶妈妈)兴起的。相传央公兄妹在一场灭绝人类的大洪灾后幸存下来,不得不成家育子,年年风调雨顺,岁岁稻谷满仓。后来,有一年忽然发生瘟疫,人畜死得很多。第二年又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央公请来的祭祀长老说,是因为央公的大儿子有几次让水牯牛踩到圣祖母曼榜曼留的坟上,引起老太太生气,要央公秋收后杀水牯牛祭祀她。姜央遵令行事,果然灵验,又恢复了从前人人康乐和农业丰收的景象。后来祭祀长老祈祷祖灵得到允诺,按天干地支历法的十二地支每年举办一次小祭,每隔12年举办一次大祭。小祭就是苗年节,一般用猪做祭品。大祭就是鼓藏节,一般用水牯牛做祭品。苗语苗年就是祭年节,鼓藏节就是祭鼓节的意思。
鼓藏节
在苗族众多的节日中,鼓藏节是规模最为宏大、历时最为长久、参与人数最为众多、热闹气氛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的节日。因此,2006年,雷山苗族鼓藏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榕江高排鼓藏节
榕江高排鼓藏节
榕江高排鼓藏节
古代鼓藏节的鼓用枫树制成,因用枫树易腐烂,后改用楠木凿就。楠木,黔东南苗语称为det hfab niel(“斗发诺”),直译就是“制鼓树”的意思。苗族相信,历代祖宗的英灵就寄宿在鼓中,所以这鼓一般也叫祖鼓。传统上,苗族村寨一般都在寨子附近选择一个山洞来保存祭祀用的这些楠木鼓。这个山洞,就叫藏鼓洞。正规的鼓藏节一般要过三年,第一年引鼓,第二年祭鼓,第三年送鼓。引鼓,就是把鼓从藏鼓洞接到寨中负责主祭的人家,这家的男性主人就叫鼓藏头。第二年,村寨中同宗族的人全族祭鼓。第三年把祖鼓又送回藏鼓洞,鼓藏节大典才正式结束。鼓藏节一般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祭祀,所以“鼓”在苗族中也具有宗族单位的意义。一个鼓就是一个宗族。明清时期,把雷公山一带的苗族称为“九股苗”。“九股苗”,人们一直弄不明白这个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实际上,“股”是“鼓”的误译,苗族将各个宗族泛称“jex jangd xongs jax”(“九鼓七贾”),由此引申指雷公山一带的苗族。“九股苗”应当是从这个单词误译而来。
榕江高排鼓藏节
从“jex jangd xongs jax”(“九鼓七贾”)这个概念中,可见贾(jax)和鼓(jangd)异文同义。同时,贾又有“鼓社”的含义。贾理的本义,就是鼓社祭仪中的祭肉,由礼肉引申到理肉,再抽象为道理之理。杨正文教授就认为,鼓社祭祖中的杀牲仪式和分肉仪式,就是充分表现姻亲关系差序的变量,鼓社祭仪通过对祖先、家族、姻亲关系的确认与强化,使苗族社会关系获得了制度化的统合,使社会获得了有秩序运行。每一次鼓藏节就是家族内重新议榔、强化内部凝聚力的贾理仪式。
可见鼓社与贾理一直紧密关联。这种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苗族鼓社一直设立负责家族贾理事务的鼓主。除了鼓社大鼓主ghab niel(“嘎略”)、祭祀鼓主ghab xangs(“嘎相”)等外,一般还专设负责本鼓社贾理事务的专门鼓主。贾理事务鼓主在雷山一些地方叫ghab jax(“嘎贾”),其义为“理根”或“理头”;在剑河地区,鼓社中的祭祀鼓主与贾理鼓主合二为一,统由叫ghet yul(“高尤”)的鼓主负责,高尤鼓主通晓理歌理词,主持祭祀活动及调解鼓社内各种纠纷。另一方面,鼓社及祭仪,一直与贾理调解、议榔定规等贾理仪式紧密相关,也一直是苗族贾理诵唱的核心内容之一。吴德坤、吴德杰《苗族理辞》有专门篇目《制鼓祭祖》,详细描述了祭鼓的起源、仪式以及相关部族的关系。另外的著名贾例篇章《曼朵多》和《希雄》,均以祭鼓活动作为故事背景。如果不理解苗族鼓社制度,就难以真正弄懂这些贾例的内涵。王凤刚的《苗族贾理》,更是专列出《祭鼓篇》作为全书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来收录与贾理紧密相关的祭鼓古经。
榕江高排鼓藏节
专家推测,苗族的贾理古经可能是从祭祀长老的祈禳古经,特别是鼓藏经分离而出。黔东南苗族认为,祖先去世后有一个灵魂聚居在Dangx Gix Zaid Niel(“党格宅略”),也就是祖宗神灵跳芦笙和踩鼓的地方。人间举行祭鼓跳笙,也就是用这种方式不断协调人与祖神的关系,以求幸福和快乐。当然,还要祭祀人类圣祖父和圣祖母以及央公等群神,还有那些常常作弄人的鬼灵。祭鼓,也是当地苗族社会最高级别的祈禳活动。为了能够请神保佑、驱鬼出门,祭鼓经中有相当部分是诵唱神鬼起源及其谱系的内容,其仪式的目的在于协调好人与神鬼的关系,同时也不断强化人们传统的信仰理念。
雷山乌流鼓藏节
苗族的议榔定规,开始只在家族宗支内进行。祭鼓仪式往往就是这种议榔定规的延伸。剑河县历史上的Dangx Ghed Dlongs Jit(“党果松吉”)议榔就是这样。据史歌载,在一次鼓社活动中,一对恋爱的男女青年(娥姣和金丹)被人们抓了起来,长老们要按照族规对其严惩,因为他们毕竟是同一家支的远房后裔。按说,那时候苗族已经分成很多支系了。一首关于“娥姣和金丹”的歌这样唱到:
雷山招龙
雷山招龙
Fangs(“方”)、Liux(“柳”)和Dlib(“西”)是苗族支系的名称。因此,反对严惩的人也不少。最后,只得召集周围各寨老来议榔,其结果是解除了过去远房兄妹不能结婚的限制,并且杀了一只白色的水牯牛来祭告祖先,以求祖先的谅解。这次议榔也称白牛会,实际上也是一次鼓藏节。长老们将祭鼓劈为九块,宣布从此不再共鼓祭祖,分成九鼓(即九个宗支)则可互相联姻亲。各鼓不断迁徙繁衍,后来居住在黔东南各地的苗族,大部分都是这九鼓的后裔。那次议榔,还按照古规栽了榔岩,因此议榔的地方才叫Dangx Ghed Dlongs Jit(“党果松吉”),意思就是栽岩议榔的地方。“党果松吉”鼓藏节上的议榔,是苗族鼓藏节文化变迁发展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鼓社活动由血缘宗族的内部祭祀,逐渐外化为地缘或拟制性宗族祭祀。历史再往前一步,就是贾理法规从家支宗族内部管理,提升到超血缘的地方性结盟议榔,苗族社会也将不断得到有序化的推动。
雷山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