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江、苗船与苗疆独特的水上文化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苗江、苗船与苗疆独特的水上文化

苗江,是湘黔桂“三省坡”南麓一条流入都柳江的小河,过去叫蒙(Hmongb)江。Hmongb(“蒙”)就是苗族的意思。苗族最早开发这里,江因此以族命名。后来,人们把苗族地区的大江也泛称苗江。“苗岭山下的清水江,历来山称苗岭,水称苗江,船也称苗船。”苗族从都柳江和清水江两条大河逆流而上迁徙到苗岭山区,在这两江流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上文化。水车和水碾、苗船制作和行船技艺、龙舟节等等,构筑了苗族水上文化的一道道靓丽风景。清水江流域的施洞、旁海、重安江以及“内外三江”古村落,都柳江流域的八开、都江、排调等都是苗族水上文化遗存较为丰厚的地方。

苗岭水系与水上文明

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逆流而上迁徙到都柳江流域和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上文明,《溯河西迁》的遥远古歌一直流唱到今天。

一、水车和水碾

走进苗疆,溪流河岸常有悠悠转动的圆形水车,这种竹木制的大型水车靠河水带动旋转,将河水引上山坡的层层梯田。这种竹木制的水车在山区制作方便、简单,平常也不需人操作和管理。一部水车可灌溉十多亩稻田,狂风吹不倒,大水冲不走,既经济又耐用。水车把苗疆的山乡水色点缀得更加浓郁、古朴。说起水车,据苗族古歌,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水车

水车

一般认为,大约在公元100多年,我国就发明了用水力转动的灌溉田地用的水车。这种水车,受水力的冲动,能使水不息地流到田地里。大约在公元前后,我国就发明了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水碓。难道贵州的水车和水碾制造和使用技术,是苗族在不断迁徙的历史进程中最早从中原带到贵州来的吗?水碾在雷公山地区有两种:一种不用齿轮传动,一种用齿轮传动。不用齿轮传动的水碾,多半是在水力资源较好的寨子安装,其结构为碾子、碾槽、水车和臂架。水车装在立轴下端,立轴上端装一横臂架,臂架上装两个套环,套住辗子转轴,水力冲动水车后,带动立轴转动,立轴上横臂推动碾子向前滚动。用齿轮传动的水碾,结构为碾子、横臂和立轴。与不用齿轮传动的水碾相同,立轴下端装一木制齿轮,水车一端装一木制齿轮,与立轴齿轮垂直相扣,水力冲动水车后,带动水车横上的齿轮,进而带动立轴,推动碾子向前滚动。水碾一般每小时可碾谷一挑半左右(50~70公斤)。为防雨淋,水碾上修木房,称为碾房。碾子和碾槽,大部分系苗族石匠制作。

水碾

风谷机

苗船

二、苗船和苗舟

Bib dail Hmub sux hvib,

咱蒙人聪明,

Bib Ghab Nes vas xangs,

咱嘎闹技高,

Mongl tid laib niangx jib,

去制杉树船,

Mongl tid laib niangx yud.

去造构树舟。

Dail Gud ax sux hvib,

固人不聪明,

Dail Gud ax bub xangs,

固人不懂技,

Mongl tid laib niangx khab,

去制青船,

Mongl tid laib niangx wus.

去造榉树舟。

Dad niangx mongl yangs xil,

拿船试划桨,

Dad mal mongl yangs zangx,

拿马试跑坪,

Niangx jib niangx yud fub,

杉树船构树舟浮,

Niangx khab niangx wus dangx.

青船榉树舟沉。

这是苗族贾理中记载的一段史实。很早以前,榕江未建城池,也没有人居住。苗族的“固”、“蒙”两个部族支系迁徙快要到这里时,为争夺这块地方,争先恐后造船赶路。“蒙”善造船,“固”不善造船,但是“固”使诈偷“蒙”的船,先到达榕江。这个故事说明,苗族造船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苗船

关于苗族造船和行船的历史,苗族古歌中也能找到这方面的佐证。苗族祖先来到一个叫深水潭的地方后,就开始造船:

Lol lol jus deix lol,

来啰来啰真来啰,

Lol wix ghangb jid dad,

来到长长的深水潭,

Put nox eb sad hsed,

潭水清清颜色暗,

Ait nongd ait deis ait?

怎么能渡过?

Qeb dangx dol xit hot,

快叫大家来商量,

Hsangb liangx gid xit hmangt.

商量了一个夜晚。

Ait nongt nongf zeit yes,

这得要造船,

Xix niangx ghad bat mais,

木舟凿上百把只,

Qab lol ghab bat mais,

渡过百把个妈妈,

Ghad hsangb nal jit jes.

把上千的爹娘送到西方。

....

……

清水江为沅江上源,干流在都匀一段称剑江,汇入重安江后称清水江,入湖南后称沅江。沅江上源的“五溪”,春秋战国时期即已通航,到明代仍然使用这一水道。清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西南改流”过程中,为了打通苗疆,运兵运粮,令都匀、镇远、黎平三府分段治理清水江,并疏通巴拉河。清乾隆三年(1738),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修整干流航道及纤道,以后又疏浚黎平境内的亮江,船只可行至上游支流重安江。

在朝廷治理清水江水道前,居住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因地制宜,创造了一种叫苗船的水上运输工具。苗船形制特异,尾部窄长而上翘,船体瘦长,底盘为弧形,操纵灵活,自重轻,吃水浅,下滩时在船舷两边捆扎芭茅草防撞,看上去很像飞翔的麻雀,所以又被称为“麻雀尾”。苗船,过去在都柳江上也非常普遍。都柳江上的苗船又叫“清江船”,据《三合县志略》载:“光绪年间,船分两种:一为清江船,其船头尖,其船尾直,状若墨鱼形,以其操舟者多清江台拱一带人,故名清江船;一为古宜船,其船头船尾方形,类撮箕口,舟子多属广西古宜人,故名古宜船。”可见,苗船的制造和行船人主要是苗族。

苗船过去主要集中在黄平、台江、天柱、剑河、锦屏制造,尤以锦屏河口的南路村船匠打造的船只工艺最为精湛。上好的苗船造船木料一般用青、松木、枫木等,普通苗船一般用杉木制造。随着清王朝打通和治理苗疆水道,苗船制造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苗族开始制造载重两吨以上的小货船和小渔船。为了适应造船用钉的需要,某些地区的打铁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如凯里湾水的阳排村,就有相当多的人家专门从事打铁,主要供应造船用的铁钉。

清水江上行船放排的苗族,有自己专门的保护神——水郎神。传说水郎神本姓杨,所以清水江流域的水神庙又叫杨公庙。水郎神本是湘黔交界黔阳托口一个苗族老船工的后代,因起兵造反失败而亡,遂化神祇,专门保护清水江上行船放排的百姓。清水江沿岸过去普遍崇拜水郎神,沿河码头和较大村落都建有青木宫(或杨公庙)供奉。据天柱和锦屏当地传说,黔江托口杨公庙为总庙,锦屏茅坪的杨公庙为庙首,一直管到清水江上游各条支流。茅坪杨公庙之所以作为庙首,是因为其位于“内三江”(锦屏县茅坪、王寨、卦治)与“外三江”(天柱县清浪、坌处、三门塘)之间,地理位置险要,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江之咽喉。通过清水江这条黄金水道直接连通长江水系,明清时期在封建王朝的推动下,依靠流域内漫山遍野的木材资源,形成享誉中外的木材市场,商贾云集,木材贸易盛极一时。如今,天柱县一些乡镇,每年正月初二,从早到晚,杨公庙前祭祀人群络绎不绝。这天,远口街民往往还抬“杨公老爷”偶像游街串寨,每户门前摆设猪头、雄鸡敬供,鸣炮迎送,隆重虔诚。

从事水运的人,行船或放排之前,都要先到水郎神专祠的青木宫或杨公庙祭祀。香案上祭祀用的“刀头”要用生猪肉,猪头连毛都不能刮。如果用鸡祭,必须是活公鸡,在殿前当场宰杀供奉。船家、排夫祭祀水郎神,是为了在日常下河捕鱼、货物运输、木材放运过程中得到水郎神的佑护,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江上行船放排,最忌“翻、覆、散、沉”之类话语,斗笠、雨伞称“雨盖”,斧子称“猫头”。正船头或排头一块为早晚烧香祈祷之处,早上烧纸钱时若纸钱飞扬,则忌开排行船。船头、排头忌大小便。渡船或行船,忌孕妇由船头上船,犯忌则要停航停渡。

苗船

由于苗岭山区河流航道多石,滩险水急,逆水行舟时,拉纤是行船的主要方式,于是便有了数船或数十船结为“伙帮”,彼此互助过滩的习俗。《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苗疆水道考》说:“上者必合十余舟伙帮而进”“缆夫数十人蚁行于石角树根之前,一舟既上,更过一舟;故舟行计程潭中日数十里,遇险滩则不过十数里。”若遇上很险或很浅的河段,则采用“起滩”,即把大部分货物用人力搬到岸上,待船过滩后,再搬回船续航。在组建“伙帮”时,船只的数量因河因船而异。“伙帮”是航行中相互需要自然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集体,不仅上滩拉纤互助,在揽货、处理海事、防盗防劫以及生活照应等方面也相互依靠,相互支持。

三、苗族水上文化的精华——龙舟节

龙舟节是清水江流域施洞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过龙舟节这几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各个村寨汇集于清水江畔。参赛的龙舟都装饰得美观大方,列队排在河面上。划船健儿,个个全神贯注。一声令下,龙舟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去。两岸的观众,不断地为健儿们加油,真是热闹非凡。龙舟赛一结束,青年男女马上开始伴随着木鼓的节拍,尽情歌舞起来,同时还进行yex fangb(游方)活动。整个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气氛。

台江施洞龙舟节

关于苗族龙舟节的起因,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清水江的小江河边老屯寨有一名叫保的人,其儿子叫九保。九保随父捕鱼,被恶龙拖下水吃掉,保潜入水中放火烧了龙洞,把恶龙烧死。烧龙洞的烟弥漫清水江,弄得整个地区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鸡不见亮啄米,马不见亮吃草,人不见亮走路。有一妇女带着一个小孩摸黑去河边洗衣,天真的小孩拿扁担一上一下地在水里打着玩,嘴里不停地喊:“咚咚咚!咚咚咚!”喊着喊着烟雾就散了,天就亮了。后来,就划龙舟使天永远明亮。从此以后,附近的苗族地区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台江施洞龙舟节

台江施洞龙舟节

台江施洞龙舟节

清水江苗族的龙舟,全系高大的杉木或桐木独根掏空而成。中间的一只长七丈,为母船;两边各一只,长五丈,为子船。下水前,将三只并列,捆成一排,曰“母子船”。安有一对弯弯水牛角的五彩龙头昂然船首,其状如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所载“(苗人)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镇远府志》也说:“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皆站立划桨,险极。”

台江施洞龙舟节

竞赛时,指挥人坐在母船上,划船的人分站在子船上,指挥人用锣鼓声指挥行船。近午,各村的几十条龙舟汇集江面上,锣鼓喧天,岸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竞赛开始,龙舟似离弦的箭,岸上群众欢声雷动。赛完龙舟,河坝上就展开了踩鼓舞等活动。节日之夜,歌舞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小伙子和姑娘可以和意中人自由对唱,倾吐衷情。直到夜深,他们还久久留恋,不肯离去。

苗族伐木制舟的过程很讲究,在选中造龙舟的大树时,要用一升米、一点酒、肉,烧香放鞭炮祭树,请祭祀长老念经,祝贺树木成龙,并用麻和红布将树捆上,然后才开始砍伐。可见,在苗族的心目中,本来是平常的树木,一旦选中,就被认为成了“龙”,具有“神”性,这样的树木就可以用来建造龙舟了。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