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一笙三鼓话苗舞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一笙三鼓话苗舞

苗族的舞蹈种类繁多,总的说来皆与芦笙和木鼓、皮鼓、铜鼓等乐器配合,故有人把苗舞的特色概括为“一笙三鼓”。

“一人吹瓢笙,数十辈联袂宛转而舞。”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在贵州各地的苗族中广泛流传,而且舞蹈的种类很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舞系。著名音乐家郑律成这样评价:“不仅舞蹈好,音乐也好,我认为苗族的芦笙音乐是一种相当完美的音乐艺术。特别是全套的芦笙音乐,非常动听,它的音程、音量、音色都相当完整,低音芦笙的声音像雷鸣,多么打动人心!小芦笙的声音清脆悦耳,多么天真可爱!我觉得苗族的芦笙音乐比管风琴还要好听。”

有些史学家说,绝大多数原始民族都使用鼓,以鼓指挥歌舞,为歌舞伴奏。苗族“一笙三鼓”,其笙出现的时间可能比鼓稍晚一些。实际上,也可能恰恰相反,芦笙在苗族各个方言和支系的古歌中都有反映。苗族对芦笙的称谓,在各个方言和支系中几乎同音同调,东部苗语称ghax,中部苗语称gix,西部苗语称ghenx,说明这个词汇是古苗语的基本词汇。芦笙应是苗族最早创造和使用的乐器之一,历史上曾是苗族全民族性的一种文化标志。遗憾的是东部苗族地区在清乾嘉起义后,清廷对东部苗族芦笙进行了灭绝性的摧毁,导致东部苗族芦笙文化的失传。在松桃苗族中,芦笙只能作为一个遥远的美好记忆保存在屈指可数的老辈人心头了。

苗族芦笙舞

说到芦笙舞,民间传说故事还不少。黔东南苗族有个古老的传说:

还有一个神话这样说:

轰动欧洲的苗舞

1988年,黔东南民族歌舞团参加奥地利世界民间艺术节,出访西欧。苗族《三鼓一笙》(即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节目的演出,备受外国观众欢迎,一时轰动欧洲。用芦笙演奏的意大利民歌《桑塔露西亚》、《四小天鹅》,更令外国观众惊叹不已。

芦笙舞最具代表性的是芦笙集体舞。芦笙集体舞有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芦笙群舞、芦笙芒筒舞、芦笙鼓舞等。这些舞种历史悠久,传承性强,普及面大,参加活动的人多,保留着许多原始古朴的特征,并注重节奏感,强调步伐整齐,成百上千人在一起也有惊人的一致,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芦笙集体舞属于竞技性的,有芦笙双人舞、芦笙三人舞和芦笙四人舞,舞蹈者相互配合,互相比赛,舞目繁多,如滚山珠、斗鸡舞、斗牛舞、打角舞、三滴水、四滴水等。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是流传于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芦笙舞蹈之一,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堪称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199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艺术表演金杯奖。1992年,在波兰捧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金山杖”奖。2006年5月,《滚山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滚山珠·给拖裹》获第十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花奖”。

苗族芦笙舞

松桃花鼓舞

木鼓舞,当为苗族鼓舞“三鼓”之首。木鼓舞在很早以前是用来祭祀祖先的,黔东南苗族每12年过一次的鼓藏节,才能击鼓跳舞。如今雷公山地区很多苗族古村落仍沿袭这祭祀性舞蹈,起舞时由击鼓者两手各拿一小节击鼓棒分别在鼓腰和鼓面相互协调打击,使木鼓发出“咚、咚、咚、咚咔、咚咔、咚咚咔”等多种富有节奏而又浑厚坚实的鼓点,舞者踩着鼓点进行舞蹈。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反排木鼓舞,就是流传于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舞蹈。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过去木鼓舞只能在每12年一次的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贵州各地的木鼓舞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边击鼓边舞蹈如年鼓舞、夜乐舞、丧礼鼓舞、散花舞等,另一类是击鼓伴舞如踩鼓舞、木鼓舞、马刀舞、角鼓舞等。

皮鼓舞有大鼓舞和小鼓舞之分,舞目颇多。花鼓舞是苗族皮鼓舞的杰出舞蹈,主要流传于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有神鼓、年鼓、战鼓、情鼓、迎宾鼓、拦路鼓、叙事鼓等80余个鼓舞类型120多个动作套路,击鼓者自击自舞,众击众舞。四面鼓,是花鼓舞的舞中之舞,表演人数最少30人,场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瓦窑村是花鼓艺术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1994年,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花鼓舞有两面鼓和四面鼓两种。两面鼓一般置于支架上,一人敲打鼓帮把握节奏。四面鼓则需要四个人配合对打。姑娘小伙子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手持鼓槌,边唱边跳,鼓声抑扬顿挫,鼓槌上的飘带上下翻飞,再加上表演者轻盈的身姿、不断变换的队形,看得人眼花缭乱。四面鼓优秀舞蹈《鼓之源》在2009第九届中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铜鼓舞则主要流行于黔东南和黔南部分苗族地区。2009年,雷山苗族铜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铜鼓舞是苗族群众农闲时在寨子内的大坪坝上跳的一种舞蹈,参加铜鼓舞的苗族群众随着铜鼓敲击的节奏翩翩起舞,舞姿粗犷激越,步伐豪迈奔放,跳转结合,古朴热烈,独具一格。其舞姿变化较大,时而娇柔优美,时而刚健雄劲,舞步舒缓自如,神情豁达展畅,给人以力的欣赏和美的享受。据史载,苗族三大方言历史上都有丰富的铜鼓文化,铜鼓舞是苗族舞蹈传世的罕见之宝。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