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岭与苗疆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苗岭与苗疆

苗岭,常常被人们当作贵州的代称,有时也借代泛指苗族地区,从一个地理学上的地名扩展为一个文化学上的地名。

真正地理意义上的苗岭横亘于贵州中南部,是贵州省内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西起六枝特区北盘江岸,东至湖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三省坡”一带,北抵乌江,是贵州四大山系之一,绵延六盘水、安顺、贵阳、黔南、黔东南等州市,余脉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苗岭中段主峰是贵定县的斗篷山和云雾山,海拔分别为1961米和1584米。东段主峰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境,海拔2178.8米,山势巍峨,雄伟壮阔,终年云遮雾障。雷公山为苗岭群峰之首,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许多珍稀动植物而令人神往,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巍巍苗岭

苗族迁徙史中的苗山

苗族迁徙史上居住过的很多名山,都曾经叫“苗山”,如浙江绍兴的会稽山、湖南洞庭湖的君山。江苏铜山县的苗山,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苗山,那里现在还存留有汉代有关苗族始祖传说伏羲女娲的画像石。当他们定居雷公山时,便将失去的苗山的美名赋予雷公山,美称其为“苗山”——苗岭山。族之所在,地名随之。苗族以族名命名地名、山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苗族怀念故乡、崇敬祖先的感情体现。

苗岭名山较多,以或雄,或险,或峻,或幽,或秀,或奇,矗立于苗疆各地。凯里市香炉山,壁立千仞,巍然耸立,挺拔险峻,雄奇壮观,为历代农民起义的战斗堡垒,现在是游览胜地。施秉县境的云台山,怪石崛起,奇峰鼎立,古木苍翠,沟壑幽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阳河的主要景点。从江县的月亮山和孔明山,峻峰高耸,岗峦起伏,林海浩瀚,人迹罕至,神秘莫测。

苗岭北麓的江河溪水,经长期侵蚀切割,形成许多深涧峡谷。具有长江三峡之雄、桂林漓江之秀的氵舞阳河,在长达95公里的河段上,有8个幽深峡谷,两岸奇峰秀岭,悬崖绝壁,曲水依山,回峰抱水,上下有200多道湾和200多个滩,湾湾有景,滩滩有趣,组成一条五彩缤纷的天然画廊。重安江峡谷,两岸陡岩峭壁,峰高峦秀,猴群攀枝跳跃。龙鳌河有“人间藏秀”的美称,沿江石笋、石柱、石漫高悬两岸石壁,或杂陈岸旁,或矗立于溶洞口边,各显异态。横跨十余县市的清水江,两岸峰峦叠翠,林木葱郁,以其江水清澈碧透而得名。苗岭西面的都柳江,也因风光秀美而令人流连忘返。

雷公山

苗族人口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苗族人口为4299954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19%。贵州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其中苗族人口10万以上的县就有8个,台江县苗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96%,是全国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县。

苗疆之称,始于明代,但在明清的史籍中,这一称呼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苗疆,有时泛指今贵州全境,有时泛指今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省(区)。这主要由于时人将南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苗”,其居住地自然被称为苗疆,《清实录》中即有“云、贵、川、广等苗疆地方”的记载。狭义的苗疆主要是指苗族聚居区,由于明清时期苗族有湘西和黔东南两大聚居区,所以又有楚、黔苗疆之别。

雷公山

湖南苗疆,主要指湘鄂川黔边区的武陵山脉中段,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为了治理苗疆,确定一个准确的疆域范围曾经是朝廷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参与平定乾嘉苗族起义的严如煜,在对历史作了认真研究之后,对苗疆作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概括。他认为,苗疆的范围应该区分历史范围及现实范围两个方面。历史范围主要包括:以沅江以西、酉江以南、辰江以北及湘黔交界以东范围以内,北、东、南三面环水,西以高山为屏蔽,自成为一自然区。严如煜绘制的苗疆全图中,把贵州的松桃和铜仁都纳入湖南苗疆的范围。

贵州苗疆,狭义的仅指贵州东南部以古州即今榕江县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区,包括今台江、剑河、榕江、丹寨、雷山、凯里、三都等县市两千余里的地方,历来被视为“化外之地”,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自古以来由于这一地区十分偏僻,交通梗阻,不仅朝廷只能对其采取羁縻政策,就是大小土司亦不能予以完全的管束。土司和流官能得到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归附”就知足了,而不能建立有效的统治。贵州苗疆的社会分为鼓社、理老和议榔三重结构,没有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地方政权组织,结寨而居,社会权力掌握在鼓藏头、理老和榔头手中,由他们主动自觉地按本民族传统和习惯法处理本寨和本地区事务。这种状况直到清雍正八年(1730)被清军征服后才逐步改变。

随着历史年轮的运转,苗族分批逐次进入苗岭后,开山辟地,历尽艰辛,在恶劣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为开发贵州山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