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从雷公山奇字碑窥探古苗文的踪迹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从雷公山奇字碑窥探古苗文的踪迹

古代苗族有文字吗?这一直是苗族文化史上一个解不开的谜团。“文字”一词,在贵州苗语三大方言中,都有自己的读法,并且是同源的,东部方言叫“ndeud”、中部方言叫“dud”、西部方言叫“ndeud”,读音很近似古汉语的“牍”,但这些都不是汉语借词,说明苗族古代曾有文字。

苗族的很多神话传说都认为古代有苗文。黔东南的贾理古经记载的一则典故说:远古的时候,水牯牛原本是没有角和旋的。苗族开始迁徙,过黑水河和白水河时,贾理经卷打湿了,掌管经卷的长老名叫Wangx Deb Vongx(“往都勇”),他在一处叫Zangx Eb Dab Hsat(“漳乌达沙”)河滩晒经卷,水牯牛失蹄踩踏了这些神圣的典籍。往都勇和长老们很生气,于是立下规矩:过鼓藏节,一定要用水牯牛来祭祀,给祖宗赔罪。作为惩罚,长老们还给水牯牛安上了角和旋。苗族过鼓藏节还时兴斗牛,就是这样起源的。

苗语三大方言

苗语是苗族人语言的统称,苗语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分三大方言:东部(湘西)、中部(黔东)、西部(川黔滇),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语,其中川黔滇方言分为7个次方言,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

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用苗文翻译的《新约全书》

英国传教士胡托设计的苗文

那么,古苗文为何现在没有踪迹了呢?西部苗族这样传说:从前,苗家是有文字的,还有很多书本,不知是啥原因,最后只剩下一本书了,由长老保存在稻草枕头底下。一次,长老家人抱枕头出去晒,不晓得下面藏有书。有头牛路过,一下子把稻草枕头和书都吃了。大伙儿决定杀牛取书,等把牛肚剖开来看时,只见一层一层的牛肚子,书没有了。苗家认为,牛的“千层肚”,就是一页一页的书变成的。从此,苗家失去了文字。丢失文字,对不起祖先,就用牛的“千层肚”作祭礼,告慰祖先,这是我们的书。西部苗族的“打嘎祭祖”礼仪,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苗族芦笙

苗族芦笙

众说纷纭的雷公山古苗文碑,不少人认为就是一种古传的苗族文字。1930年,黔东南雷公山发现一块残碑,被称为“苗文碑”,贵州省博物馆现存一片残石及拓片。与此相邻的榕江县乐里镇也有一处被当地群众称为“老虎碑”的山石,正面横七竖八刻有似文非文、似图非图的线条,背面有各种方形、三角形等图案,不少学者认为可能也与古苗文有关。据1941年11月3日的《贵州日报》报道,当年贵州物产陈列馆举办了一个“苗夷文物展览”,有四种苗族文字的拓片展出,其中就有“雷公坪夷文残碑”拓片。1949年夏天,德籍文化人类学家鲍克兰(Beauclair)夫人专程到雷公山地区考察,获得古苗文碑拓片大小各一块,大拓片32字,小拓片7字。当时四川大学的学者、著名语言学家闻宥对鲍克兰夫人的拓片认真研究后做了如下推断:

首先,雷公山苗文碑不是赝品。伪造的文字很容易辨别,因为没有内在的结构性和统一性。这个碑刻显然是有组织的,决不是任意乱用了一些近似汉文的成分,也决不像道家符篆般故意画些曲折的笔画。所以就大体看来,这种字是不可能伪造的。

雷公山古苗文拓片

其次,碑文的发现是苗族研究史上的大事。已往的一些发现后来都证明系赝品,这一次的发现——纯粹苗区里所发现的无人能识的文字,似乎可以给我们以一个肯定的答复。这在苗族史的研究上,当然是一件大事。我们可以相信这个碑上的文字应该出于苗人之手。另外,这种文字可能属于巫师专用文字。之所以“无人能读”,便是这种字当它生存的时候,也只是为少数巫师所用。

近代,基督教传入贵州的苗族地区,西方传教士在苗族传教员的帮助下,创制了一些苗文方案,用于翻译《圣经》以及《赞美诗》等宗教典籍。影响较大的有威宁石门坎的柏格理苗文和黔东南旁海的胡托苗文。上世纪初,在黔西北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柏格理,同苗族知识分子杨雅各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字母和一些记音符号,以石门坎苗语为标准语,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称为“坡拉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用于翻译基督教圣经,编写课本,记录苗族民间故事、诗歌以及记事、通讯等。这种文字,现在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民国初年,英国传教士胡托在黔东南凯里的旁海传教时,在苗族传教员潘世银等人帮助下,以旁海苗语为标准音,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语注音字母为基础,创制了一种“注音字母苗文”,翻译印制了《圣经·新约》和《赞美诗》等读物。这些文字均没有在苗族中流传和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苗族的文字问题,曾先后派出工作组和工作队深入苗族地区调查研究。1956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由于苗语方言差别较大,按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各创制了一种文字,另外还改革了滇东北次方言的旧文字(即“老苗文”),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各种文字均采用拉丁字母。苗语和汉语相同相近的语音,在字母形式上尽量和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以有利于互相学习和交流。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