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石门坎,名传中外的苗寨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石门坎,名传中外的苗寨

“海外天国”

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四川、云南最边缘的西北角,距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140多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处薄刀岭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

一百多年前,贵州省威宁的石门坎还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苗寨,却因为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的到来,从此变得有些不一样。不久前,由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和贵州省旅游局联合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石门坎列入“主要旅游资源名单”。石门坎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乡,乡政府所在地的容和村石门组住有30多户苗族。石门坎,位于贵州的西北角,距威宁彝族回苗族自治县县城140多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处薄刀岭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这里曾是茅塞未开的地方,居住着苦难深重苗族“大花苗”支系。他们迁徙到这片属于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受土目和官府的盘剥,过着农奴式的贫困生活。而在20世纪初,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声名鹊起,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一些西方人称其为“文化圣地”、“海外天国”、“云的那一边”,海外来信的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信函和包裹均能准确送达。

当地传说,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来到石门坎传教和办学。他向当地土目索地时,说只需购置“一张牛皮”之地,土目以为微不足道,即作赠送之允。柏牧师于是将牛皮割成细皮条,围地丈量,竟得80余亩,令土目瞠目结舌。正是柏格理和数十位苗族牧师和英国牧师,以及他们培养出来的中国汉、彝、回、苗等各民族教育人士的爱心接力、薪火相传,使处于崇山峻岭中的石门坎一改过去文化荒漠的景象,成为影响黔、滇、川交界处的一个庞大教育体系中心,学校从一所发展到百余所,为乌蒙山区培养了一大批以苗族为主体的优秀人才。四十余年间,仅光华学校便毕业了4000多名小学生,数百名初高中生及中专生,30多名大学生,两名硕士和两名博士。

游泳池旧址

苗族溯源碑

体育场

翻开有关柏格理创办光华学校的历史文献,一页页泛黄的篇章如今仍然令人瞠目结舌: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这种文字以石门坎语音为滇东北方言区的标准音,在川黔滇苗族中广泛传播;创办了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第一所新式教育学校,兴建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学,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以及一批苗族知识分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倡导和实践双语教学的双语学校——中国近代开男女同校先河的学校;倡导民间体育运动,被称为贵州足球的摇篮;发育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管辖川黔滇地区100余所学校和机构;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氟病的地点;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和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如此显赫的文化名声,它的诞生地却是中国最贫困区域的乌蒙大山深处。石门坎辉煌的文化与物质环境的强烈反差,使它成了一块神奇莫测的土地,多少年来谜一样地吸引着中外学者的眼球。

校舍

如今,创造了众多奇迹的石门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自然灾害和时代洗礼,许多飘着苗族学生欢声笑语的老房子已经化为残砖碎瓦。沧海桑田,石门坎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逐渐褪去了山岭崎岖、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容颜,而在特定历史时期在贫穷土壤上一骑绝尘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中外文化人关注的目光,一批批中外学者不辞辛劳,前来探讨和研究这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难得有二的文化现象。“石门坎文化”也成了传媒关注的热点,柏格理所创办的光华小学2013年又被列入了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坎的苗族唱诗班

乌蒙山区苗族

如今,柏格理当年种的树仍然枝繁叶茂,似乎想告诉游客当年石门坎的繁荣。在石门坎历史文化陈列室,用于教学的幻灯、录音机、老照片等也不无向人述说着这里百年前的辉煌。人们相信,石门坎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多姿多彩的苗族风情、厚重灿烂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使石门坎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研究、宗教人士及旅游者青睐的胜地。但如何挖掘石门坎的文化富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的建议应当是很有启迪意义的。他说,到石门坎圆了他的一个梦。石门坎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建成中国民俗文化的示范区。她不仅是一种中国经验,还具有世界意义。中国能成为世界古文明的大国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历史上石门坎做到了这点。如果石门坎文化是一颗明珠的话,我们应该让她发亮。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