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麻鸟,锦鸡舞的故乡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麻鸟,锦鸡舞的故乡

锦鸡舞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雷山县和丹寨县交界的苗族Ghab Nes(“嘎闹”)支系村寨,尤以麻鸟苗族村寨的锦鸡舞最为有名。锦鸡舞是苗族每12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跳芦笙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麻鸟不是一种鸟,而是贵州丹寨县一个苗族古村落的名字,苗语叫Mal Niel(“买铜鼓”之义)。传说他们祖宗鼓藏节原本用的是木鼓,后来买了一面铜鼓,在这里立寨安居,于是便有了这个寨名。

丹寨和雷山交界排调河流域苗族锦鸡舞

传统上,这个古村落的苗语全称叫Mal Niel Dlib Xongs“麻鸟西雄”,Dlib(“西”)是古代苗族一个支系部族的名称,xongs(“雄”)是“七”的意思。Dlib Xongs(“西雄”)意思就是7年为期过鼓藏节的“西”部族。苗族并不都是12年才过鼓藏节,以7年为期过鼓藏节的叫Dlib Xongs(“西雄”),以9年为期过鼓藏节的叫Dlib Jex(“西九”),以13年为期过鼓藏节的叫Dlib Juf Bib(“西纠别”)。过去这里的鼓藏节祭祀,每户都得为先祖父、先祖母各杀一头大水牯牛。万一筹备不济,也得一牛一猪,还有不计其数的鸡、鸭、鱼。至于粮食、米酒等,就任其受用了。1946年麻鸟三寨举行大祭祀,其中有50多户的大寨一次宰杀了60多头大水牯牛、30多头肥猪,小牲口就难以计数了。肉山酒海来形容这里的鼓藏节,一点也不为过。

麻鸟苗寨

麻鸟锦鸡盛装

麻鸟老年妇女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锦鸡舞就发源于这里,并广泛流传于麻鸟村以及苗族Ghab Nes(“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锦鸡舞是麻鸟一带苗族的传统祭祀性舞蹈,是苗族芦笙舞的一种。服饰是苗族支系的标志,麻鸟型超短裙服饰又称“苗族锦鸡服”,造型扮相都以美丽的锦鸡为审美参照。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麻鸟人的祖先逆都柳江艰难迁徙,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苗岭山脉的雷公山麓,正准备在此拓荒安家时,才发现所携带的谷种已经遗失在迁徙的路上。仰天无望时,一只美丽的锦鸡从远处飞来,留下一粒金灿灿的谷种。不久,谷种发芽,抽穗……变成了一捧沉甸甸的谷子,全村人播下了这捧谷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这只上天派来的神鸟,聪慧的苗家妇女便在苗年等节日模仿锦鸡翩翩起舞。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神秘而精彩的锦鸡舞不但飞出了苗岭大地,飞出了多彩贵州,还飞出了中华大地,倾倒了世界。锦鸡舞的伴奏芦笙,苗语称gix lal(“更拉”),意为“流畅的芦笙”,又称“四滴水”芦笙,其曲有如溪水般清澈流畅。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下肢动作变化多,上肢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缓缓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舞者含情脉脉,细腻委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麻鸟男子服饰

麻鸟芦笙节,也叫“吃新节”,一般在阴历八月间举行。这个时候,麻鸟一带禾黄稻香,鱼肥畜壮,丰收在望,寨老们便选择吉日过芦笙节。节日里除了跳芦笙外还举行斗牛、对歌等活动。到时宾客盈门,笑声、歌声、酒令声、喝彩声,日夜不断,好不热闹。芦笙场上,由一名熟练的芦笙手做笙头,其余随之。开始吹的是相互赞美的曲调,到午夜,便吹起各种柔美的情歌曲调,倾吐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同时还吹起讨花带曲调,向姑娘索讨花带。会意的姑娘便把花带系在自己中意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示意约他去对歌。这时小伙子便吹起感谢的曲调,辗转和姑娘走出芦笙场,去对歌,谈情说爱。

麻鸟还是中外驰名的芦笙制作之乡,芦笙制作艺人主要是余贵周三兄弟,余家制作芦笙已经有6代人。做芦笙要会打铜做簧片,要会校音,还要有好眼力和好手法。余贵周的父亲——芦笙师傅余富泽的技艺曾经在丹寨、雷山一带名声远扬。1954~1957年,麻鸟村以余富泽为首组织了芦笙制作组。1959年,麻鸟当时所属的方胜公社又以他为首创办了芦笙制作厂。1960年,黔东南州歌舞团聘请他到凯里制作民间芦笙和改良芦笙,他曾制作了9管、11管、15管、18管的改良芦笙。后来黔东南州歌舞团演奏所用的18管、22管改良芦笙,都是在他改良芦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余富泽2000年去世。余贵周一家一年可做七八套芦笙,一套有10多件。余贵周说:“父亲做芦笙时并不教我们,而让我们自己做。父亲的手艺特别细致,但他不教也不说,我们只是跟着他,他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他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我们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我只有两个女儿,而我三伯有两个儿子,三伯又不会做芦笙,我现在就教他的两个儿子。我只教侄子选竹子,这是最重要的。我做簧片也让侄子做,但我不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这样他们动了脑筋,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手艺。”余贵周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麻鸟还是苗族长篇叙事诗的故乡,《阿荣之歌》等著名苗族爱情叙事诗在这一带广为流传。歌师白文学演唱的《开天辟地》等创世史诗,同台江、剑河等地的相比,不论韵律和风格都别具一格。

麻鸟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在寨门前耸立着一棵红豆古杉,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兴衰;村外一层层梯田犹如一级级台阶,层层叠叠不断向山顶延伸;一座座吊楼就像一朵朵散漫的白云,随意地飘落在山头的朝阳坡上。浓阴的树木花草点缀其间,飞鸟不时从山谷掠过,好一幅原生态的风情画。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