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看点
西江不是一条江,而是一个著名苗族古村落。
世界上的苗族中国最多,世界上的苗寨西江最大。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部,背靠苗岭主峰雷公山,面临白水河,山环水绕,怡静清幽,距县城和州府凯里均为30多公里。1992年西江被列为首批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西江又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为西江苗寨有1200多户,“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等许多美誉,使西江千户苗寨名扬中外。
雷山苗族童装
雷山苗族童装
西江鼓藏节
西江全景
西江是苗语Dlib Jangl的音译。D1ib是雷公山地区一苗族部族支系的称谓。在雷公山周边的苗寨中,除了“西”(D1ib)外,还有“方”(Fangs)、“固”(Gud)、“良”(D1iangx)、“柳”(Liux)、“尤”(Yel)、“闹”(Nes)、“烈”(Dlieed)等苗族部族支系。从地名可知道,西江主要是苗族“西”支系居住的地方。Dlib Jangl(西江)的Jangl(江),苗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讨取”之义,另一个是“弯曲”之义。因此,西江的地名的来源,也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苗族的“西”支系到来之前,这里原本是“良”(D1iangx)支系居住的地方,后来“良”支系迂徙到黄平和施秉去了,“西”支系于是向“良”支系讨取这个地方来居住。D1ib Jangl(西江),词面上的意义就是“‘西’支系讨取的地方”。另一个传说,根据都柳江流传的苗族鼓藏古经记载,苗族迁徙到榕江后分迁黔东南各地,迁徙到西江开寨居住的祖先是个瘸子,腿脚是弯曲的,人们便给他起外号叫Dlib Jangl(“腿脚弯曲的‘西’人”)。这位祖先的外号也就成了西江的寨名。西江地名的来源,本身就蕴藏着苗族丰富的部族支系迁徙文化。
雷山苗族盛装
西江过去是雷山一带数十个苗族自然地方之一。苗族自然地方叫Jangd Fangb,词面上的意义是“鼓社村落”,大抵这一带属于同祀一个祖宗的鼓社,后来又扩展为经常在一起举办议榔定规活动的榔社。“鼓社村落”一般以该自然地方的两个主要寨名连起来称呼。雷山一带著名的苗族自然地方有:咱刀排落、掌批排里、乌的独南、交花交腊、乌勇乔王、干角开屯、加勇排教、乌流报德、掌排脚雄、黄里乌尧、西江控拜等。西江所属的苗族自然地方现在叫“西江控拜”,当地长老都说以前应该叫“控拜西江”。控拜和西江排名前后的变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控拜也是一个著名的苗族古村落,清乾隆以前,控拜苗寨比西江苗寨还大,史载控拜“山头土城绵亘数里,城内人马熙攘”,是黔东南最大的苗族村寨,有800多户村民。清廷以“改土归流”为幌子,将不屈不挠的控拜苗寨残忍血洗,人们大规模四处逃难,从此第一苗寨的桂冠才旁落西江苗寨。尽管如此,控拜仍然是贵州苗族最大最著名的银匠村。如今在西江从事银饰业的匠人,绝大部分还是控拜人。所以到西江苗寨,首要的文化看点有两个:一个是苗族的鼓杜议榔文化,另一个就是以控拜银匠为代表所创造的苗族银饰文化。
雷山苗族盛装
西江的鼓藏节,是苗族鼓社议榔文化的精华。鼓藏节也是西江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庆典,每隔12年举行一次。传说苗族先民迁移到西江之前有“吃鼓藏”习俗,迁到西江第二年,由于农业丰收,有了粮食、猪等,即举行迁移后的第一次“吃鼓藏”祭奠。以后每隔12年举行一次。每次“吃鼓藏”从子年开始,经丑年到寅年结束,历时3年之久。今天的西江镇,虽有侯、杨、宋、唐、李诸姓,但实为同一血缘家族之后,“吃鼓藏”时大家祭祀一个共同的远古祖先。西江苗族采用汉姓,最早是据子父连名制所取名字的谐音而来,如苗名为样金者,则取杨姓;苗名为松陆者,则取宋姓。所以西江苗族现用的汉姓,并不反映其始初的家族血缘关系。西江的羊排寨,苗语称“打松”,即老祖宗的地方之意。西江镇“吃鼓藏”时跳芦笙用的最早场地——踩鼓堂,就在羊排寨中的一块小空地上,“鼓藏”鼓亦藏在羊排“鼓藏头”家中。鼓藏节虽历时3年,但最热闹的是最后一年,即寅年举行的送鼓式。送鼓的日子,一般在农历十月至冬月间的一个寅日。各家事先把选定的日期通知远近的亲戚,请他们到时参加。是日清晨,家家户户争先杀猪,认为越早越吉利。猪好杀后,各家分送给每户亲戚一腿猪肉,家里亲戚多的,往往要杀数头猪才够赠送。这一天,由“鼓藏头”将“鼓藏鼓”迎出,至踩鼓堂后即开始“跳鼓”。“跳鼓”活动一般持续三五日或七日,至多不超过九日,以单数为吉利,不用双数。这是一次规模盛大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热闹非凡。在“跳鼓”活动期间,男人穿上新衣,妇女特别是姑娘则着盛装,佩戴项圈、银角、银花等装饰。“跳鼓”活动结束,由“鼓藏头”及长老们把稻谷装满鼓内,送回鼓房,为时三年的“鼓藏节”祭祖活动才皆大欢喜圆满结束。
雷山苗族盛装
雷山苗族盛装
雷山苗族盛装
人们首次看见西江,第一感觉是被西江苗族吊脚楼的气势所震撼——真没有想到千户苗寨竟如此之壮观靓丽!既粗犷又典雅、清纯、古朴!所以说吊脚楼建筑,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另一个文化看点。苗族民居皆旁山依地势而建,大多是吊脚楼。远远看去,吊脚楼鳞次栉比,次第升高,别具特色,难怪连建筑专家都说,西江苗寨是中国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的艺术奇葩。在傍山半边吊脚楼房中,最大的是三层八柱五间,一般除三间五柱正房外,在右侧或左侧搭一厢阁。房子的第一层存放生产工具,关养畜禽,贮存肥料。第二层住人,分客厅、寝室、堂屋、取暖间、厨房。第三层贮存粮食、饲料等物品。客厅外廊有长条靠背木椅,俗称“美人靠”,既是平时乘凉、会客,也是观景、绣花的地方。尽管吊脚楼建筑样式在雷公山地区非常普遍,可是以西江苗寨的建筑规模最气派,更为多姿多彩。西江苗寨不是孤零零的一堆木建筑,而是在雷公山余脉群山的背景下,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山道、石坎、田园、草树穿插在民居与民居之间,在苗寨周边的各个道口,在每片吊脚楼的附近和上方,都有成片的名木古树。加上逐级沿山修筑的层层梯田连接云天,构成了千户苗寨一道道看不尽的乡村美景。
雷山苗族盛装
以西江苗寨为代表的雷公山地区,拥有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除了上述的苗族鼓藏节、吊脚楼营造技艺、银饰锻造技艺,还有苗锦苗绣、苗年、铜鼓舞、芦笙舞、飞歌、苗族医药等10余项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西江还获得中国景观村落、中国苗族银饰之乡、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暨最佳民俗文化奖、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西江,美丽超乎想像!”——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赞语,完美表达了对西江千户苗寨的审美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