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明代以前苗族是否有银饰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明代以前苗族是否有银饰

苗族古歌,很早就提到金、银、铜、铁、钢、锡、铅及一些合金。古歌中还用大幅篇章介绍了探矿、采矿、冶炼、金属性能、金属用途等相关知识,可以说苗族古代就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冶金技术。据记载,苗族始祖蚩尤最先发明了金属兵器。汉代的《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可见,冶炼是苗族一门古老的科学技术,对苗族的文明进步与发展曾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后来在辗转的迁徙活动中丢失了,但苗族至今仍保持着对金属工具的加工与使用,尤其是制作银饰品、铜器物以及制造苗刀、苗枪,其手工艺术十分精湛。

“明代以前苗族没有银饰。”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的观点。200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苗族银饰》就认为:“苗族银饰出现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2010年出版的另一个版本《苗族银饰》还认为:“通过对古籍的筛查和对苗族老人的访谈,都没有发现在明朝以前有过苗族的银匠出现。”“苗族银饰大约出现在400年前,而在施洞、丹江、西江一带苗族银饰最丰盛的地方,苗族银匠的出现是在100多年前。”如果认真梳理文献记载,就会发现这一判断值得商榷。

标志性苗族文化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但是,银饰在苗族社会里,却成了一种特别鲜明的标志性民族文化。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杨光宾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唐代刘禹锡有首著名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这首词再现了荆楚地区苗族等山民刀耕火种的生活图景,同时也展现了他们衣饰的特征,即女子“银钏金钗”,男人“长刀短笠”。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贞观三年,元深入朝,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滕而著履。”“金银络额”,描述了东谢蛮有使用银饰习俗。东谢蛮属地在雷公山以南的都柳江流域,汉代以前苗族就早迁徙到这一地区居住。

宋代《溪蛮丛笑》记载,苗族等少数民族制作了一种叫“银鹁鸠”的酒具,每当接待贵客,才拿出来使用——“每聚饮,盛列以夸客。”“银鹁鸠”既是一种酒仪用具,也是主人财富的象征。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渠阳蛮俗》载:“靖州之地……其风俗复与中州异。蛮酋自称曰官,谓其所部之长曰都幙,邦人称之曰土官。酋官入郭,则加冠巾,余皆椎髻,能者则以白练布缠之,曾杀人者谓之能。妇人徒跣,不识鞋履,以银、锡或竹为钗,其长尺有咫。通以班绸布为之裳。”

明代以后有关苗族使用银饰的记录就更多了。仅仅从唐宋时期的零星汉文献记载,就知道苗族早在明代以前就有铸造和使用银饰的历史。有关“明代以前苗族没有银饰”的判断明显是失误的。

可以说,苗族的银饰技艺和应用历史是一个不间断的传承过程。远古时,三苗族系,部落众多,一直活动在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由于道德观念、装束风俗、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与中原夏人相异,“禹征三苗”后,苗族迅速逃匿于汉水两岸。当代中原学者甚至认为,正是这些苗族将银饰带入了汉水流域,而后又进入五溪地区。如今苗族的三大方言,都遗存有使用银饰的习俗,特别以黔东南雷公山腹地的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凯里等地最为突出。这一地区的苗族历史上主要由洞庭湖南下,后由东向西进入湘桂边区,再从桂北逆都柳江进入黔东南地区。正是这一特殊的迁徙线路,给苗族用银习俗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保障。都柳江流域以南的桂北地区,从南丹经河池到柳州一线,有色金属矿藏十分丰富,唐宋以来就广为开采。明代以前,黔东南苗族正是经水上通道都柳江,通过木材交易以及苗船源源不断地运出桐油、药材和土特产,换取苗族社会特需用品银锭。苗族社会自足自给经济以及山货换取的银饰材料的大量储存,是苗族银饰技艺传承下来的基本保障。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制作的主要工具有风箱、坩埚、锤子、钳子、砧铁、剪刀等。风箱外形较小,用活塞挤压出风。银饰制作工艺有熔、炼、锻、拉、凿、镀、刻、铸、压、磨、扭等。制作的程序分为几个阶段:首先将银子放入坩埚,在炭火上加热。当熔化成液后,根据需要注入大小长短不同的石制银槽中。变冷凝固后,倒出来放在铁墩上,用铁锤捶打成银片或银条,然后才开始造型。造型工艺为拉丝、压型、剪花等。拉丝是根据所需银丝的大小及形状,在拉丝板上选择适当的孔,将银条的一端放进拉丝孔中,用铁钳夹住银条从孔中拉出,与孔形粗细相当的银丝就做成了。压型是将银片夹在所需银花样式模具中压紧,用铁锤捶出模型上的花纹。这种花纹经过细致的雕刻和磨洗后,显得十分精细美观。剪花也属造型方法的一种。首先将打成的银片剪成各式的花样,然后进行雕刻。雕刻时,将银片固定,根据需要选用不同齿的小錾子,敲打成各种与小錾子齿一样的花。这些花有圆的、半圆的等多种式样。雕刻完毕,还要将银丝、银片、银花用牛胶黏合起来,放在装有明矾水的铜锅里煮,然后用铜刷刷洗干净。这样一件雪白的银饰品就做出来了。

黔东南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与之相邻的台江县施洞镇的塘龙、排羊乡的久摆等都是著名的银匠村,银匠艺人达数百人之多。黔东南苗族银饰,无论从种类的繁多,图案纹样的丰富以及制作工艺的精致来说,都堪称中国民族银饰中的精品。黔东南苗族银饰因地域的差别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又由于银匠的流动,各地的银饰又有许多风格相似的地方。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

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杨光宾成为苗族银饰制作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杨光宾,1963年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的银匠世家,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控拜村的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杨光宾对自己的手艺却从不保留,从艺30多年来培育了30多个徒弟。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