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族属与苗族入黔
在黔东南苗族古经中,经常出现Yek Nos(“酉挪”)一词,文献采集者由于不明所指,大都删去。《苗族婚嫁史诗》说,苗族迁徙到都柳江流域一个叫Diux Bib Qongd Zaid Bib Jis(“丢巴穹宅巴吉”)的地方,一个叫“留”的长老召集其众多儿子议榔建立苗族的建筑栖居制度。其中一个叫东留的幺儿未能参加,他到“酉挪”求学去了。东留学成后在“酉挪”做官,娶了汉人妻子。只有当故乡发生不可解决的纠纷,他才返回故乡进行裁决。
苗族贾理也说,苗族迁徙到都柳江流域后,开春浸种开犁,都要由“酉挪人”先开始,苗族才接着启耕。贾理是这样说的:
句中的Yel Naib(“尤拿人”)为Yex Nox(“酉挪人”)的音调之变。这些文献说明,在苗族迁徙到都柳江流域之前,已经有“酉挪人”在那里居住。“酉挪”怎么翻译,“酉挪”在哪里?诵唱古经的苗族祭祀长老众说不一,有的说“酉挪”就是“京城”,有的说“酉挪”是“贵阳”。根据古经及黔东南苗语音译的规律,“酉挪”当是“夜郎”的音译。按照苗族文献的描述,“酉挪”是一座都城,市井繁华,还有学校。黔东南苗族的先祖东留还到那里求学,最后还被“酉挪人”封了官,娶了汉人女子为妻。从这个有趣的典故来看,黔东南苗族对夜郎都城的推断与汉文献记载应当是一致的。
镇宁“蒙正”苗族
镇宁“蒙正”苗族
镇宁“蒙正”苗族
镇宁“蒙正”苗族
镇宁“蒙正”苗族
竹崇拜
夜郎以竹为姓,竹崇拜是其标志性图腾。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都存有竹生人母的神话。那么,他们是各自自身的,还是文化传播所致?这是有待深入剖析的有趣文化命题。
安龙凳栽龙竹祭
2013年3月,地处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西秀区交界处的“蒙正”苗族迎来了祭拜祖先的节日——夜郎竹王节。活动不仅吸引当地“蒙正”苗族参加,还吸引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云南省广南县、富宁县,贵州省兴仁县等地以及近年来先后认定的同为夜郎竹王后裔的苗族同胞一同前来寻根祭祀。据了解,在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西秀区交界处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支神秘的苗族,自称“蒙正”(意为遗留下来),人口约2.5万人。他们自称夜郎竹王(夜郎王)后裔,至今家里都还供奉着夜郎竹王的偶像。千百年来,他们笃信夜郎竹王就是自己的祖先。专家称,“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就是传承了史书上记载的关于竹王传说的“活态”文化。有专家考察称,“蒙正”苗族为夜郎国王室后裔。2007年,“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镇宁夜郎竹王崇拜被评为安顺“八大民俗”之一。
镇宁“蒙正”苗族
夜郎王印(大明国王都行省之印)
镇宁“蒙正”苗族
夜郎国是否就是古代苗族建立的国家,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几年前出版的《苗族通史》仍坚持认为夜郎主体民族为古代苗族,并将夜郎国称之“夜郎苗国”。近年来更是有专家对贵州省天柱县清水江流域进行考证,结合近年来清水江流域文物的发掘,以及当地交通、沙金资源、文物考古、居民迁徙、语系和黔东南苗族特别喜好金属装饰的民俗特点综合分析后推断,传说中的夜郎王朝最有可能分布在贵州省天柱县境内的清水江流域。但是,大部分权威专家包括苗族著名学者却从苗族迁徙入黔的时间否定了这一猜测。苗族是什么时候迁徙到贵州,从哪些方向进入贵州的呢?
苗族少女
苗族少女
苗族古代曾聚居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流域部分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或西南迁徙。因此,夜郎地区的苗族先民是从其他地区迁入的,而不是土著。根据苗族迁徙的历史及路线,最早进入夜郎地区的氏族或部落,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前。他们是“分北三苗”的一部分,从今甘肃敦煌一带向南迁移,经过四川最后进入贵州西部、西北部和云南东北部。根据苗族传说,苗族到来之前,已经有其他民族先民居住在这里。一般认为彝族先民迁入贵州西部地区的时代最早,可是在彝族的传说中,说他们到达古夜郎地区时,已有濮人,可见濮人进入夜郎地区比之苗、彝先民更早。
今日居住在古夜郎地区的苗族,是在不同年代,从不同路线如四川、广西、湖北、湖南不断迁入的,居住地极为分散,这是历史上多次迁徙的结果。因此,现在居住在古夜郎地区的苗族,不完全是古夜郎国境内苗族先民的后裔。黔东地区的苗族先民在汉朝以前,其主体还是处在“左洞庭而右彭蠡”,即在洞庭和鄱阳湖之间及附近地带。东汉初年,朝廷多次出兵攻打“武陵蛮”(亦称“五溪蛮”),苗族才逐渐向西越过湘江丘陵地带,陆续迁入黔东地区。《苗族史诗·迁徙》所言,他们“沿河边的陆地找地方。一支去往平款,一支去往酉阳,一支来到料高,一支迁往峒仁,一支迁往姜湟,一支迁往姜迁”。“料高”即今松桃,“峒仁”即今铜仁,“姜湟”即今思南,“姜迁”即今印江。
雾晨
黔东南苗族在长江流域的迁徙路线为:从淮阳丘陵出发,经江汉一带,到达洞庭湖附近,由此一分为二。第一条迁徙路线是由洞庭湖区逆沅江、清水江而上,抵达黔东南地区。这条路线与庄入滇路线和古西南“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甚至可能重合。另一条迁徙线路,是由洞庭湖区出发,逆湘江、潇水、资水而上,到达五岭西部地区,再顺江而下,或经陆路而至都柳江下游,然后逆都柳江而上,到达今榕江一带。这条线路迁徙来的苗族比较多,他们迁到雷公山腹地一个叫Dangx Ghed Dlongs Jit(“党果松吉”)的地方后,古歌说“老寨人口多,高山没田开,鱼多没槽容,人多没住处”,生产生活诸多不便,先祖遂杀牛议事,商量分居于黔东南各地。
苗岭主峰雷公山
苗族分布
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贵州苗族人口为502.3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78%。贵州省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7个苗族和其他民族自治县,以及13个苗族乡和141个民族乡。
因此可以说,夜郎国时期的竹崇拜的部落联盟之主体民族不是苗族先民,而是《后汉书》所说“夷僚”,也即濮越集团。如今贵州西部有一部分苗族也以竹为图腾,也有竹王崇拜的神话,那是为什么呢?苗族最初迁徙到今贵州一带的夜郎地域,广泛流传着夜郎的竹图腾神话。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如果苗族不崇拜竹,不认为它是自己的图腾,周围的其他民族虽有此类图腾神话,苗族也不会轻易接受的。而如今有的苗族不仅接受了此类图腾神话,而且有此信仰,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苗族与夜郎濮越集团通婚、融合的结果,另一种是夜郎一些部族苗化为苗族。苗族由于受到汉王朝的不断征讨,分批分期逐渐迁徙到贵州。这种迁徙是源源不断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慢慢地就与夜郎势均力敌。在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苗族要接受夜郎的竹图腾文化,最大的可能就是与夜郎濮越集团通婚。婚姻,是图腾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有了与夜郎人的婚姻,这部分苗族就从心理上接受夜郎的竹图腾观念,以及他们的竹图腾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