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吊脚楼高欲透风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吊脚楼高欲透风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这是清代一首竹枝词,描绘了苗族少女早春二月,婀娜多姿倚靠在吊脚楼中,即将出行参加芦笙节活动的幽美意境。苗族吊脚楼的特点,一是正面前排木柱不落地,从中柱和过梁处挑以方木支撑,好似吊悬于空中。吊脚楼一般依山就势而建,多为两层木构架楼。二是通风防潮。正如清代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斑茅花放瘴多逢,吊脚楼高欲透风。”苗族吊脚楼,既可防瘴疠,又可止野兽毒蛇的侵害。三是使用功能的多种多样,内外空间的充分利用,组合结构的牢固合理。四是营造只有一般通则,没有严格的尺寸规范,形式、尺度往往根据具体的地形、功能、宅主要求等因素而变化无常。同时,吊脚楼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有较多榫卯拉结和柱枋穿插,各层穿枋既起拉结作用,又起承重作用。因此,苗岭地区才流行这样一首民谣:“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吊脚楼,石匠难打铁磨子,妹你变心难回头。”

苗居小档案

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最新确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以吊脚楼为核心建筑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贵州省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从江县)榜上有名。

苗族吊脚楼的缘起,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根据苗族迁徙史诗记载,苗族学会建造吊脚楼后,规格和形制还是比较乱的。黔东南苗族迁徙到都柳江流域一个叫“三间屋”的地方,一个叫“柳”的长老牵头,在这里就苗族建筑的规制和式样进行一次议榔,苗族吊脚楼“屋开三间,左中为贵”的建筑制度就此基本形成定式。“三间屋”苗语叫diux bib qongd zaid bib jis(“丢巴穹宅巴吉”),是因为苗族在这里举行建筑三开间形制的议榔而得名。所谓“屋开三间”,即是指吊脚楼基本都是四榀三个大开间的格式,中间大开间是堂屋,左右开间是卧室;“左中为贵”指的是三开间的屋柱中,以堂屋左边的中柱最为尊贵。修造过程中的伐木、发墨、穿枋等仪式,都以这根屋柱为主角。房屋修建好后,祖先的灵位一般就安放在这根屋柱的柱脚边,为家庭成员举行添寿祭仪的花树以及鼓藏节祭祀祖先用的鼓藏牛的连体牛角,都安放在这个位置。

苗族吊脚楼

建房

建房

建房

由此观之,吊脚楼的堂屋,是全宅的中心,是住宅的交通枢纽,可以进到各个房间。堂屋具有象征意义,是家庭最神圣的地方。每年过节和家里有喜事都要在堂屋祭祀祖先。堂屋还有生活使用功能,兼作起居和社交活动的场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接人待客等都在此进行。堂屋还可兼做家务和生产活动场所。

堂屋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这就是著名的“美人靠”。“美人靠”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憩养神。宽敞明亮楼廊上的“美人靠”,主要是苗族姑娘做针线活和梳妆打扮的地方。据说,在“美人靠”上靠一靠,谁都会越来越年轻漂亮。

吊脚楼走廊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