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婚俗
所属图书:《清镇少数民族百科》 出版日期:2016-06-01

婚俗

穿青人的婚姻通常都要经过说亲、吃允口酒、烧香酒、迎亲几个环节。即男方家请媒人说亲,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送第一次礼到女方家,叫吃“允口”酒,也称“拿话”(即男方家拿回女方家表示同意的话)。当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举行“烧香”仪式,正式商讨男女双方结婚事宜,最后是迎娶。

过去由于受不与外族通婚规矩的约束,同时又为了所谓“亲上加亲”,姑妈家、娘舅家、姨妈家相互联姻的陋习普遍存在。

在联姻过程中,男方家向女方提亲,女方家同意后,男方父亲便带儿子背一笼鸡去女方家认亲,并将鸡分送女家主要至亲,表示“一女许配,九族皆知”。这称为“背鸡认亲”。在男方给女方送定亲的彩礼中要抱一只鹅去,结婚时女方家加一只鹅抱回男方家。鹅代表雁,表示男女双方如天上的雁成双成对。婚前,每年正月男方到女方家拜年时,女方送给男方的礼物是一条花裤带和草鞋,裤带两头绣有花纹,并留有耍须,草鞋用糯谷草芯做鞋耳,并编有花纹,名叫“桂花耳草鞋”。以裤带和草鞋的做工来显示女子“手艺”。

女方出嫁时,嫁妆中也必须有一捆草鞋和一些糯米粑,因为出嫁后一月之内不准摸草,婚后三天一般不和别人吃饭,要准备好这段时间之所需。姑娘出嫁前三天,就不再出门,躲在绣房开声哭嫁,哭父母、哭兄弟姐妹,哭他们狠心要把自己“赶走”;哭来看望的亲戚,以示告别。临行时在堂屋跪拜,哭着告别菩萨香火、祖宗,告别父母、亲人,告别亲戚朋友,直至哥哥或弟弟将其“强行”背出门。哭也是一个姑娘能力的显示,因为哭都是唱着哭,要自编自唱着哭。

男方家到女方家迎亲时,“打亲”和“闹亲”的场景十分热闹。女方家一批人故意对接亲人和媒人设置各种障碍,专挑男方家礼数上的各种毛病,一直“纠缠”不休。直到女方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握时间)出面“调解”方才罢休。

姑娘出嫁时不坐轿、不骑马,走路到夫家,男家接亲队伍中要安排一人带上一把砍柴刀,两个少年带去两把亮稿,待新娘一出门,执刀人急忙闪出,挥舞弯刀,作辟山开路的样子,带亮稿的两少年点燃亮稿两边照明。这称为砍亲路和照亲路,意为驱魔除邪,让新娘平安到达夫家。

新娘起身到夫家时要披一件由夫家向福寿双全的人借来的衣服,称“露水衣”。同时戴一个用1米长的青布做的长尾帽,帽尾压住露水衣,拖齐背心,以示驱邪。

新娘到夫家当天下午,新娘母亲要提一瓶四两重的菜油到男家,男方母亲要出来迎接,并问“梳的尖尖头,提的哪样油?是拿来点灯,还是拿来梳头?”新娘母亲答:“梳的尖尖头,提的四两油,一拿点灯敬菩萨,二拿点亮好梳头。”新郎母亲将新娘母亲迎入家中,尽心招待,还要给一笔钱,叫“奶母钱”。

穿青人办酒为三天,第一天叫正酒,第二天为拜客酒,第三天是给亲朋的饯行酒。饯行酒时,新娘要起得特别早,梳好三把头,着装面壁,让亲朋审评称赞一番,然后让丈夫的弟妹带着到井边挑水。挑这一挑水,非常讲究,一不能歇气,二不能换肩,三不能浪洒,满满一挑水挑进家,必得亲友一番好评。这称为“站花挑水试新娘”。

婚后,新娘一月内不能下地劳动,不能串门,须到娘家回门后,才能外出。一些村寨,因新娘不能在家闲一个月,于是大多举行“井边回门”的仪式,即婚后七天新娘便由丈夫带到井边,点一对烛,烧五炷香,新娘烧纸跪拜祈祷,代替到娘家回门,从此就可出门劳动了。

清镇少数民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