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武装联防队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清镇,随即,新的人民政权建立,随军而来的杨村夫、尚子端、张汉民等组建了中共清镇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在留下有限的武装力量保卫新政权后,解放军大部队又奉命进军川、滇,解放大西南。国民党残余势力、地方土豪劣绅、土匪等不甘失败,相互勾结,妄图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反扑。
当时,清镇的匪患形势十分严峻。城内有暗藏的股匪头子李炳奎,城东有惯匪头目张大眉毛,城南有号称“反共游击司令”的大匪首曹绍华手下的涂宗华,城西有曹绍华手下的左礼华,城北有股匪头目张兴奎等,对县城形成合围之势。土匪在县城四周日夜放冷枪,制造恐慌,企图动摇民心。
土匪之所以一时之间不敢进犯县城,是因为县城周边环绕着许多苗族、布依族聚居村寨,少数民族同胞们长期饱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匪之害,坚决拥护和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匪的一举一动都在少数民族同胞的监视之下。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如群星捧月,环绕着县城。
鉴于以上情况,时任县委书记杨村夫、县长尚子端、城关区委书记张汉民等领导纷纷深入各少数民族村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激发阶级感情,号召大家团结一致,积极保卫来之不易的翻身解放和人民政权。1950年3月初的一天,县、区领导在岭岗上苗族寨老王云芳家召开会议。区委书记张汉民在讲到团结起来保卫家园时,从王云芳家筷箩里抓出一把筷子说,一支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就折不断了,与会的寨老和青年们深受鼓舞。寨老王云芳、程顺先、刘少华、张德兴、郭元明、陈书南、程永清等在会上提出了成立“清镇县少数民族武装联防队”的建议,县、区领导当即表示支持。
1950年3月6日,联防队成立大会在王云芳家召开。县委书记杨村夫主持会议,城关区委书记张汉民、区长都聚科、许文理、区委会主任牛保银,县公安局局长常守德等领导出席。会议民主选举了联防队领导班子:郭元明(布依族)当选为队长,河堤寨的程国祥(苗族)、高家院的张元文(苗族)、岭岗上的王明超(苗族)当选为副队长。队员数十人。张汉民对联防队作了纪律要求和任务布置,常守德为联防队配发了18支步枪和若干子弹、手榴弹。联防队员们佩戴上由各寨姑娘抢绣出来的红底黄字臂章,第一支清镇少数民族武装联防队宣告成立。消息传出,县城周边村寨少数民族青年纷纷报名参加联防队,县人民政府又增发了一批枪支弹药,并指派区武装部对联防队进行射击训练和战术培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县人民政府对联防队进行了改编,将原联防队改编为岭岗联防中队,中队长由王明超担任,副中队长由程国祥、张元文担任。中队以下以村寨为单位成立分队,分队以下编班,班以下编成战斗小组,三人三枪为一个战斗小组,轮流昼夜执勤站岗。岭岗联防中队下辖六个联防分队,大门洞、岭岗上、野猫井三个村寨组成第一分队,转角落(寨)组成第二分队,河堤(寨)组成第三分队,上坞、下坞(寨)组成第四分队,大土、高家院(寨)组成第五分队,仡佬冲、阿塘寨、打鱼寨组成第六分队。
清镇县少数民族武装联防队成立后,在县、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独立或配合人民解放军,在保卫家园和清剿土匪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950年3月中旬,联防队刚成立,土匪便来攻打县城,联防队与县城有限的驻军配合,击退了土匪的猖狂进攻。同年6月,联防队与驻军配合,经过一小时的战斗,一举端掉了盘踞城东的股匪巢穴,当场击毙了匪首张大眉毛,清除了城东匪患。在随后的夜袭东苗冲土匪杨定文,出击五里桥土匪陈光华,围剿顽匪涂宗华、左礼华等战斗中,联防队员们英勇无畏,屡建战功,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谱写了一曲曲军民联防保家卫国的赞歌。
匪患彻底清除后,联防队员王明超、程国祥、郭元明、陈书南、程永清、李德明、耀星明、耀星光、韩有光、欧德昌等参加了工作,成了国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