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居建筑
新院回族民居建筑,户与户之间兄弟成排,家庭成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回族居住的都是土墙茅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建瓦木结构的瓦房外,大部分人户仍居茅草房。20世纪80年代后,砖混结构水泥平房逐渐取代茅草房,2005年后,经济富裕的农户建起了二层或三层砖混结构楼房。
瓦房一般为四立三间或五立四间,进深5米,宽4米,均用木板装修,左右两壁叫“山花”,中间的板壁叫隔心板壁,当中一前壁缩进一柱(1.8米)叫堂屋,前边六七平方米的空隙叫燕窝,从燕窝两边开门进去的左右两间叫耳间,耳间又用木板隔成前后两间,里间作卧室,外间作贮藏室。耳间楼上用木板铺成,用于堆放粮食。堂屋楼上前半部分及燕窝楼上装成木板,可作卧室或堆放粮食。堂屋后半部分用木条钉成,间隔1厘米左右钉1根,叫花楼,用于秋收后放粮食。堂屋是一家人团聚的地方。
土墙茅草房,每户一幢两间或三间不等,除梁、檩子、楼枕外,前后左右的墙体和中间的隔心墙均用土筑成,进深5米,宽3米,房上盖茅草,安装上门、窗,这是正房。正房左侧或右侧为厢房,做畜圈,一楼一底,楼上堆放稻草等用于冬季畜用贮藏饲料。前面再筑一土墙,形成院坝,院坝一角挖一土坑,做粪池(厕所),另一角筑一小房做鸡舍。
砖混结构水泥平顶房,一幢三间,进深8米,宽12米,平房高3米,楼房第一层高3米,第二、三层各高2.5米。门、窗用木料做成,窗为三开窗或二开窗,镶玻璃,用5根圆钢条固定在窗内,作防盗之用。正房前用土筑或用砖砌一院墙,形成院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