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跳鼓(打嘎)节
所属图书:《清镇少数民族百科》 出版日期:2016-06-01

苗族跳鼓(打嘎)节

跳鼓(打嘎)节是清镇苗族(“四印苗”)最隆重的祭祖仪式,13年举行一次。“跳鼓节”是根据不同村寨不同姓氏择定的不同属相年份举行。如中寨村王姓在“鸡”年举行,龙潭村王姓在“龙”年举行,茶山村和泡木林村刘姓在“马”年举行,高坡村、谷巴路村的郭、王、杨姓在“虎”年举行,平潭村、大谷佐村的任、王、彭姓在“鼠、马”年举行。这里介绍中寨村苗族跳鼓(打嘎)节的习俗。

据中寨村苗族老人介绍,王氏先辈(族中长子)迁来中寨定居后,育有五子,该先辈于“鸡”年去世,五房弟兄及子孙隆重操办丧事,击鼓打牛祭奠。其后,照此沿袭,凡轮到“鸡”年,每房献牛一头,于农历十月的前半月,属“鸡”之日起,击鼓三天打牛祭祀。如哪一房子孙因故不献牛者,按族规驱逐出家族及聚居地,世代不予承认。凡过去13个年头里去世的族中老人,均在被祭祀之列。依长房、次房顺序,将去世者生前的衣、裤、裙、鞋、帕等由死者后代的女婿背上,吹奏芦笙进入跳鼓场祭奠。

苗族(“四印苗”)跳鼓(打嘎)节

跳鼓节用的鼓是专用鼓,不能随意存放在族中的任何人家,必须存放于庙中,其他的鼓不能替代。中寨王氏苗族所用的鼓,原存放于由王氏宗族所建的甘沟黑神庙,由族中一名居住在庙里的单身老人管护。单身老人病故后,专用鼓由住庙的和尚管理。后因灾荒等原因,跳鼓节一度中断,寺庙被拆毁,专用鼓不知去向。后又重新专制一面鼓,存放于清枫寺。现在存放于中寨与木林村的专用屋中。

跳鼓时,要选聘榜贸(掌坛师)一人,藏嚷(念经师)一人,藏阶(芦笙师)一至五人,掌控整个跳鼓过程。其中掌坛师人选较少,因其唱词均系单传,又无文字记载,全靠记忆,是族中德高望重深受尊敬的人。念经师是在掌坛师的安排指导下行事,配合掌坛师完善跳鼓活动。跳鼓过程分接鼓、进场、收鼓等仪式。

接鼓时,由背鸠(即鼓东)请榜贸、藏嚷、藏阶及十多名抬鼓手一同去庙里,把鼓从高处取下,由抬鼓手抬着,再请间鸠(击鼓手)击鼓三响,让鼓声响彻四方,告知乡邻跳鼓节开始了。接着榜贸、藏嚷、藏阶等按先后顺序,从左至右围着鼓转三圈,边转边唱边跳边吹芦笙,然后将鼓抬出庙门。当天,寨里寨外,男女老幼以及在过去13个年头中家中有老人去世的姑妈、娘舅、姑娘、女婿等身着盛装,在榜贸、藏嚷、藏阶等引导下相随而至,由黑神庙起程,经甘沟老街前往中寨和尚田。一路上唱、吹、跳,鼓声、芦笙声连绵不断,将鼓抬到指定的鼓东家。

接鼓的第二天举行进场仪式,是跳鼓期间最热闹的一天。这天掌坛师必须严谨执事,不得有误,如果出现差错,跳鼓祭祀得重新开始。念经师在进场仪式中,须显示执掌跳鼓祭祀的独特本领。芦笙师表演丰富多彩高超精湛的芦笙舞蹈。进场前,事先在鼓场正中央支撑鼓架。中午12时,抬鼓手将鼓从鼓东家抬至鼓场安放。专用鼓象征本族祖先的灵魂,鼓被披上毛毯或布料,被视为常胜将军,击鼓手庄重严肃地走到鼓前,以三短两长鼓声为号,中寨王氏五房男女老幼依长次顺序先后来到鼓场,从左至右背着过去13个年头中去世老人遗留的衣物跟随芦笙手进入鼓场。去世者后代之成年女性,悲痛地哭诉长辈的养育之恩,表示哀悼。进场后,首先举行集体祭祀,所有人员在鼓场上围成大圈,随着鼓声正转三圈后又逆转三圈,再正转三圈,表示子孙后代永远团聚在祖先的周围。祭祀结束后,在鼓声的指挥下,跳芦笙集体舞、混合芦笙舞与“踩九州”等活动。然后是敬牛角酒,每一家(房)推选两名青年各持盛满甜酒的牛角上场,面对鼓行鞠躬礼后从鼓架下经过,面对场上的男女老幼呼道:“彩,补纠解历彩,倒乃在。”(意思是“哎,牛角酒敬给英雄的勇士。”)连续敬酒九次,意为对先辈将士征战归来的赏赐。这时,将背上的遗物解下,把各自从家中房屋上带来的芭茅草点燃,把遗物置于点燃的火上熏,告知逝者后人在为他们跳鼓祭祀,祈求保佑子孙后代平平安安。最后,除参加跳鼓的本族人员外,前来看热闹的其他民族同胞都可以进场,对歌、拉亲、跳芦笙舞。抢鼓棒时,活动达到高潮。天将黑,击鼓手击三声长鼓,随即拆除鼓架,进场仪式结束。

跳鼓节的第三天收鼓,将鼓抬回鼓东家暂放。随之打牛祭祀。

最初,中寨苗族的五房后代每届跳鼓打牛五头。打牛的前一天,各房族长派人上山砍粗细基本一致的青木五根,每根青木再加工成木桩,在打牛场上按“七七四十九步”的距离固定在地上。打牛择在卯时(即早晨5~7时)。打牛前念经师颂词三四个小时,大意是“先辈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繁衍子孙,为之孝敬,以备‘嘎’之牛祭祀,祈先辈于九泉之下受颂”。牵牛人必须是鼓东或近期有老人故亡人家的姑父或舅父。持斧者必须是母舅。持刀者必须是姑爷。上嘎场的人,除鼓东、掌坛师、念经师、芦笙手、抬鼓手及族长、寨老、五房中家中有老人亡故的人外,其他人不能进场。五房的嘎牛都进入嘎场后,依房按次序将牛拴在固定的青木桩上。一切准备就绪,掌坛师提一个火炭圪蔸,择当年属相吉利的方向,向前走七七四十九步站定,高呼:“构掌该,补掌菊,构郎咂斋,补身小扎东!”(意为老祖公在此接牛)接着将火炭圪蔸往上空抛,作为打牛信号,各持刀斧者迅疾打牛,牛倒地,鼓声息,芦笙止。然后将牛剥皮剖腹,就地煮食。剥皮时,牛皮和牛头要相连,不得割断,表示供奉先辈之“嘎牛”完整无损。

打嘎场祭祀的是有名有姓的逝者和先辈,有姓无名的先辈也要祭祀。第三天收鼓后的晚上,“五房”族主各带一升(2千克)米、一斤(0.5千克)牛肉到鼓东家祭祀无名先辈。鼓东家事前需到野外采集野菜熬粥以待。鼓声再起,三个芦笙手在念经师的带领下,吹奏芦笙前往山上特意搭建的棚前接不知名的先辈们下山去鼓东家接受供奉。掌坛师按跳鼓的精简程序对无名先辈进行祭祀。

次日,鼓东办招待,专请抬鼓手将鼓抬回庙里或专门存鼓的地方存放。

清镇少数民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