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概述
所属图书:《清镇少数民族百科》 出版日期:2016-06-01 文章字数:6438字

概述

清镇市地处黔中腹地,苗岭山脉北坡,乌江干流鸭池河东岸,东经106度07分至106度33分,北纬26度21分至26度59分。东南临贵阳中心城区,西南与贵安新区毗连,西北、东北以三岔河、鸭池河、猫跳河为天然界限,分别与织金县、黔西县、修文县相望。县境东西宽42.6千米,南北长55.7千米,总面积1383平方千米。

清镇古代为牂牁、夜郎境,唐属清州,元属顺元路亦溪不薛(水西),明初为贵州宣慰司辖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威清卫,隶属贵州都司。明崇祯三年(1630),安位献出“水外六目”。贵州巡抚朱燮元以“水外六目”地之六慕则溪置镇西卫。清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1687年7月30日),裁威清、镇西两卫和赫声、威武二所,以其辖境合并建县,取威清之“清”、镇西之“镇”,定名清镇县,隶安顺府。清雍正九年(1731),革除明代卫、所建制,行政区划为威清卫城、镇西卫城和清、定、镇、安四里,每里下分五甲。

民国4年(1915),将插入清镇腹地的原贵阳县属84个村寨、平坝县属10个村寨、龙里县属3个村寨,划归清镇县。将原属清镇县的3个村寨划归贵阳县,11个村寨划归平坝县。民国16年(1927),划为10个区,100个乡镇。民国24年(1935)初,全县设8个区,88个乡镇,420闾,4200邻。是年10月,撤乡、闾、邻,改设33个联保。民国27年(1938)1月,将8个区并为5个区,区以下划31联保,197保,1732甲。民国30年(1941),裁区及联保,全县改设16个乡镇,197保,1606甲。民国32年(1943),调整为18个乡镇,186保,1780甲。

民国3年(1914),清镇县隶贵西道。民国24年(1935),隶属贵州省第一督察区(安顺)。民国26年(1937),直隶于省。

1949年11月,建立清镇县人民政府,隶贵阳专区,1953年,改归贵定专区。1956年4月,划归安顺专区。1958年12月,划归贵阳市。1963年11月,复归安顺专区,1970年,安顺专区改称安顺地区,清镇县属安顺地区。

1949年11月,全县设5个区,乡镇仍沿旧制,1951年增设六区(流长区),共6个区21个乡镇。1952年增设第七区(暗流区)。1953年,将21个乡镇调整为76个乡镇。1957年秋,将76个乡镇调整为56个乡镇。1958年,将6个区改建为6个人民公社,原乡镇改为管理区。1960年12月,撤销区级公社,恢复区公所,将管理区编为26个公社(镇)。1963年1月28日,将26个公社(镇)划为35个公社和2个镇。1966年3月17日,撤销7个公社。1983年6月,全县人民公社更名为乡,生产大队更名为村,生产队更名为村民组。1984年7月,全县行政区划为1个区级镇,6个区,下辖2个乡级镇,24个乡,6个民族乡。1992年1月,实施撤区并乡建镇,全县区划调整为4镇3乡3个民族乡。下辖300个村,1834个村民组。

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镇县,设立清镇市(县级),为省直辖县级市,由安顺地区行署代管辖。1996年1月1日起,清镇市划归贵阳市代管。2003年9月,设立青龙街道。2011年6月~2012年4月,实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先后成立红新、新岭、百花、巢凤、红塔5个社区服务中心,青龙街道建制撤销,变“市—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为“市—社区”二级管理,实行市直管社区,社区直接面对群众提供服务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2011年11月2日,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百花湖的生态环境,根据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百花湖乡按现状成建制整体移交观山湖区管辖。

2013年末,辖新岭社区、红新社区、巢凤社区、百花社区、红塔社区5个社区和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新店镇4个镇,暗流乡、犁倭乡2个乡,流长苗族乡、麦格苗族布依族乡、王庄布依族苗族乡3个民族乡,设39个居民委员会、187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户籍总户数为146216户,户籍总人口为5038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06510人;女性245443人。有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回族、壮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白族、傣族、维吾尔族、瑶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及穿青人。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及穿青人(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2.5%。2014年,撤犁倭乡、暗流乡,建犁倭镇、暗流镇。

黔中工业、能源基地

清镇是贵州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通过实施“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人才兴市”三大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引进中国五矿集团、广东广铝集团、中国联塑集团、安徽海螺集团、四川科伦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入驻。拥有18个工业行业大类。初步形成以水泥为代表的建材工业,以煤化工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水、火电结合的能源工业等支柱产业和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后续支柱产业体系。建有六大工业园区:医药工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区、煤及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铝及铝加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贵州清镇职教园聚集区。

境内有鸭池河、猫跳河、暗流河三大河流和长度大于9000米以上河流8条。平均每100平方千米河流密度25.3千米,大于全省18.1千米的平均值。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湖水面积91.4平方千米,最大库容18.58亿立方米。红枫湖、百花湖是省会贵阳重要的饮用水资源。

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铝、铁等30多种。其中铝、铁、煤是三大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条件好,在黔中矿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铝储量达3亿多吨,具有好开采、运输方便的有利条件。猫场矿区面积约80平方千米,远景储量在2.1亿吨以上,是目前全国已知铝储量区中最大的整体连片矿区。煤储量47.9亿吨。

清镇市电力资源充足,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红枫水力发电总厂是国家大二型水力发电企业。全厂由9个电站组成,总装机容量35.95万千瓦。中国华电集团在云贵川地区四个“60万千瓦”项目之一的清镇塘寨电厂,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东风发电厂的三条220千伏线路送入贵州电网,是贵州电力系统主要电厂之一。2009年,发电量达59.1亿千瓦时。

境内设置红枫湖、站街、卫城、暗流、犁倭、新店王庄六个供电所。拥有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6座,变电总容量49.45万千伏安;总供电面积约1490平方千米。

贵州西线交通枢纽

清镇是贵阳通往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毕节市的必经之地。市境内公路、铁路运输和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索风营湖水路运输,南来北往,四通八达,已形成以沪(上海)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贵烟大道等国道、省道、县道公路为骨架,连接乡(镇)、村公路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2010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2509千米。其中高等级公路21.83千米,高速公路15.7千米,省道71.1千米,县道233.7千米,专用公路23.2千米。湖(潮)林(歹)、林(东)清(镇)两条铁路支线,以货运为主,在市境内长55千米,设有火车站、工厂专用站9个。境内还有在建的厦(门)蓉(成都)高速、清(镇)织(金)铁路,拟建的清(镇)黔(西)高速。在册城市公交车、班线车及出租车共346辆。

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

清镇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市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春迟、夏短、秋早、冬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雨日多,日照少,山区气候特色明显,属丰收型气候。空气质量为优良。清镇“四湖托市”,是贵州省少有的“高原明珠·滨湖新城”。有国家4A级旅游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区百花湖、东风湖、索风营湖和暗流河风景区。

清镇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城区附近有新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古汉墓群、古城墙、古驿道、石牌坊、摩崖石刻、巢凤寺,文物有铜马、铭文漆耳杯,还有易居斋、梯青塔、西清桥、姬昌桥、“三朝锡命”石牌坊等古建筑,异彩纷呈。

贵州省职业教育城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党委、政府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理念,全面实施贵州省职业教育城建设。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生态园地、科创基地、人才高地”,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大赛、生态低碳”为一体的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示范区。东区占地约3700亩 [1] ,可入驻职业院校10所左右,西区占地约6300亩,可入驻职业院校15所左右。2010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贵州省职业教育城正式动工。

全省最大的“三基地”

清镇是贵州省最大的肉鸡(鸡苗)生产基地、奶牛和乳制品生产基地、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2010年,奶牛存栏1.35万头,生猪存栏13.94万头。卫城镇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有奶牛8000头。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次),年产量30万吨。暗流乡“生态蔬菜园”是贵州省首家“供港蔬菜”基地,获农业部“蔬菜标准园”称号。名优特农产品有清镇黄粑、牛肉干、辣子鸡、清镇酥李、金银花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茶叶、蔬菜等。

清镇是一个多民族移民地区。早在秦汉时期,苗族先民西迁,布依族先民北上,彝族先民东进,先后进入贵州腹地,其中一部分分布在清镇境内,与古老的仡佬族先民错杂而居,从事农耕。明、清两代汉族人口成批进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人口调查,全县有14189户67115人,其民族成分“属汉者半,属苗仲者半”。民国时期,由于受民族歧视和“同化政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不愿或不敢申报自己的族别,或被迫改为汉族,民国28年(1939)人口调查,全县少数民族仅187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镇在迁入大量汉族人口的同时,也迁入了众多族别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国共产党“团结、平等、进步”民族政策的深入实施,使少数民族政治地位得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人口也逐年增加。1953年,全县有少数民族2386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3%;2011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11489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22%。11万多少数民族人口中,有苗族42725人,布依族27665人,彝族8610人,仡佬族6145人,回族683人,其他族别的少数民族29065人。10个乡镇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0%以上的乡镇有红枫湖镇(23.72%),犁倭乡(27.98%),王庄布依族苗族乡(35.22%),麦格苗族布依族乡(37.94%),流长苗族乡(60.49%)。299个行政村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的村有37个,占30%~49%的村有49个,占20%~29%的村有52个。少数民族人口大杂居、小聚居。

苗族

苗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苗的名称始于唐代,先秦时,苗族先民被称为“南蛮”,他们历经沧桑,多次迁徙,秦汉时进入贵州高原,其中一部分在清镇地区定居下来,从事农耕,生息繁衍。清镇市的苗族人口,1987年为28850人,2011年增加到42725人。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有近200个,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半坡或山脚建村,多为点状聚落;小部分分布在田坝地区或缓丘地带、坝地建村,成块状聚落。传统住房有高架木结构青瓦房、土墙草顶房和石板房。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境内苗语保存较好,红枫湖镇51个苗族聚居自然村寨中,至今仍有50%以上的苗族会说苗语的村寨有33个。苗族妇女有8种不同的头饰和服饰,多姿多彩。每年农历正月苗族跳花节、四月初八的祭祖感恩节,以芦笙、木鼓为乐器,歌乐鼓舞,隆重热烈。清镇市的苗族有英勇抗暴抗匪的事迹。

布依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古越人中的骆越一支迁徙进入贵州,其中一部分在今清镇境内定居。历史上布依族曾有“仲家”“布都”“夷人”等他称。1953年,根据陈永康(清镇人,布依族)的建议,经国家民委批准,统称布依族。清镇市布依族人口,1935年有2900人,1953年有8043人,2011年有27665人。布依族多喜河谷平地、傍水而居,善种水稻。70多个建寨100年以上、100人以上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有序地分布在鸭池河、猫跳河、暗流河岸,辟地垦田,兴修水利,发展稻作文化,依山建屋,饭稻羹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镇市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色。妇女着大襟短衣,男性多着长衫。传统节日有农历三月三、十月初一等传承农耕文化的牛王节,有农历六月六等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叙事的民歌节。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方言差别。

彝族

在清镇历史上彝族是有一定政治影响的民族。元末明初,水西彝族土司势力增强,向鸭池河东岸扩展,在今清镇西北部地区建六慕则溪下辖的阿戈、龙夜、化那、引易遮勒4个土目(连同在今修文地区建的于的则溪下辖的龙尔、底飞两个土目,史称“水外六目”),更多的彝族迁入清镇。清镇市彝族人口,1987年有3996人,2011年增至8610人,少数聚居,多数散居。彝族自古有表意的音节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古代文化的明珠,火把节是隆重的传统节日。

仡佬族

先秦,仡佬族先民是夜郎地区的主体居民之一。清镇市自古就有“仡佬仡佬,开荒辟草”的古谚,汉族居民对仡佬族先民有“地盘业主,古老前人”的誉称。吃新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每逢吃新节,仡佬族可以任意到其他民族田地里采摘少量谷物、瓜果,祭祀祖先,不受阻拦,也表示了其他民族对仡佬族先民开荒辟草的认同。清镇市仡佬族人口,1964年有1404人,2011年增加到6145人,主要聚居在蚂蝗、簸涌、落夯、铜鼓、岩上、后寨、凤凰、麦冬等村寨。仡佬族民居建筑,有“依山而建,楼上住人,楼下养畜”的特点。善于纺织、蜡染,能制作色彩鲜艳的细布,妇女有着桶裙的习俗。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仡佬族以竹为图腾,崇敬祖先,敬畏自然。

回族

1949年,清镇回族人口不到40人。1978年以来,回族从外地不断迁入,2011年回族人口增加到683人,主要聚居在红枫湖镇民联村新院。回族的饮食习俗,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不吃猪肉,严禁饮酒,不吸烟,特别是在清真寺内更不准吸烟。回族崇尚“葬为从俭”,土葬不用棺椁,提倡速葬、薄葬。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是回族的传统节日。

穿青人

2010年人口普查,穿青人有14366人。2013年,穿青人有8783户28028人,主要分布在流长苗族乡和犁倭乡。历史上清镇市的穿青人称为“土人”或“里民子”。据流长周姓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洪武初年迁入清镇,至今已有600多年。

清镇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清镇县(市)委、清镇县(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执行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工作决策,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做实做好民族工作。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依靠和组织少数民族民兵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入手,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注意提拔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岗位,确保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市)政协委员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的席位。在基层政权建设中,重视民族乡的建立和扶持,民族乡的乡长,均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国家各种财政经费的支付,均向民族乡倾斜。在民族识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认定和恢复了大批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教育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情习俗,建立苗学会、布依学会、彝学会、仡佬学会,从事民族学术研究,编写出版民族著作29本,组织开展民族节日和文艺体育活动,增强民族团结。60多年来,清镇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从贫困走向温饱,从温饱进入小康,将以新的姿态、新的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1亩约等于0.0667公顷。全书为习惯叙述需要均以亩表述。

清镇少数民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