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仡佬族民居建筑
所属图书:《清镇少数民族百科》 出版日期:2016-06-01

仡佬族民居建筑

仡佬族民居建筑,不同时期建筑风格各异。过去,仡佬族多居深山箐林贫瘠地区,居岩洞或搭建简易窝棚栖身。窝棚多搭建在山脚高坎下,前用树杈立柱,大梁一头搭于后坎,另一头放入树杈,两边屋面成等腰三角形。顺梁间隔1米,放一根顺水木,一头固定梁上,另一头埋进土里,在顺水木上间隔25厘米远,横向绑木条,用斑茅草或狼芨叶(蕨类叶)覆盖。用木条编门,其余缝隙用刺条堵塞,有的人家前方敞开无堵。在四根插地木杈上架搭木棍,密铺木条,上叠稻草当睡床。

后选择平地建土墙茅屋,平墙高约2米,两封山尖用木杈顶梁,斑茅草盖屋面。山尖空隙处用条子编壁或以荆棘类实物堵塞,用木条或荆竹编制大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墙房多次变革。第一代,在土墙之下铺垫石基。第二代,从矮小变为高大宽敞,从依山分散向平坦集中,土墙从1.6米高提高到3.3米高,尖子结构从平墙包木杈顶梁,改造成二封间(即尖子部分一半高度用土垒砌)木杈顶梁。在尖子部分取消木杈,改为垒土顶梁,造型从一封书(墙体四周成长方形)进化成“吞燕窝”房(即地基为凹字形房屋建筑)。燕窝后方为堂屋大门,大门两侧为高、宽各1米多的两扇“字花窗”。大门一壁统称晒壁,大门后为一间宽敞的堂屋,其后壁称神壁。堂屋两侧各为一进两间耳房,耳房到燕窝处开门一道,称燕窝门。耳房前间靠晒壁处接燕窝门后开门一道,称过道门。耳房中干墙靠堂屋旁开门一道,称房圈门。燕窝通常为纳凉休闲场所。春天,常有燕子飞于燕梁上做窝。正房前壁外,修一道宽1米多、高0.8米的清坎,为正房到左右厢房通道。清坎起保护正房墙壁下端不受屋檐滴水侵蚀作用。清坎下设院坝,其前修砌一道与正房等长、高约1米、宽为0.6米的腰墙,正房两侧修建厢房。下层多设畜圈,楼上多为女孩居住,有香楼之称。不设腰墙的院坝,修石梯通向外。晚清年间,有人家修造“一颗印”高架瓦房,其造型与北方四合院大同小异。正房为四列长三间(或为六列长五间),每列进深1.98丈(6.53米),中柱高度与进深等同,每列九根木柱称“九柱落脚”,九根木柱上按一定尺寸横纵两方凿上方眼,用6厘米厚、32厘米宽、长度不等的青杠木枋连接称为一列,四列或六列用楼枕、猫梁、天楼枕、天地落檐枋等件连接。正房前两侧建厢房,左边厢房中央留一道朝门,由中间两扇正门、两侧各一扇单门组成。平时主人均由侧门出入。若有贵客到来,开正门迎客,主人长者陪客走正门,随从则从左侧门进入。有的厢房底层为畜圈,朝门上二层楼中央为通道,两侧为宽大舒适客房,常供客人就寝。厢房三楼前后有花窗,靠院坝方有走廊,此楼专供女孩绣花、习字、就寝之用。厢房立柱显眼处,均为“芝麻秆”木柱,精选材料,做工考究。各为横面四方、下较粗上稍细、四面平整光滑、成锥形的四棱柱,因四角雕刻状如芝麻秆而得名。窗子为雕刻木条按不同图案组装而成,有福、禄、寿、喜、字等图案。朝门头上屋檐处一匹横川,其上精雕细刻二龙抢宝;朝门上两边,为一对宝莲灯笼木雕,灯笼上方装饰成八字形敞开,像一巨人展开双臂,呈怀抱山河之势,含喜迎宾朋之意。屋脊上盘鳌垛脊,两面山间头上盘鳌头,鳌头上有鸟兽麒麟等雕刻图案,隐喻独占鳌头。有人家的厢房也雕梁画柱。有的在朝门左侧开设六道门,称“六合门”。左右两厢檐下走廊,每列檐柱前,延伸一根滴水柱至清坎边缘,用穿枋连接,下成凹型,上刻花草、鸟兽、名人诗词或醒世名言等。仡佬族民居建筑,后又经历修石墙房、造砖墙房、建水泥楼房等变化。

落夯寨仡佬族古宅建筑

站街镇落夯寨中有一四合院和三道朝门组成的石、木、竹结构建筑群,为周氏家族祖屋,有100年历史。占地2亩余,由四合院、前后通道、三道朝门、牲畜圈舍组成。正房坐北朝南,长五间,中间为正房堂屋,是家族红白喜事及祭祖的活动场所。正面左、右及正前方,修建厢房与之围成方形四合院。地面用石块铺砌,前方厢房底下镶有暗沟引流四合院积水,防止雨水浸湿,保持房屋干燥。厢房主要是生活用房,分上下两层,每层由几间组成,一层用于会客、就餐、老人起居、堆放杂物等;二层主要是居室和粮仓,修有走廊、栏杆,有的还在窗、椽、檐上雕龙画凤。前后通道从四合院的对角修建,后通道比较狭窄,只容两人并肩行走。修建前通道左右两边还有厢房,厢房上楼下圈。楼上住人或堆草,楼下圈养牲口。前通道比较宽大,主要用于粮食、货物的运出运入,马驮可直接进出。前通道上设有三道朝门,门厚15厘米,门两边留有瞭望口和枪口。周氏古宅是仡佬族先人智慧的结晶,许多方面值得今人借鉴。

落夯寨仡佬族古宅建筑

清镇少数民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