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哨之战
芦荻哨是今红枫湖镇芦荻哨村一个苗族村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威清卫时,中千户所第五百户所下设的一个哨所,简称威清卫中五屯(今龙井)芦荻哨。
清同治五年(1866),岩大五领导的苗族起义军,配合何得胜领导的起义军转战安顺各地。清同治六年七月(1867年7月),岩大五率起义军数千人,扎营在清镇县白岩、羊昌、后六、芦荻哨等地。贵州提督赵德光(时清军绿营兵贵州全省最高的军事长官)率清兵从安平县(今平坝县)追来。七月初五,岩大五料定赵德光定会追到地势较平坦的芦荻哨,便在芦荻哨天生桥丛林中设伏以待。赵德光追至芦荻哨,率数骑渡河察看地势,岩大五伏兵立即开枪射击,赵德光应声倒地,死于马下。岩大五率义军乘胜大败追兵,缴获大批武器。
赵德光死讯传出,“朝廷震动,全省皆惊,城乡官绅,如丧考妣”。七日,守备杨嗣基带兵赶到芦荻哨,苗族义军退守马场。一支头系红巾的苗族骑兵向东疾驰,清兵追到沙子哨,捡得赵德光首级,呈给杨嗣基一看,弹从右眼入后脑出,杨抱头痛哭。赵德光是镇压起义军最凶狠的清军将领,足迹遍及贵州全境,曾被称为“铁脚板”。
赵德光死后,清同治十一年(1872),贵州巡抚奏准建芦荻哨城,将其作为省城的屏障。城墙周长约千米,高约6米,设3座城门。城中正街建有“赵刚节公祠”,设行台,城侧山上筑营盘。
《贵州通史》称:“岩大五抗击官兵的战斗,最著名的是芦荻哨之战和突袭威宁州。”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清镇县地图》上,除标有清镇县、镇西卫、鸡场、鸭池河四处地名外,还显著地标有“芦荻哨”这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