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岑巩县的历史沿革与疆域
所属图书:《贵州岑巩契约文书研究》 出版日期:2018-02-01

一、岑巩县的历史沿革与疆域

岑巩县古称思州,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毗邻黔东南州的镇远县和铜仁地区的石阡县、江口县、铜仁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面积1486.5平方千米,有汉、侗、土家、苗等18个民族。岑巩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低中山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具有低中山、丘陵、河谷、盆地相间出现的地貌。县境内有龙江河、龙鳌河两大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汇入海阳河,注入沅江水系。岑巩县自古以来就是湘黔要衢,扼由楚通滇孔道,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是贵州省最先接受内地汉族文化传入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央王朝最早在贵州进行经营和开发的地区之一。凡此种种历史文化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思州文化。

(一)岑巩县的历史沿革

岑巩县在三代之时,属“禹贡荆州之裔”。 [1] “殷为鬼方,周为靡莫之属”, [2] “春秋为楚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汉属武陵郡酉阳县,三国吴分置黔阳县地,隶焉。隋属清江郡,或云即清江郡”。 [3]

唐代岑巩县“为思州宁夷郡丹川、丹阳二县地” [4] 。则思州名称的出现,始于唐代。民国《贵州通志》记载:“镇远府,唐置务川。真观八年改思州,天宝中改宁夷郡,后陷于番。” [5] 思州之名即始于此。“真观八年”似应为“贞观八年”,则唐初原设置务川,后改为思州 [6] ,天宝元年(742)才改为宁夷郡,岑巩县当时即属宁夷郡下辖的丹川、丹阳二县之地。

宋代岑巩县“为思州安夷县地” [7] 。思州的设置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民国《贵州通志》后面接着记载:“案佑恭降附,史鉴不载,惟思州宋地志作政和八年置,《方舆纪要·安化县》注:大观初田佑恭内附,仍置思州。而《思南府·沿革》则云:‘政和八年开置思州。’盖内附在大观而置州在政和也。上录各文殆以置州附言之。” [8]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宋大观丁亥,番部长田佑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即今思南。” [9] 大观丁亥年乃是大观元年。民国《贵州通志》复引《方舆胜览》记载说:“大观元年番部长田佑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夔路化外州郡凡十,而思居其首,寻省为务川城。” [10] 民国《贵州通志》载:“(政和)五年春正月庚寅,泸南晏州夷反。梓州路转运使赵遹及思黔巡检田佑恭等讨平之。” [11] 则田佑恭内附宋朝确应是在大观元年,政和五年其职位仍是“思黔巡检”,则可知思州的设置应是在此之后,应当是在政和八年。 [12]

元代的岑巩县地属思州宣抚司,岑巩与思州之名相结合始于元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元世祖至元十二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军民宣抚司。寻自龙泉坪徙宣抚司治于清江郡,即此,因称此为思州,而改称故思州为思南,隶湖广行省。” [13] 则田氏降附元朝是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民国《贵州通志》引《元史·元世祖本纪》:“世祖至元十四年春三月庚戌,播州蛮酋杨邦宪、思州蛮田景贤皆降。”认为田氏降元朝应当在至元十四年(1277)。 [14] 这之后,元朝设置沿江安抚司,隶属于湖广行省思州宣抚司。不久后将思州宣抚司治所从原来的思南龙泉驿迁徙至清江郡,即今天的岑巩县境内。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镇远知州田茂安献地西夏明玉珍,分置思南道都元帅府,思州遂分成思州、思南两部,双方之间互结仇怨,攻杀不休。

明朝建立之前,思州、思南田氏已经先后前来归附。关于田氏归附朱元璋的时间,有两种说法: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本朝吴元年田氏归附,洪武五年遂分置思州思南二宣慰使司,隶湖广布政司。” [15] 田氏归附的时间是在1367年;乾隆《贵州通志》记录则有不同:“至正二十五年明太祖平汉,略地湖南。思南田仁智归附,授思南宣慰司;未几,思州田仁厚来献地,授思州宣慰司。” [16] 则思州田仁厚归附明朝的时间变成了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等率步骑30万征南,武力开辟“五溪蛮”,其中一支即取道思州。 [17] “(洪武)十八年乙丑,思州诸峒蛮反,以汤和、周德兴率师从楚王讨之。一时蛮寇出没不常,闻王师至,辄鼠匿山谷,退则复出剽掠。和等举师抵其地,恐蛮人惊溃,乃于诸洞分屯立栅,与蛮人杂耕,使不复疑。久之计擒其渠魁,余党悉溃,凡戮四万余人,师还留兵镇之。” [18] 明政府在思州设置军屯、民屯,乃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开发岑巩地区的开始。

贵州建省的历史背景,正是建立在明朝中央攻略西南,经营贵州这样的基础之上。《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七“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条下叙述了贵州建省之详细过程,为便于分析,兹将其正文抄录如下:

贵州建省,是在废掉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正是“先有思州,后有贵州”或“先有思南,后有贵州”这种说法的由来。思州改宣慰司为府,从此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岑巩地区的“内地化”进程,以及受到汉文化的浸濡涵化,也自此加快了进程。

清代的思州府,基本因循明代的建置。至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厅制,将思州府改名为思县,隶属于黔东道。民国十九年(1930)改名为岑巩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1日,岑巩县人民政府成立,至今建置不变。 [20]

(二)岑巩历史上的疆域及其变化

历史上思州的疆域变动较大。宋代之前,其管辖范围并不清晰。田佑恭内附宋朝之后,置羁縻思州,下领务川、邛水、安夷等三个县。元代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军民宣抚司,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镇远知州田茂安献地西夏明玉珍,思州、思南遂一分为二,在洪武五年明廷分置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此时思州管辖的范围较之前已经大为减少。永乐十一年(1413),废思州宣慰司,分其为思州、黎平、石阡、新化四个府之后,思州府所辖的疆域大大缩小,没有属县,只下辖四长官司,分别为都坪峩异溪长官司、都素蛮夷长官司、施溪长官司和黄道溪长官司。

陈龙岩在谈到思州府为何不改为县而只是设置了四个长官司的原因时说道:

则思州从宋元之前的“幅员犹广”,到永乐十一年(1413)之后“思州之幅员隘矣”,下辖四个长官司,其辖地范围不过“东西广三十余里,南北袤七十余里已耳” [22] ,当属于贵州面积较小的府。 [23] 康熙五年(1666),割湖广平溪卫和清浪卫隶贵州,改为玉屏、青溪二县,俱隶属于思州府。思州府的疆域因此而得以扩大。民国二年(1913),废思州府为思县,原府属的玉屏、青溪二县划归黔东道,并拨施溪长官司全部及黄道溪长官司一部分归新建的省溪县 [24] ,岑巩县所辖地区又再度减少,此后虽略有损益,但其管辖范围大体未变。

思州府的地理位置,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

这个地理位置,恰好在贵州和湖南交界处,扼黔楚之要道。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引《大明一统志》言其为西南雄胜之地:“东连沅靖,西抵涪渝,作湖广之唇齿,扼槃口之喉襟。商贾贸迁,居民福辏,实西南雄胜之地。” [26] 《思州府志》则说:“重山深抱,两溪交萦,东连沅靖,西抵涪渝。城郭再闢,保障足恃。溪洞险阻,西南雄镇。” [27] 正因为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经营西南边疆之要衢。


[1]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建置沿革》,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8b。嘉靖《贵州通志》和乾隆《贵州通志》均作“禹贡荆州之裔”。而万历《贵州通志》则作“禹贡荆梁二州之裔”,康熙《贵州通志》亦作“禹贡荆梁二州之裔”,或是传抄自万历《贵州通志》之故。之后蒋深康熙《思州府志》亦作“禹贡荆梁二州之属”,蔡仁辉在民国《岑巩县志·地理志一·沿革》中亦作“禹贡荆梁二州之裔”,其注云“蒋志引通志”,则康熙《思州府志》此条应是抄录自康熙《贵州通志》,而蔡仁辉志则抄录蒋志。康熙《贵州通志》,卷三《建置沿革》载“贵州古梁州南境,荆州西裔。”则整个贵州当是分属禹贡荆州、梁州二州之裔,若以位于贵州东部的思州而言,靠近“荆州西裔”,单独写作“荆州之裔”似乎也讲得通,此为笔者选取“禹贡荆州之裔”这一说法的理由。笔者认为,上古“禹贡九州”之说,本就只能描述其大概,其边界模糊不清亦属正常,后世书写地方志,不能细究其归属,又因抄袭因循之故,因此出现这种记载差异的现象,也不足奇。参见康熙《贵州通志》,卷三《建置沿革》,康熙三十六年刻本,第1页;[明]王来贤修,[明]许一德纂:万历《贵州通志》,卷十六《思州府·沿革》,第2页,载《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18册,348b,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建置沿革·思州府》,第36页,载《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228a;[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三《地理·建置》,第33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册,53b。蒋深纂:康熙《思州府志》,卷一《区域·沿革》,第2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5册,482a。蔡仁辉纂修:民国《岑巩县志》,卷六《地理志·沿革》,第5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6册,411a。

[2] 康熙《贵州通志》,卷三《建置沿革》,康熙三十六年刻本,第1页。民国《贵州通志》记载“殷周併为荆州西南裔”,民国《岑巩县志》因循之。

[3]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建置沿革》,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8b。

[4]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建置沿革》,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8b。

[5] 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六》,第37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41b。

[6] 《岑巩县志》认为思州为唐武德元年始置,武德四年置务州,贞观四年改务州为思州。参见贵州省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岑巩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页。

[7]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建置沿革》,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8b。

[8] 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六》,第37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41b。

[9] [明]沈庠修,[明]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建置沿革》,第3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9b。

[10] 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六》,第37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41b。

[11] 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六》,第42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44a。

[12] 民国《贵州通志》载:“宣和元年,以田佑恭为贵州防御使。原注贵州之名始见于此。康志、职方典。”条下附有《靖道谟贵州考》云:“旧志大事记载‘宣和元年以田佑恭加贵州防御使,下注云贵州之名始此。’其说非也。贵州之名见于唐,本为南定州玉林郡。武德四年改为南尹州,贞观八年曰贵州,天宝元年更郡名为怀泽。明改州为县,属广西浔州府。则唐宋时贵州当为今广西浔州府之贵县。但元史贵州小注云:‘贵州地接八番,与播州相去二百余里,乃湖广、四川、云南喉衿之地。大德六年云南行省右丞刘深征八百媳妇,至贵州科夫。宋隆济等纠合诸蛮为乱,水东水西诸蛮皆叛。’据此又似今之贵州。然浔州在庆远南,与黔省疆域隔绝。考元史顺元路安抚司所辖溪洞长官司有贵州等处,此注应在其下,或误注于广西肃政廉访司所辖之贵州耳。广西之贵州名始于唐,黔省之贵州名始于元,俱不得云始自宋也。又旧志《思南府·建置》云:‘大观元年田佑恭内附,始建思州。’考宋地理志,夔州路思州政和八年建,然政和只有七年,其明年为重和元年,八字疑误。”民国《贵州通志》对此考证的结论是:“案政和八年即重和元年。考史凡二君代立之际,其纪年多类是,靖氏说非。”又说:“而政和后大观十余年,则云大观建者亦非矣。”参见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六》,第43—44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44b—445a。

[13] [明]沈庠修,[明]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建置沿革》,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48b。

[14] 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七》,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57b。按,《元史·本纪》,卷九,《世祖》六记载:“三月……庚戌……田、杨二家,豕鹅夷民,亦各遣使纳款。”夏四月条下,亦记载:“乙卯,选蒙古、汉军相参宿卫。诏谕思州安抚使田景贤。又诏谕泸州西南番蛮王阿永,筠连、腾串等处诸侯蛮夷,使其来附。”则可以判定,田景贤降附应该是在至元十四年。参见[明]宋濂等撰:《元史·本纪》卷九,《世祖》六,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89—190页。

[15] [明]沈庠修,[明]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建置沿革》,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8b。关于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的设置,后面的地方志基本上都说是“洪武五年”,而嘉靖《贵州通志》本条作“洪武三年遂分置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其说当非,参见[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建置沿革·思州府》,第36页,载《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228a。

[16] [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三《地理·建置》,第6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0a。《岑巩县志》亦采用“至正二十五年”说。

[17] 贵州省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岑巩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页。

[18] [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卷十《兵变》,第16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36b。

[19]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七,第1页,总1661—1664页。

[20] 参见贵州省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岑巩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21页。

[21] 参见[清]蒋深纂:康熙《思州府志·职官》,第5页,载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5册,巴蜀书社,2006年,第492页上。另蒋深《思州府志·职官》第5页载陈龙岩为惠安人,贡监出身,康熙五年任思州知府。《思州府志·旧序》第6页载:“即近岁陈公龙岩所草志稿,仅成纪载、建置、舆图三卷。又详其所略而略其所详,未可据以成编。”则陈龙岩亦编纂了一本未成稿的思州的地方志,其所撰内容为蒋志收录,此处即其一。陈龙岩论参见[清]蒋深纂:康熙《思州府志》,卷一《区域志·沿革》,第4—5页,载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5册,巴蜀书社,2006年,483a、b。

[22] [清]蒋深纂:康熙《思州府志》,卷一《区域志·分界》,第6页,载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5册,巴蜀书社,2006年,484a。

[23] 如水城厅,其地“东西计二百八十里,南北计二百六十里”。其管辖范围大约是思州府的35倍。参见[清]陈昌言纂修:光绪《水城厅采访册》,卷二《地理》,第10页,载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5册,巴蜀书社,2006年,232a。

[24] 参见贵州省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岑巩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13页。

[25] [明]沈庠修,[明]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地里》,第1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8b。

[26] [明]沈庠修,[明]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四《思州府·形胜》,第2页;载黄加服、段志洪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49a。

[27] [清]蒋深纂:康熙《思州府志》,卷一《区域志·形势》,第7页,载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5册,巴蜀书社,2006年,484b。

贵州岑巩契约文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