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和隆里有一条相似的龙
这句话听来有些天方夜谭,隆里和挪威远隔万里之遥,怎么说也难以让人相信,但事实上挪威真的有一条和隆里相似的龙!
这要从2000年9月在挪威举办的“中挪生态博物馆研讨班”说起。9月10日,挪威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研讨班的贵州学员在马克·莫雷和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挪威西部几座历史悠久的木制教堂。挪威的木制教堂有其历史的渊源,公元11世纪之前的维京时代,挪威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1015年,挪威国王把基督教定为了国教,自此以后,基督教在挪威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段时期内,挪威兴建了数以千计的教堂,因挪威盛产木材,所以利用木料建教堂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13~14世纪一百多年的时间,教堂建筑工艺已进入了成熟时期,教堂成为木建筑艺术的载体。在挪威,现完好保存的木制教堂约有30座,成为了欧洲木制教堂之最。
研讨班成员参观了挪威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木制教堂,即斯格万格木教堂,该教堂建于1150年左右,据说最早曾属于当地的权贵。该教堂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保存完好,教堂底面为四方形,共有三层,从构架、装板到屋面的“瓦”,全系木料装制而成。整座教堂都是榫卯结构,未用钉铆,和贵州侗族地区的鼓楼营造手法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教堂屋面覆盖的瓦都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每层的披檐坡面很陡,不像鼓楼的披檐层数多且坡面平缓,这是不同的气候条件所致,因为挪威冬天的积雪厚重,为了减少披檐积雪所带来的沉重的荷载,聪明的工匠师提高了披檐的坡度以减少积雪。
这座教堂的精华部分是正门的木雕装饰,这些木雕称得上是教堂建筑工艺的绝唱。大门两边的门框内是镂空的龙图案,这些肢体修长的龙雕线条流畅,雕刻手法娴熟,形态活泼逼真,恰到好处地显现了被神化的龙。据考据,教堂大门出现龙的图案的装饰应和基督教的教义没有多大的关系,它是和一千多年前维京时代的动物图案雕刻有关。研讨班学员——隆里村民代表胡炳祥支书被这条龙牢牢地吸引了,他反复上下打量着木雕的龙,自言自语地说:“这条龙和隆里节孝坊碑上雕的龙非常相像!”在场的几位学员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没有到过隆里,也不知道隆里石碑上的龙是什么样子,但这却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到隆里已经不下10次了,这通旌表节孝坊碑也看了好几次,并拍有照片,对龙的造型已有较深的印象。胡炳祥支书见笔者也在看,像是找到了知音,他不停地说:“这条木雕龙太像隆里江氏宗祠里的旌表节孝坊碑的石雕龙了!”笔者没有吭声,只是细细地盯着这条龙看了又看。从木雕龙的造型上来看和隆里的石雕的龙确实如出一辙。教堂的门额是一对昂首相对的透雕龙,两龙头之间有一个带齿轮的圆宝;两条龙身呈弧形弯曲向上,龙尾相对,龙身、龙尾之间有卷云数朵,意为是两条穿云破雾的飞龙。在教堂大门两边的门枋上有两条直线一直延伸到门下枋,如同“双勾”一般。再看隆里旌表节孝坊碑的龙,同样在碑额上方有两条高浮雕龙龙头相对,龙身弯曲而上,龙尾也相对,龙身和龙尾部分有朵朵卷云飘逸其间。这还不算,最让人惊奇的是,二龙头中间的“宝”呈齿轮状,如同风火轮一般,何其相似!无独有偶,隆里这通旌表节孝坊碑的两边也有“双勾”线刻,所不同的是,隆里旌表节孝坊碑额上的两条龙下面刻有竖额一通,其上书有“圣旨”二字,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民间没有皇帝的圣旨是不能立节孝坊的,这是隆里和挪威教堂木雕龙在“书面”上的区别。在雕刻手法上也存在差异,因为雕刻的材质不同,挪威是木质,故龙的雕刻为镂空雕,而隆里是石质,故龙的雕刻为高浮雕,尽管如此,两地的雕龙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两条活灵活现的飞龙。难怪胡支书说:“难道这条龙是从隆里飞到挪威来了?”
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见我们对教堂的木雕龙兴趣盎然,便开口说:“不但中国有龙,挪威也有龙,但挪威人对龙的观念也许和中国人对龙的理解不一样,在挪威,龙是一种形似毒蛇的神异动物。自古以来,维京人就一直与龙拼搏,并以杀死龙为骄傲。龙的形象不独在挪威,在整个西方人的心目中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便出现了‘屠龙’的观念。因为‘屠龙’也引发了许多故事,这种故事流传于欧美各国,最早出现在古代希腊神话故事中,后来在北欧、中欧的丹麦、芬兰、挪威、立陶宛、德国等国家的民间故事中也时常有龙的身影出没。但在西方也有对龙图腾崇拜的民族,如凯尔特人,公元前2000年分布古代欧洲的高卢、北意大利、西班牙、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他们是欧洲古老的民族,有近4000年的文明史,凯尔特人和中国人一样崇拜龙,红龙就是凯尔特民族的标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之一的威尔士的国旗的图案就是一个恐龙状的红龙。挪威在维京时代的海船上刻有龙的图案,而教堂的龙纹样,是当时为了消除被视为异教的基督教传入而装饰的,这些龙的纹样以及教堂内部木雕图腾均与维京船龙的纹样相同。”
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是一个西方的学者,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注入了西方人的视角。龙在中国是吉祥之物,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987年在河南濮阳县水西坡出土的龙图案,是目前在全国考古界发现年代最早的龙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故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龙”。
中国的龙文化最早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但它源于图腾而又超于图腾。因为图腾文化本质上只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仅存在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但现在的中国龙已经成为一条文化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形象,在自然界中找不到这种龙的原型,它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而形成的一条龙,所以他源于图腾却又超越图腾。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助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都可了解到龙英勇善战的精神,它不畏强暴,聪明机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本领高强,变化多端,能呼风唤雨,能鸣雷电闪,能开河移山,是中国人心中的神。龙是正义的化身,它能为人民着想,因此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迥然不同的龙文化。
在长久的发展中,龙在中国封建社会成了华美和威严的象征。自秦汉以来,龙开始被赋予统领天地的神性。帝王受命于天,是天的儿子,代天地管理人间,而龙又有着统领天地的神性,于是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表示他是真正的龙的后代。而皇帝所有的御用物品,一律冠以“龙”字。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的座位叫“龙座”,皇帝睡觉的床叫“龙床”;皇帝登基前叫“龙潜”,皇帝即位叫“龙飞”;皇帝高兴叫“龙颜大喜”,皇帝生病叫“龙体欠安”。总之,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龙被皇权化,从宋代起,龙纹的神权得到了加强,元、明、清三个朝代,均明文规定了皇帝对龙纹尤其是五爪金龙的垄断权,龙的地位由此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龙的民间形象并没有因皇权垄断而被消除,相反龙在民间无处不存在,特别在建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国许多孔庙大殿的柱子都雕成了“龙柱”,牌坊的“圣旨”匾额上雕有龙,家族宗祠的屋脊上塑有龙,石碑上刻有龙,木头上、墙壁上、纸上、瓷器上都画有龙、烧制的器皿上有龙,更有人在身上纹上龙的图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节日节庆要玩龙,尤以正月十五的民间玩龙为高潮。
而隆里就是龙的一个故乡,隆里人的身上时刻体现着一种“龙”气,即自强不息的精神。隆里人对龙文化的传承几百年来从未间断,无论是正月十五玩的“花脸龙”,还是那些镌刻在石碑上、雕刻在木头上、画在墙上的龙,岁月更迭,朝代转换,这些龙却一刻不离地守护者隆里,守护着隆里人心里的“龙”气。
隆里的龙在不经意间被异国他乡的专家发现了它们的存在价值。2004年7月13日,挪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达格先生偕同夫人毛利德梅女士到隆里考察,胡炳祥支书见达格先生和夫人来隆里甚是高兴,便陪同他们先到南门和江氏宗祠考察。到了江氏宗祠看到天井西面的墙壁处立有一通旌表节孝坊碑,这位挪威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格先生看着这通石碑发呆,他站在碑前不走,一连拍了好几张照片,不断地用挪威语向他的夫人毛利德梅女士指划着这通石碑上的龙,然后他又对胡炳祥支书说:“这块碑的造型、雕刻的线条、龙头的形状都和挪威斯格万格教堂大门门框的木雕龙大致相同。”胡支书频频点头,说:“2000年9月,我在挪威参观斯格万格教堂时就发现了大门上刻的龙和隆里石碑的龙相同,当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还就龙的图案谈了他的观点。”这时,达格先生拍着胡炳祥支书的肩膀开玩笑地说:“石碑上的这条龙是从挪威飞过来的。”胡支书睁大眼睛看着达格先生认真地说:“不不不,挪威的龙是从隆里飞过去的。”在场的人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2009年10月12日,达格先生再次偕同夫人毛利德梅和女儿到隆里考察,但这次胡支书已经与世长辞,陪同他一起考察的有中共锦屏县委宣传部杨国珍部长,县文广局杨昌勇局长、王生杰副局长,隆里的文化人江化远先生,同样,达格先生不由自主地又来到了江氏宗祠看旌表节孝坊碑,他迫不及待地给他的两位女儿说:“石碑上的这两条龙和挪威教堂大门上的龙非常相似。”然后仍然开玩笑地说:“这条龙是从挪威飞过来的。”一位随同参观的老者说,那次胡支书已经说了“挪威的龙是隆里飞过去的”。在场的人又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达格先生的夫人毛利德梅女士问:“隆里与挪威相去万里之遥,为何有条相似的龙?”达格先生捋了一下八字胡,笑着说:“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