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馆
2004年10月15日,隆里生态博物馆迎来了开馆的大喜日子,隆里古城到处张灯结彩。在资料信息中心北面宽而高大的封火墙上挂着巨幅的隆里古城全景图,其上用红色套印“热烈庆祝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开馆”15个醒目的大字。中共锦屏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次开馆活动,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分管副县长挂帅的开馆筹备小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所有的隆里人民也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省、州、县来的领导和嘉宾都被安排在居民家里吃中餐,因此承担中餐的接待户脸上挂着笑容,他们为准备客人的中餐忙得不亦乐乎。资料信息中心的陈列展览已经布置完毕,一大清早就请了几位妇女在馆内打扫卫生,将上下天井、过道、楼上楼下的展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民警同志们也都已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上午11点钟,县领导陪着省、州领导陆续来到了古城,苏东海先生作为贵州生态博物馆领导小组组长也应邀出席了开馆仪式,这是他第四次来隆里。
苏东海先生这次来参加开馆活动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隆里古城里很多老人都认识苏先生,但看见苏先生最激动的要算胡炳祥支书了,他正在写发言稿,见苏先生到来他忙放下手中的笔,握住苏先生的手说:“我是做梦也盼望您老人家来参加开馆仪式,等您老人家来剪彩。”这时几个老头也围了上来说:“苏先生和我们隆里人有缘,从北京都赶来参加我们的开馆活动。”一个老头说:“苏先生1995年4月来隆里考察时给我们写了一幅字,写的是‘祝隆里人民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至今也没有忘记。”
下午2点,开馆仪式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开始,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贵州生态博物馆领导小组组长苏东海先生,省、州、县领导有省政协副主席李嘉琥,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李嘉琪,省政府外事办主任王天俊,中共黔东南自治州州委常委、副州长李再勇,县委书记刘书记,县长王甲红,副县长杨国珍,以及县直部办局的领导们,隆里古城的居民几乎全部到场。台下人头攒动,彩龙昂首,场面宏大。
大会主持人请苏东海先生致辞,苏先生很激动,他站起来向隆里的父老乡亲们深情地鞠了一躬,台下顿时响起了掌声,接着便从麦克风里传出了苏先生的声音:
接着是村民代表胡炳祥支书发言,胡支书今天穿了一身“龙装”(龙队的特制黄色对襟套装),他是龙队的总指挥,又是这次开馆筹备组的成员之一和中餐的接待户,因此他一直处在忙碌的状态之中,可即便这样他也还是腾出时间来写了发言稿。
他站在主席台上,深深地向与会者鞠了一躬,两手拿着发言稿,因为激动的原因,他的手一直在颤抖。发言时他的声音很洪亮,连面前的麦克风也显得有些多余,平时的湖广口音也换成了普通话,他热情饱满地说道:
这份胡支书自己写的情真意切的发言稿,获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开馆仪式结束后,王县长随即请苏东海先生参加资料信息中心揭牌仪式。在资料信息中心大门的上方,悬挂着长1.5米、宽0.95米的一块匾额,其上书中英文对照“中国贵州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三行字,匾额为黑底色,烫金字,古雅而庄重。开馆这天特地用一块红绸遮盖着。这时村民如潮水般地涌到大门,急于想到展厅参观,维持秩序的警察忙得不可开交,大家都等着揭牌这一刻的到来,当苏东海先生和刘书记将红绸布拉下后,匾额上醒目的大字让人们兴奋起来,掌声和欢呼声充塞了整个蜈蚣街。
大门敞开,警察站在大门的两边维持着秩序,先是让嘉宾和领导进展厅参观,接着是放行少量的居民进到展厅,但人群都不断地向大门走来,人慢慢聚得越来越多,几个警察忙得满头大汗。人群聚集的场合都如此,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当一群人又一群的人涌来,就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大门看样子是挡不住了,聪明的王县长见到此状,对警察说:“堵不如疏,干脆敞开大门让村民自由进出,苏先生今天说了,生态博物馆是村民自己的博物馆,让村民都进去看。”村民听了王县长的话顿时欢呼起来,只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扶老携幼,像走进自己的家那样自在随便,他们不是在看展览,而是在欣赏这栋两进四合院的大楼。只见他们从过厅到展厅,从展厅又上到二楼到走廊,又进到多功能厅,再从多功能厅出来经过走廊的前面的资料展厅,再下楼,然后又上门厅二楼的“传统民居居室”展厅,他们对这些古床、古家具特别感兴趣。一位70多岁的老头说:“过去他家也有这样的床和家具,现在是打着灯笼火把也找不到了。”
村民进入展厅不到一个小时,整个展厅的楼上楼下,天井走廊,留下了无数双带泥的脚印,上午请了10多个妇女用自来水将天井过道冲洗得干干净净的二楼木地板,和用拖把、毛巾等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栏杆全部脏兮兮的变了样。整个展厅里被村民走出了一条“泥巴路”,展厅弄脏了可以打扫,村民的自尊心和对生态博物馆的热情却是不可伤害的。所以苏东海先生见如此多的村民走进资料信息中心展厅,不仅没有责备,反而高兴不已,他说:“如果村民对生态博物馆的展览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那就不是生态博物馆,而是一个与村民无关的博物馆,隆里的情况让人感到欣慰。”
参观组一行人走到展览大厅前的天井时,见天井右角处立着一块展板,其上写着:“隆里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苏先生连说:“好,太好了,有创意,有创意!这块牌子里藏着生态博物馆的理念,资料信息中心应该成为村民自己的家园,成为他们的文化活动中心,让村民进入展厅讲故事,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今天村民能自由进出展厅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苏东海先生走进展厅时,一个长4米宽3米的沙盘模型出现在视线范围之内,沙盘是民国时期隆里的古城模型,有城墙、护城河、东南西北4门、三街六巷九院子、牌坊、宗祠、龙标书院,还有千户所“衙门”,反映了民国时期隆里古城的历史风貌。苏东海先生说:“这是形象化的手法,是物化的历史记忆,比看图片生动了很多。”然后他又看了展厅两侧的3幅图表,即《明代中央政权构架图》《明代军事制度构架图》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图》,苏先生说这3幅图很重要,它向村民和观众交待了隆里古城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到了二楼便是一个多功能厅,这是一间宽敞的大厅。大厅的西墙挂有一张银幕,银幕上播放着从投影仪投射出的隆里古城的历史文化。整个大厅坐满了村民,几十张凳子全部“一席双人”。观影过程很安静,没有任何人说话,村民的一双双眼睛全盯在屏幕上。
从多功能厅出左边过道有一组照片,这是村民江化远先生拍摄的古城历史和风物照片,有隆里“八景”,也有隆里人节日节庆的生活照片,照片画面没有唯美主义的影子,非常真实客观。苏先生说:“这组由村民自己拍的照片不仅仅照片本身有价值,更大的意义在于村民的参与。”
最后参观队伍到了资料展厅,展厅里以文字资料为主,资料多来自于《明实录》和《明史》,有的反映了明代卫所制度,有的反映了明代军屯、民屯、商屯的情况,有的反映了明代土地、征粮等方面的内容。苏先生说:“研究隆里古城的历史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而是为研究古城的村民提供资料,资料厅做了有益的工作。”
苏东海先生认为,展览的内容对明史和古城的历史都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是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