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陈列提纲的形成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陈列提纲的形成

2003年底,资料信息中心已全部竣工,古城的居民兴奋不已,时常在晚饭之后三三两两的到室内走走看看,仿佛是走进自己的新家一样,关心备至。见有县文化部门的人来便问:“今年能办展览吗?”这就是隆里人,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永不相忘的文化遗传。

虽然展馆已经建成,但展览的产生还必须先撰写陈列提纲。其实,撰写陈列提纲的工作几乎是和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同步进行的,所以按计划2003年8月应该完成提纲的撰写工作,承担此任务的是锦屏县文广局。

2003年7月初,县文广局副局长王生杰寄来了其拟写的《陈列提纲》,《陈列提纲》只有两页纸,共有30多条文字说明,很不符合规范和要求。因为它完全不具备一般陈列提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工作汇报材料。在被要求重新拟写之后王副局长犯了难,因为他过去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博物馆方面的相关知识非常薄弱,所以几经思量之后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笔者的身上。

为了完成任务,笔者在骄阳似火的7月和协助工作的县文管所所长郑发林一起入住了隆里。之所以要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选择在隆里撰写陈列提纲,是因为在古城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除了可以直接感悟到古城文化外,还有许多不相识的老师,这些老师就是古城里的居民。在这里有的老奶奶也能识文断字,你笔下古城的一砖一瓦,对与错都躲不过她们的眼睛。还有那些热心的乡贤们,三天两头就要到“文博第”来走一遭,当义务的咨询员,他们都为撰写提纲提供了信息来源。

生态博物馆的陈列是一个新课题,它和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在展厅里完成陈列,对制作的展品都强调形象化和艺术感染力。区别是生态博物馆的陈列是对社区的文化进行解读,它不以文物为基础,所以不存在对文物的征集,只是把文物保存在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保存在使用者的生产和生活之中。而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则必须以文物为基础,必须“让文物说话”,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形象地展示文物,并尽可能用文物原件去反映其历史的真实性。

为了写好这份陈列提纲,笔者在隆里先后召开了两次座谈会,第一次是由县文广局、文管所、隆里乡党委、政府领导、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主题是如何让参观者看懂隆里的历史文化。乡长吴厚良是一位内行,座谈会上他谈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关于古城文化定位问题和古城与明代的卫所制问题,均作了深层次的讲解,拓宽了笔者撰写提纲的思路。参与第二次座谈会的是古城的文化人和贤达,主题是对古城文化记忆的研究。古城的文化人江化远先生是古城文化的“自觉者”,他退休之后潜心于对古城文化的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有关隆里古城的很多珍贵资料,他是隆里古城文化搜集整理出版的第一人。同时,江化远先生他又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从1995年4月课题组第一次来隆里到后来的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叶德宏先生,挪威的专家约翰·杰斯特龙、达格、雷朗铎先生和其他国内外的领导和专家来隆里考察时,他均拍有照片。所以他算是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记录隆里的文化。

这次陈列提纲中列有一个叫“古城文化”的章节,该章节是用沙盘的形式来解读古城文化。隆里建所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的隆里文化已经不同于其600年前的文化,它是隆里人薪火相传的结果,存在于古城居民的“集体记忆”之中。参加座谈会的人虽年事已高,但他们回忆古城的历史时都很兴奋,也很认真。因为古城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太深了,开口闭口就是“三街六巷九院子”,城楼是什么样的城楼,哪儿有座牌坊,哪儿有座寺庙,哪儿有座桥,全都记得清清楚楚。很遗憾的是,古城的许多文物古迹都毁于“文化大革命”,大家在讨论到这些被毁的文物古迹时都感到很痛心。老人们主张将古城的历史风貌定格在民国时期,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段的记忆是很清晰的。

两次座谈会对陈列提纲拟写工作的帮助非常之大,江化远先生和胡炳祥支书又提供了他们家的族谱和隆里古城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助力。

在郑发林所长的协助下,经过一周的努力,陈列提纲的第一稿完成了,笔者将马克·莫雷先生在挪威讲授的陈列知识运用其中,企图给观众一种走进展厅犹如有走进古城的感觉,将古城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载体加工组合,聚焦放大于展厅,使之达到陈列的艺术效果,把平淡的历史文化变得强烈起来,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

先是将进入展厅两侧约10米长的过道变成隆里的两条“街道”。这是隆里人心目中的两条重要“街道”,一条“街道”反映了隆里人在历史上迁徙的堂名。现在隆里的,“三街六巷”民居的大门上方还标注着房主人的堂名,如“关西第”“三槐第”“苏湖第”“陇西第”“济阳第”等。云南大理白族民居也有一些人家在大门上方的一个长方形凹框里写有“某某第”的字样,也表明了这户房主人的堂名,可见这些堂名也与明朝初年屯兵有关系。展览要将现在已存的堂名大门按比例缩小集中于一条“街”上,包括大门的具有营造工艺特色的部件,如石库门、雀替、座凳石、彩绘、对联等,都要全部制作出来,给予展示。第二条街用以展示反映隆里人家风祖训的堂名,其目的是鼓励后人图强。如隆里现存有“科甲第”“武甲第”“开科第”“书香第”“家本在身”“玉堂引风”“耕读为本”“耕读世家”等。两条街“堂名”的制作方法相同,“街道”则采用与古城路面相同的鹅卵石铺就。

进展厅的第二进院落是古城的东门,布置方法是将大厅的装板拆掉,用砖砌墙,墙为仿东门城墙,其上书“清阳门”三个大字。

进入“清阳门”便是用以展示古城全貌的长4米、宽3米的沙盘,根据村民的意见将古城的历史面貌定格在民国时期。利用两个侧门复原古城西门和南门,营造出“勒马回头”的军事防御气氛。沙盘在制作时必须具有民国时期古城的下列要素:①所城军事防御的几大功能性建筑,即城墙、城壕、护城河、戍楼、炮台;②街景,即三街六巷九院子;③宗教建筑,即玉皇阁、关帝庙、武显庙、飞山庙、二郎庙、真武庙;④宗祠,即“西王”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江氏宗祠、陈氏宗祠等;⑤古城47栋砖木结构典型民居;⑥标志性建筑,即牌坊、望柱等;⑦沙盘背景为古城西面山水风光(油画);⑧典型建筑的单体模型,即陶家大院、东门城楼及“勒马回头”。

沙盘模型·清末民国初期的隆里所城风貌

“过厅”的二楼为隆里民国时期居民居室的复原陈列,书房、卧室等均使用当时的家具按原样摆设。“一进”大厅的二楼为“隆里古城记忆”数据库,用以反映隆里古城明初建立卫所制的相关资料和古城所志、族谱、家谱和直到建馆时的文字、摄像记录等,主要为古城研究者服务。“二进”大厅的二楼为多功能厅和图书室,多功能厅装有投影仪,可以让参观者通过影像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在多功能厅举办学术讲座。

陈列提纲成稿后,贵州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后得以通过,经项目领导小组苏东海先生最后审定,苏东海先生在陈列提纲上签字为:“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陈列提纲,我很赞同”。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