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八景”映古城
胡支书介绍的第一站并不是隆里古城,而是古城的东边。他说:“六百多年前在隆里建千户所城是与隆里的风水分不开的,而这东面就有‘隆里八景’可看。”
“隆里八景”的第一景是“五聪春晓”。在古城的东面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五座小山,山上是一片枫树林,树冠在春天里已披上了绿装,并笼罩在薄雾之中,像五名边防战士,日夜守护着隆里古城,气势恢宏。
第二景是“文笔流云”。所谓“文笔流云”,其实是屹立在东面的一座山峰,当地人称之为文笔山,这座山的山顶被白云缠绕着,白云时聚时散,颇为壮观。传说古城人文蔚起,文教兴盛,乃源于这座文笔峰。
第三景仍在城东的3公里处,有山峰形如禹门状,山势挺拔,直插云表,是隆里八景中的“禹门残雪”。事实上这一景色略显得牵强,只是一种意象中的景致,并非真如禹门之门。隆里虽然地处中国西南一隅,但在文化上和中原有血缘关系。所谓“禹门”,亦称龙门,地处山西河津县西南、陕西韩城县东北的黄河峡谷之中,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称龙门。传说龙门为夏禹所凿,为了纪念夏禹的功德,改龙门为禹门,而实际上禹门为黄河侵蚀所致。隆里的禹门山,又如双鲤跃龙门状,到了初春,禹门山峰的残雪仍未融化,远眺入帘,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皎洁辉映。
而城西约3公里处有一座山峰形如火炬,在明代时山间建有祠庵,后毁于兵燹。山腰壁立数仞,有涧水从山上飞泻而下,形如飞瀑,故名“凌云飞瀑”。
除此之外还有四景,分别为:“龙溪夜月”“金星夕照”“真武松涛”和“龙潭虹影”。其景自然灵动、清新优美,与另外四景交相辉映,将整个隆里古城环绕在一片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周青山环抱,田园风光旖旎
所谓“八景”,其实是旧时人们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高度概括和礼赞,激发当地居民对桑梓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古代的中国,上至京都皇城,下到州府县衙,发展到无论是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等都有“八景”之说。北京的八景又称“燕京八景”,产生于金代完颜璟明昌年间(1190~1196年),而后代文人纷纷题词,遂遐迩闻名,明代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二景,并赋诗赞誉,故有“燕京十景”之说。明代画家王绂将燕京八景画成山水画,在画卷前引首有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胡广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撰写的《北京八景图诗序》,把八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十三朝古都洛阳有众多的美景,但前人仍将这些景致总结为八景,传世于今。西安也有“长安八景”,而南京甚至有十八景。
就贵州而言,清代的贵阳府就有“贵山耸秀”“富水翔鳞”“鳌矶浮玉”“浪涌金鳌”“风台踏草”“栖霞上月”“南峰脱颖”“龙洞钟声”等八景。与隆里仅相距40余公里的黎平,也有八景。“八景”的意义在于提高一座城邑的知名度,在现代而言,“八景”可以推动园林建设的发展。旧时的“八景”仅限于府、州、县城,县以下的城镇一般都没有“八景”,所以隆里古城有“八景”算是一个特例了。
隆里的“八景”事实上是一种环境景观学的雅称,是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所谓“地灵人杰”就是指人与居住环境的特殊关系。将自然景观赋予人文思想,将人们居住的外环境规划为“八景”“十景”,甚至“十八景”,是对环境的文化深化,是文人墨客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文化感悟的加工,可以使人们对环境的理解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是人们的环境文化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隆里周遭的自然山水其实在贵州比比皆是,但古人将其归纳为“八景”,就使隆里古城的整体形象得以升华,“八景”成为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对大好河山的眷恋和礼赞。自建古城以来,就有许多描写隆里“八景”的诗词歌赋。胡支书说:“每一景都有赞美它的诗,但前人对‘八景’的赞美的诗赋大多遗亡。”正如民国时期隆里人江金诰《新编龙标八景诗》的序中写道:“前人诗赋,遗丧巨多,所存者略不备载,是以为前人惜,为后人忧。”好在隆里的乡贤江化远先生收集了前人赞誉隆里的诗词歌赋并编印成册,使后人尚能品味到这些意境优美的诗句,实乃难能可贵。
这些诗词作品中不乏佳品,品味之下颇有一番情趣与意境。有民国年间隆里人江金诰所作八景之一的“五聪春晓”,诗赞曰:
“五聪高处偶徜徉,恰喜羲和降大荒。
江水未曾分鸭绿,岭峰先已染鹅黄。
长空风紧鸢争戏,细草花开蝶斗狂。
布谷数声催稼早,南阡北陌载耕忙。”
有前人(姓名不详)对八景中的“文笔流云”赞曰:
“挺秀高峰类笔峰,冲天气象岂他同。
毫端不待人挥动,常在烟云缥缈中。”
又如隆里人杨恒泰用词牌《清平乐》赞八景之一的“文笔流云”(也称“文笔书天”),词云:
“巍峨文笔,苍翠多佳丽,天作纸张巧配备,潇洒献才献艺。大书日月东西,小书星斗离离,闪烁满空文字,人间昂看珠玑。”
《西江月·龙溪赏月》云:
“堪爱龙溪清澈,水心秋月圆圆,泛槎游览玻璃天,直入广寒宫殿。谒访吴刚对酌,桂花树下开筵。嫦娥助兴舞翩跹,胜却庚楼无限。”
可见,赞美隆里八景的诗词已经成为隆里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