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名望”只在故事中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名望”只在故事中

接下来进入课题组视野的是木马街,这条街非常冷清,街上有户堂名叫“开科第”的民居,宅主人叫王先贵。这个宅院十分破旧,原先粉刷在土砖上的石灰绝大部分都脱落了,完全现出了土砖的原形,大门下左右两边的墙体因土砖脱落而形成了黑洞,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和光鲜的堂名明显不相称。

胡支书说,“开科第”的房子虽然很破旧,但流传的故事却很生动。在清朝乾隆年间,在隆里西王姓中出了一个王师泰,他出身贫苦,却非常聪明,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他上京赶考的路途中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王师泰赴京赶考路过岳州(今岳阳,隋开皇五年即585年改巴州置州,治巴陵)时住了几天,在他住宿的客栈旁边有一家书店,他每天都要到书店看书,书店里的书几乎都被他翻完了,却没有买一本书。店掌柜因此不客气地说:“你天天到书店看书又不买书,我这里不是图书馆,书翻烂了我根本卖不出去。”王师泰说:“你书店里的书我都读过了,我只是一个赴京赶考的人,买了书很难带走。”

店掌柜不禁笑了起来,说:“我的书店里有上千册书,就算你都看过了,可是能背得下来吗?”

王师泰十分轻松地说:“能背得下来。”

店掌柜上下打量了一番面前这位穷酸的读书人后说:“那我们约定三日之后在我的书店里随便抽一本书,你若背得出来,我书店里的书全部归你,你如果背不出来,我就砍掉你的两个手指,还要你爬着从书店出去。”

在旁边的学子们面色皆惊,谁也不敢吭气,店老板怕王师泰后悔,便写下字据,要王师泰签字,旁边的学子们都给王师泰使眼色,叫他千万不要打这个赌。谁知王师泰却从容不迫地走到桌前拿起毛笔,在砚台里蘸了蘸墨,一口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学子们都惊呆了。随后王师泰笑了笑,便扬长而去。

回到客栈王师泰心里也不是很踏实,因为书店里有一本《万年历》他没有看过,如果店老板真是抽到《万年历》这本书该怎么办?他越想越着急,便去向客栈老板借书,巧的是,客栈老板家里正好有一本《万年历》,当他问起王师泰要《万年历》做什么时,王师泰回答说:“我自有妙用。”

得了《万年历》之后王师泰便挑灯夜读,直到天明后才去睡觉。他一觉睡到吃晚饭才起床,第二天仍然呼呼大睡,客栈老板敲他的门,他也懒得起床。到了王师泰和书店掌柜约定的第三天,时间还没有到,书店里就站满了一群学子,他们都是前来围观王师泰和书店掌柜的赌局的。过了一会,只见王师泰身穿一件青色的长衫,那张清瘦的脸显得十分从容,他信步来到了书店,店掌柜面带喜色,好像稳操胜券似的,因为他知道,自开书店几十年来,还没有人敢口出狂言说能背下书架上的书,今天遇到了一个狂生,说能背下他书店里的任何一本书,那他自然要让王师泰走着进来爬着出去。

王师泰没有去理会店掌柜的脸色,坐在书桌前,开门见山地说:“请店掌柜翻书拷问。”

店掌柜不慌不忙地向书架上扫了一眼,却没有到书架上去拿书,只是开口说道:“我只要你回答《万年历》书中的几个问题就行了,也不必一定要你背书。”

“只管问来”王师泰从容地说。

“我国历书起源于何时?”

“早在黄帝时代就有《黄帝历》,之后有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店掌柜一面听他回答问题,一面翻着《万年历》对照,见他回答得一点都没有错,便有了几分惊讶。于是他接着又问:“《万年历》产生于何时?”

“《万年历》的正式书名叫《御定万年历》,是清朝皇帝御定的书名,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其书的年限没有一万年,编修时间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九年甲子至乾隆年间共一百年(1624~1835年),前后编修了212年。”王师泰一口气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着他又从《万年历》天命九年开始,将每年的天干地支、属相倒背了下来,此时店掌柜目瞪口呆地看了看王师泰,对他产生了几分敬畏之感,于是慌忙叫停并赞口说:“不背了,你回答的和书上写的一点不差,我甘愿认输,把我的书店给你就是了。”

店掌柜是一个输得起的人,马上就要王师泰签字画押移交书店。王师泰却说:“不必了,我是贵州人,你把书店给我,我也拿不走,我拿走了你的书店你靠什么维生?再说我是上京科考的,我是求功名的人,不能图利,以后凡有贵州籍的学子路过此地,只要你赠上一本书,为我留名就行了。”店掌柜感激不已。

民居“书香第”

以为事情到这已经告了一个段落,可谁想王师泰却在即将离开书店时又展现了其惊人的记忆力,这一次着实把店掌柜吓得面如土色。他看见店掌柜的账本有些破旧,便将账本过目了一遍之后,未经店掌柜同意,哗哗地将账本撕掉了,店掌柜埋怨他说:“你把账本撕了如何了得,叫我如何去给人结账!”王师泰笑着说:“不碍事,我已经全部记下来了,我给你重新写一本新的账本,你只管给我准备笔墨纸砚就行了。”店掌柜半信半疑,于是给他找来了笔墨纸砚,王师泰花了一阵功夫,将几百个户头,上千银两的账目,一个不漏地重写了一遍,一个崭新的账本呈现在店掌柜的面前,店掌柜既惊叹又感激,在场的人都为王师泰的惊人记忆喝彩。这个故事至今仍在隆里广为流传着,隆里人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感到十分骄傲。

接着课题组来到了一家堂名叫“书香第”的人家,之所以叫“书香第”,是因为主人家祖上是书香人家,听老人说初来隆里时还建有藏书楼,可惜后来遭战火焚毁了。

书之所以有香气,是因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家拥有较多的书籍,为了有效地防止书籍出现霉变和蛀虫咬书等问题,古人便用樟木制成书柜藏书,或用樟木片放在大量藏书的间隙之中,以防虫蛀。另一种办法是用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防蛀虫,因为芸香草会散发出一种香味,蛀虫嗅到这种香味就会离开,从而能使书籍得到很好的保护。书香本意是防虫的一种效果,后来渐渐地被引申为读书人家。而“书香第”则有门第观念,旧社会穷人家不会称为书香人家,只有一些有地位且以诗书传家的人家才可称为“书香门第”或“书香第”。

“书香第”的主人说他家来自江苏,他们的祖上叫王大臣,五开卫(今黎平)隆里守御千户所城人,是贵州黎平第一位参加乡试的青年学子。相传,王大臣小时读书很勤奋,时常挑灯夜读。他在赴考的头一天请母亲五更天鸡叫时就叫其起床,因为要烧香祈祷祖宗神灵保佑。他出门后走了多日,突然得知贡院被火烧了,可即便这样他也并没有回头,心想一定要走到贡院去看个究竟,当他走到云南贡院却发现贡院完好无损,这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开他的玩笑,想看看他是否有考试的决心。

明隆庆元年(1567年)王大臣在云南应试,中丁卯科第十七名。他兴奋之余赋诗一首:“读罢月初上,吟余夜为央。黎阳蓼寂久,好与破天荒。”这首诗流露出他中榜后的兴奋激越之情,而他勤奋读书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隆里的读书人。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