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建馆的确立
课题组对隆里进行考察,不等于已确定要建造“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因为这次考察活动只是为了在几个考察点中遴选出其中的一个点,作为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选址,而且是只建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还没有要考虑要建第二、第三座生态博物馆,所以这次考察并没有得出最终的建馆结论。1995年5月,课题组通过10多天的考察,召开了论证会,确定在六枝梭戛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而隆里和其他的几个点,如花溪镇山、黎平堂安等都“落榜”了,但《在贵州省梭戛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文还同时对贵州后期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做出了展望,里面提到:“课题小组除了对在梭戛社区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进行了科学考察论证外,还考察了许多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其中发现,在贵阳市的花溪区镇山村、黎平县肇兴堂安村、锦平县隆里古城,均具有开发生态博物馆的巨大潜力。这些地方的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希望外界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各级政府已有开发这些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同时,上述三处村寨(古城)的民族文化资源与陇戛苗族相比,都已不同程度地加以开发,在向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均不需要大量的硬件投入。鉴于此,课题小组认为,一个分别代表着苗、侗、布和汉四个民族的生态博物馆群在贵州省的形成有着令人乐观的前景,应在对梭戛社区生态博物馆进行建设的基础上,对其他三处村寨(古城)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作出规划和研究。”虽然这段文字也只是一个意向性的展望,并没有向当地政府以及隆里古城的人民传达要在隆里建生态博物馆的信息,而且课题组离开隆里时也没有开什么座谈会,但它依然成为日后在隆里建设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课题组离开隆里时,有几个热情好客的乡贤老人在北门真武殿二楼备好了笔墨纸砚,等候着远道而来的中挪文博专家留下墨宝。课题组组长苏东海先生题写了“隆里明天更美好”七个大字,约翰·杰斯特龙先生则用英文题写了“祝隆里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吉祥语。这次考察虽然短暂,却给隆里人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一个黄头发蓝眼睛大胡子,身材高大的挪威专家神采奕奕地走在隆里的三街六巷,每到一处都和隆里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让久居隆里的百姓们喜出望外,而他那些因为好奇或不解而提出的问题,也让人觉得充满了趣味;还有那些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文化博物馆专家们,他们带来的一次次促膝长谈和耐心讲解,也给隆里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隆里人热情好客且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因此整个古城里读过古书的人不少,留学在外的人也不罕见,所以这个有文化的群体完全知道在隆里建造生态博物馆意味着什么,他们也因此对课题组的考察寄予了厚望。
自1995年4月课题组考察隆里至1998年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整整过去了三年的时间,但在隆里建造生态博物馆的打算还八字没有一撇。在这期间,胡炳祥支书总是追着课题组的成员问:“建生态博物馆的事情定下来没有?隆里的群众在等消息。”语气颇是殷切与着急,但得到的回答总是两个字:“快了。”这种对话难免使人感到几分尴尬,俗话说“只见打雷不见下雨”,但具体办事的人也很为难,因为还没有得到最终消息,所以不能随便表态,否则反倒让隆里人民空欢喜一场。
1998年4月,隆里又迎来了挪威的贵宾——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五条彩龙将大使从东门迎进了古城,大使先生激动万分,龙在狂舞,隆里人的热情在燃烧,飞腾旋转的彩龙深深地印在了白山先生的心里。大使先生回到贵阳和省人民政府领导座谈谈及隆里时,表达了对隆里彩龙的极大热情,他认为龙代表了中国人生机勃勃的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气息。所以他对在隆里建造生态博物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中挪文化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白山大使的这次贵州之行,对隆里的生态博物馆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挪威大使白山先生
同年10月,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白山大使发来贺信说:“我对挪威有幸为这一开创性建设作出贡献而感到十分自豪,并就1998年10月31日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开幕向你们致以最衷心的祝愿。”
1999年3月16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与挪威王国环境大臣古露·弗耶兰格女士在北京进行会晤,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签订了《关于贵州省文化遗产活动意向书》,决定在1999~2001年由挪威开发合作署提供150万挪威克郎,以资助建立贵阳花溪镇山、锦屏隆里、黎平堂安生态博物馆,从而促进梭戛生态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1999年8月课题组第二次赴贵州考察。同年9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课题组组长苏东海先生从北京飞抵贵阳,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座谈,将关于贵州生态博物馆第二阶段建设的有关事宜,包括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上了议程。
苏东海先生首先通报了《关于1999年至2001年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的预算草案》已经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学会通过。所说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是指梭戛、镇山、隆里、堂安四座生态博物馆,除梭戛已经建成开馆之外,其余三座生态博物馆也已列入中挪文化合作的第二阶段之中。为了使“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第二阶段建设项目在2000年9月成为中挪两国正式签字生效的文本,中国博物学会邀请安来顺先生赴挪威与约翰·杰斯特龙先生共同完成项目文本。省政府领导对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对“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的鼎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会议为花溪镇山、锦屏隆里、黎平堂安三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举行了奠基礼。
1999年11月,贵州省文化厅向省政府呈送了《关于申请建立镇山等三座生态博物馆的请示》,12月9日,省政府作出如下批复:“经研究,同意在花溪镇山村、锦屏隆里镇、黎平堂安寨分别建立贵州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贵州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建馆具体事宜,请与有关部门联系办理。”
至此,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得以正式确定。